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4.00 KB
- 2021-05-10 发布
第22课 文化与社会
最新考纲
核心素养
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
科学精神
通过学习,了解不同性质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作用,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综合国力的关系
法治意识
通过对文化与政治关系的学习,增强对培养法治意识重要性的认识
公共参与
通过对文化的特点和文化的社会作用的学习,深刻领会文化的实质,培养文化自觉和自信,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的内涵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①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外延: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②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属性
(1)普遍性:文化现象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差异性: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④文化环境。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3.文化的特点
(1)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⑤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⑥社会实践的产物。
(2)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看: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⑦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⑧物质载体之中。
4.文化的形式
(1)静态形式: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2)动态形式: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精神性的⑨生产、传播、⑩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5.文化的社会作用
- 13 -
(1)文化的实质:文化是一种社会⑪精神力量。
(2)文化的社会作用
a.文化作为一种⑫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⑬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⑭民族和⑮国家的历史中。
b.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1.文化就是指包括“三观”在内的意识形态性质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文化是指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意识形态性质和非意识形态性质两部分。
2.公民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文化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文化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只有正确、先进的文化才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4.社会建设必须发挥文化自身的巨大物质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自身不是物质力量。
1.通过框架图全面把握文化的概念
2.侧重点法理解文化的特点
角度
理解
侧重点
文化的产生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是非自然的
- 13 -
文化与个人的关系
①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逐步培养出来的;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文化的呈现形式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动态),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静态)
文化的存在和传播
提醒:(1)三个“离不开”:文化离不开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离不开实践活动,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要通过物质载体体现出来。
(2)四个“不是……而是……”:文化不是人类的全部活动及其产品,而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文化的实质不是物质现象,而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不是仅指向意识形态范畴,而是包括意识形态性质与非意识形态性质两部分。
3.多角度把握文化的社会作用
(1)从文化的实质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从领域和对象看: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从社会发展过程看: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从文化的分类看: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提醒:(1)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2)表现
- 13 -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2考
命题揭秘导航
文化的社会作用
2018·全国卷Ⅰ·40(2)
2017·全国卷Ⅱ·40(2)
从具体题型上看,以非选择题为主。
从核心素养上看,以科学精神为主。
从考查方式上看,结合公民具体文化活动考查文化的内涵、特点、形式;结合文化创新、文化建设知识考查文化的作用。
以具体生活情景为载体,考查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文化是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化就是指人们的受教育程度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文化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D [①是狭义的“文化”;文化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③错误;②④是对文化的正确理解。]
2.(2019·泰安摸底)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 )
①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A [“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说明了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故③符合题意,入选;“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说明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故②符合题意,入选;①④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结合名人名言或具体示例,考查文化的实质和作用
3.(2016·江苏卷·19)“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 )
A.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B [材料中“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说明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B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不符合题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向前发展,C项说法错误。]
- 13 -
4.(2019·成都一诊)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也是伟大的诗人,一贯主张“诗言志”。有位外国人在谈到毛泽东和中国革命时说,是“一个诗人赢得了新中国”。这主要说明( )
A.思想、理想、信念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B.诗人的气质和风范成就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C.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D.先进的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C [材料中“一个诗人赢得了新中国”充分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对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C项正确,A、B两项排除;先进的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而非决定作用,D项错误。]
依托具体生活中的实例,以主观题形式考查文化的社会作用的相关知识
5.(2018·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开放始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我国农村改革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为发展农村生产力,满足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的期盼,党中央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农业改革发展的文件,如1982年发布《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肯定“包干到户”等形式的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1991年颁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把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2016年制定《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推进“三权分置”改革;2018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导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入。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明确题目限定材料和限定知识后,首先要指出文化的作用的相关原理,然后结合材料有效信息,说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决定是如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即可。
答案: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党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决定,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破除了阻碍改革的思想障碍和政策障碍,指导了农村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解答主观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组方向:一是作用指向上,包括对个人的作用和对社会的作用;二是作用性质上,包括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消极的阻碍作用;三是作用层次上,包括共性方面的一般作用和个性方面的具体作用。
