- 405.00 KB
- 2021-04-13 发布
浅谈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自196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地大城市所发现的一个地区性气候现象。中心的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热岛。常见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即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另外还有非城市热岛效应,如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等。
一、名词概念
在近地面等温线图上,郊区气温相对较低,而市区则形成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出露水面的岛屿,被形象的称之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中心,气温一般比周围郊区高1℃左右,最高可达6℃以上。在城市热岛作用下,近地面产生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热岛环流。城市热岛增强空气对流,空气中的烟尘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凝结核,故城市降水比郊区多。对欧美许多大城市研究发现,城市降水量一般比郊区多5%~10%。
二、形成原因
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
一般认为热岛成因有以下三个:
①城市与郊区地表面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
②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
③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
大气污染在城市热岛效应中起着相当复杂特殊的作用。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浓度特别大,它像一张厚厚的毯子覆盖在城市上空,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
三、青藏高原热岛效益
近代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德国科学家洪堡1799-1804年间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考察时发现,赤道附近的高山雪线,比中纬度的青藏高原许多高山的雪线低200米左右。例如:贡嘎山西坡雪线高5100米左右,而靠近赤道的厄瓜多尔 基多附近的高山雪线仅约4800米多一些。这不符合常理:由于赤道地区热量较高,高山雪线通常应该从赤道向两极递降,到极地附近降至海平面。
据此,洪堡提出了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理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或称“下垫面”,青藏高原由于下垫面大面积抬升,(相当于把“火炉”升高),故其热量较同纬度、同海拔高度的其它地区高得多,甚至比赤道附近的同海拔地区也要高得多。
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对环境的多要素影响极大,如冰川、生物等。例如,贡嘎山南坡的垂直自然带和纬度相当的峨眉山相比丰富得多,许多树木的分布界线也设于峨眉山,就是这个原理。
四、防治方法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2.居住区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且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以保证绿化用地。
3.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把室外新鲜空气引进室内,以改善小气候。
4.应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覆盖,甚至在树冠投影处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也应用碎玉米秸和锯木小块加以遮蔽,以提高地表的比热容。
5.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
6.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以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7.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热量的反射。
8.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
9.此外,“透水性公路铺设计划”,即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公路,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
10.形成环市水系,调节市区气候。
相关文档
- 2020届一轮复习考点04地球的运动-2021-04-13 11:14:3040页
-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地理 2021-04-13 11:08:308页
-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美洲2021-04-13 11:03:518页
- 2018高考地理总复习 城市与城市化2021-04-13 11:02:076页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章 宇宙中的2021-04-13 10:51:058页
-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2第一2021-04-13 10:49:3820页
- 高考文综总结之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2021-04-13 10:46:5123页
- 2016高考地理真题工业2021-04-13 10:44:576页
- 2018届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2021-04-13 10:26:0314页
- 鲁教版必修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地球的2021-04-13 10:15:14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