- 13 -
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决定作用
经济、政治①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反作用
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②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③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④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
科技角度:在经济发展中,⑤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教育和人才角度: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与消费角度: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⑥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
政治
国内角度:随着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⑦文化素养
国际角度: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文化与综合国力
(1)地位、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⑧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⑨精神武器。
(2)应对措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⑩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1.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优秀文化在与经济同步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教材理论(必修3 P10):经济决定文化,
- 13 -
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文化发展可以超前或滞后于经济发展。
3.要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基础性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是基础。文化越来越重要,但还不是基础。
4.文化事业的发展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文化和经济的相互交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教材理论(必修3 P10):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当前,更加突出表现出文化和经济相互交融的是文化生产力,而不是文化事业。
1.细化梳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1)三种现象的联系
(2)两层关系的区别
内涵
侧重点
相互
影响
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强调的是彼此制约、相互作用
相互
交融
是文化与经济、政治在当今时代的显著特点,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强调的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
2.辨清文化的作用
文化不能决定社会发展
文化是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但它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大小与经济发展和政治状况相联系
文化与经济、政治地位不同
文化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始终是第二位的
文化具有双重作用
不同性质的文化有不同的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
性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文化可能超前或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3.全面梳理文化和综合国力的关系
(1)综合国力影响文化: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 13 -
有利于推动本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文化影响综合国力
①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中面临着严峻挑战,大力发展文化有利于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④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中华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考点展示
全国卷5年4考
命题揭秘导航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
关系
2018·全国卷Ⅱ·19
2016·全国卷Ⅱ·39(2)
从具体题型上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形式均有。
从核心素养上看,以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为主。
从考查方式上看,本考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常以具体的文化活动、文化现象为背景考查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关系的理解与运用,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
文化与综合国力
2018·全国卷Ⅰ·19
2018·全国卷Ⅲ·20
依托具体实例,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2019·江苏扬州中学考前最后一卷)2019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俄罗斯建交70周年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图案精选两国代表性建筑等,通过精湛、精美的设计庆祝两国关系走过极不平凡的历程。由此可见( )
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精神产品凝结在文化载体之中 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④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该套纪念币图案精选两国代表性建筑等,通过精湛、精美的设计庆祝两国关系走过极不平凡的历程,体现了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①③当选;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②说法错误;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文化属于意识范畴,不是基础,不能起决定作用,④错误。本题选B。]
2.商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消费者的需要;商场之所以有业绩,是因为消费者进入了商场。近年来,好多商场通过创办文化走廊、放置活动宣传手册、制作贴心标语等,
- 13 -
在商场内部构建一个特别的文化链,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体现了( )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
B.文化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C.文化与经济在时代发展中相互交融
D.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C [商场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是为了吸引消费者,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故选C项。B项夸大了文化作用,舍去。题中没有体现经济决定文化,故排除A、D两项。]
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考查文化与综合国力
3.(2018·全国卷Ⅲ·20)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70%。中国道路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表明( )
①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 ②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强的 ③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物质力量,也包括政治、文化等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作用的结果,③正确;经济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而经济发展水平又影响着科技发展水平,可以说经济是科技发展的基础,④正确。故选D。]
直接运用排除法解题
本题属于四选二式的选择题,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排除法的运用。就本题而言,只要考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便不难看出①②本身说法是错误的,排除①②即可得出答案。
4.根据猫眼专业数据,截至2018年8月5日,我国的电影总票房已突破400亿(含服务费)。从时间上看,2018年破400亿的速度比2017年提前了近一个月,大幅刷新了历史最快纪录。从单片上看,票房排行榜前10名里,仅有3部国外影片,其余7部全部是国产片。由此可见( )
①
- 13 -
电影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基础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 ④总体上看中国文化先进于发达国家的文化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A [截至2018年8月5日,我国的电影总票房已突破400亿(含服务费),这说明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符合题意;从单片上看,票房排行榜前10名里,仅有3部国外影片,其余7部全部是国产片,说明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但不能由此说明中国文化先进于发达国家的文化,③符合题意,④排除;综合国力的较量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文化是影响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①说法错误。]
结合文化产业等素材,以主观题形式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类型
设问方式
答题要素
原因类
运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分析××文化现象或文化活动的合理性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③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意义类
运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分析××文化现象或文化活动的意义
5.(2016·全国卷Ⅱ·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垣县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 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
- 13 -
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为“文化对经济作用”。材料中反映出十八洞村前后两种不同的文化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所以答题时首先需要对“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展开表述,指明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出落后文化和先进文化对经济的不同影响。
答案: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对经济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观念保守是十八洞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考察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增强了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扶贫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
本题解答过程中,部分同学很容易将知识范围变成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分析了经济决定文化及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超出了设问中的知识限定。所以,在明确的知识要求下,要严格尊重题目本意。
真题验收| 感悟高考 淬炼考能
1.(文化与综合国力·拔高题)(2015·全国卷Ⅱ·20) 2015年1月,由韩国某电视台拍摄、韩国导演执导的全景式反映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在韩国播出,引起热烈反响,创韩国同类电视纪录片收视率的新高。《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 ( )
①推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上了一个新台阶 ②显示当代中国文化得到韩国民众的广泛认同 ③反映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④表明当代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起韩国民众的关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既与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对文化的影响有关,又与当代中国的发展引起韩国民众的关注有关,故③④正确;材料未体现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问题,故排除①;②中“广泛认同”的说法太绝对,错误。]
2.(文化的特点)(2019·北京卷·24)“刀把楼、北京结、天梯、鹰飞倒仰……”箭扣长城因其形如“满弓扣箭”得名,城楼和山崖融合在一起,残垣断壁,雄浑苍凉,别有一种深沉之美,是明代长城最险段之一。箭扣长城的修缮不求结构完整,而是保持其残缺状态,开发方式也将区别于其他传统景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①箭扣长城作为长城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②“箭扣之美”具有独特性,修缮和开发方案应量身打造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箭扣之美”来自时间,越古老的文化越有价值 ④文化需要发展,只有旅游开发才能让长城文化“活”起来
A.①② B.①④
- 13 -
C.②③ D.③④
A [箭扣长城作为长城文化的载体,蕴含着长城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独有特色应该受到保护;我们应该根据其本身的特点进行保护性开发,①②正确。文化虽具有继承性,但并不是越古老越有价值;文化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长城文化“活”起来,③④错误。]
3.(文化的特点)(2019·江苏卷·20)“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香……”随着一阵清脆明快的京剧曲调声,学生们有板有眼地做起了戏曲课间操。戏曲课间操不仅提升了学生做课间操的兴趣,也成为同学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材料说明( )
A.大众文化的发展可以高雅与通俗并存
B.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文化思想
C.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发展并享用文化
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 [戏曲课间操提升了学生做课间操的兴趣,也有利于同学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这体现了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发展并享用文化,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并存,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跃文化思想无关,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不符合题意。]
4.(文化与经济)(2018·江苏卷·21)运用传统工艺做成的青花面盆,已经通过电商销往遥远的中东国家;结合现代3D打印技术,用改良瓷泥打印出种种奇思妙想的陶瓷作品……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瓷都景德镇焕发了新的生机,千年窑火在新时代依然充满活力。由此可见( )
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③大众传媒可以增强文化的影响力
④文化对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题干中电商、3D打印技术等都不是作为大众传媒而起传播作用,故①③不符合题意;结合现代3D打印技术而做出陶瓷作品,体现出生产力发展对文化的促进作用,故②正确;运用传统工艺做成的商品远销中东国家,体现出文化对现代经济的作用,故④正确。]
热点聚焦| 发挥文化创意魅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
[热点材料]
2019年5月16日,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文博会”)在深圳会展中心正式开幕。本次盛会重点展示中国文化发展成就和各地特色文化资源,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①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承载着城市的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开拓创新,创建知名文化品牌,对于激发城市发展动能、提
- 13 -
升区域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和显著意义。如今,②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深圳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深圳文博会自2004年创办以来,经过十五年的成长与发展,文博会展示交易规模已达到105 000平方米,展商数量从首届的700多家增加至本届的2 312家,已连续十年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组团参展,参展、采购的国家和地区逐年增加。分会场数量从首届的10个,增加到本届的66个,已发展成为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调动知识
①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承载着城市的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深圳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实战运用]
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集中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面貌、新成就、新趋势,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与科技、金融、旅游、体育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力推优质文创项目,提高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和创新创造能力。
结合材料,说明文化创意产业是如何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
答案:①文化创意产业所具有的经济、文化、技术等相融合性特征,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文化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强。②文化创意产业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提升,说明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创意产业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具有高知识性特征,说明为推动经济建设,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④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创造财富和挖掘就业潜力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态势,说明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 13 -
相关文档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九 文2021-05-10 15:35:1525页
-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2021-05-10 15:02:366页
-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第一单2021-05-10 10:31:534页
- 2020衡水名师政治专题卷:专题九文化2021-05-08 13:37:2016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大2021-05-07 21:21:086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政治大一轮2021-05-06 15:33:585页
-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 必2021-05-06 10:33:154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九文化2021-04-29 03:23:416页
-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高考第39题对点特2021-04-28 21:30:466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09文化2021-04-28 20:42:5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