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8.00 KB
- 2021-05-08 发布
课时作业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下图所示的纪念章和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C )
A.武昌起义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爱国运动 D.中国共产党诞生
解析:纪念章上为“爱国同胞,抵制日货”的字样,在武昌起义
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过程中并没有出现抵制日货的活动,故排除 A、D
两项;义和团运动是抵制一切洋货,而不仅仅是日货,故排除 B 项。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因为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日本强占中国的山东,所
以引发了抵制日货的运动,故选 C。
2.1919 年 6 月 9 日,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
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对北京政权予以
“根本之改造”。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B )
A.爱国精神 B.民主精神
C.团结精神 D.科学精神
解析:爱国精神主要通过维护国家主权、惩处卖国贼等体现,与
材料信息无关,故 A 项错误;从题干“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
等信息,可以看出其民主精神,故 B 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的是争
取民主权利,没有涉及联合、团结的问题,故 C 项错误;科学精神
主要体现为反对愚昧和迷信,材料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
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五四运动以后,新的
宇宙观、人生观一齐涌来,新的一代改革者科学地认识和阐明了下层
群众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这里“下层群众”指( B )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大中学生 D.知识分子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根据材料中“新的宇宙观、人生观一
齐涌来”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因此“下层群众在社会进
步中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是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民主革命
的领导阶级,因此“下层群众”应为工人阶级。故选 B。
4.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
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
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突出评价了五四运动( A )
A.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B.在政党建设方面的作用
C.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促进作用
D.为国民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五四运动为国民大革命准备了舆论、人
心、思想、干部条件,这突出说明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重大影
响,故 A 符合题意。
5.1961 年,董必武在《忆王尽美同志》一诗中写道:“四十年
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A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国民党一大 D.同盟会的召开
解析:由“1961 年”“四十年前”“南湖泛舟”可知是 1921 年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其“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是在浙江
嘉兴南湖一只游船上进行的。
6.据《每周评论》(1919 年 5 月 11 日)记载:学生们边行进,边
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
警也掉泪”。这说明五四运动( B )
A.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
C.青年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
D.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
解析:从人们对五四运动中学生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们同情学
生的行为,说明五四运动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故应选 B 项。
7.“中国最初的共产主义支部是于 1920 年 5 月在上海和北京组
织起来的”,材料表明当时( C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C.筹备工人阶级政党 D.工农运动蓬勃开展
解析: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共产主义支部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早
期组织,应是为建立中国共产党而作准备。A 项在 1921 年,B 项在
中共一大会议上才明确提出作为目标;D 项最早大规模出现应是国民
革命时期,与材料不符。
8.中国共产党发起者之一的李达曾说:“‘一大’的时候,我
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但是革命以后
怎么办,就不知道了。”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 )
A.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C.和以往的政党没有任何区别
D.没明确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解析:材料“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说明还没有将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故 A 项正确。中国共产党一
直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故 B 项错误;C 项说法本身错误;
从材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来
看,已经明确了革命发展方向,故 D 项错误。
9.“打倒列强,除军阀!”这一革命口号出现于( C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解析:1924 年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
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故选 C。
10.下图是国民党一大期间代表合影,其中有孙中山、林伯渠等
来自不同阶层的代表,下列分析最能够说明图片的是( D )
A.会议接受共产国际的指示
B.会议确定国共合作基础
C.会议创建革命的人民武装
D.会议有较广泛的阶级性
解析: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失败后,在中共和苏俄的帮助
下,认识到联合各阶级的重要性;1924 年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国
民党一大。从材料“来自不同阶层”,可知会议有较广泛的阶级性,
D 项符合题意。
11.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
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
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 )
A.北伐战争 B.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土匪军阀”“帝国主义”,说明了革命要反帝反封建。
另一方面提到总理遗命,说明这应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件。B、C、
D 三项时间不符,因而正确答案为 A。
12.中国从南到北、从珠江到长江,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
“孙中山先生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
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D )
A.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解析:由题干中的“从珠江到长江”“孙中山先生未能完成的革
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结合所学可知,这
里的“革命”是指国民大革命,结合所学可知,这场革命是在国共合
作实现之后才展开的,故 A 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这场革命沉重
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最终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
的任务,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故选 D 而排除 B、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4 分,第 14 题 28 分,
共 52 分)
13.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
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
与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
另一个帝国的堕落》
辛亥革命之前,中国一直是处于家天下的格局中……每个王朝的
合法性都建立在“天意”之上,国家的基础建立在民众对于最高统治
者的威权崇拜……在这种逻辑下,民众没有一种国家的认同归属感。
——金渡江《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观念形成》
材料二:历史上,中国人的民族观念一直以汉族为中心,华夏蛮
夷间基本处于对峙状态。即便暂时由少数民族所统治也是希望“驱除
鞑虏”。……辛亥革命以后,这种狭隘的民族观念被“五族共和”所
取代……或者说,此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华民族的概
念。
——金渡江《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观念形成》
材料三: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
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
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普通民众面对英国侵略的
态度(不得摘抄原句)及原因。(8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在“五族共和”方
面的政治实践。(8 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这场运动”的名称及其在外交
方面取得的斗争成果。(8 分)
答案:(1)态度:旁观者(或看客)。原因:民众缺乏国家的认同归
属感。
(2)政治实践:1912 年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3)名称:五四运动。斗争成果: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
力。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平静地观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
的人争斗”概括态度;依据“民众没有一种国家的认同归属感”概括
原因。第(2)问,回答要符合题目要求,围绕“五族共和”展开,能
够体现辛亥革命后民族观念的变化。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凡尔
赛的调停人”“在北京的学生”等信息判断运动为五四运动,结合所
学知识说明其在外交方面的斗争成果。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
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
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 年 7 月)
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
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
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
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
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
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
议决案》(1923 年 6 月)
材料三: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
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
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
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1926 年 9 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
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12 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
生了哪些积极影响。(8 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在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
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8 分)
答案:(1)变化:从独立和不与其他党派合作到决定与国民党开
展党内合作。
原因: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唯一革命的党;中国
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认识到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同意与共
产党合作。
(2)成果:国共合作实现(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影响: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
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
(3)发展: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必须武装反
抗国民党反动派;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
土地革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国民革命运动。第(1)
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一中的“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材料
二中的“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这一关键变化,分析
归纳;第二问,要抓住材料二中的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和无产阶级的
认识及共产国际的作用,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第(2)题,实际
上考查国共合作及国民革命的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
题,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即可。
相关文档
- 2019高考英语词汇综合检测042021-05-08 13:14:5310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第五章交变2021-05-08 13:13:5711页
- 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新教材人教2021-05-08 13:13:2512页
- 【地理】湖南省湘西市古丈县第一中2021-05-08 13:12:599页
- 智慧测评高考生物人教版总复习作业2021-05-08 13:12:3411页
- 2020秋政治部编版必修第一册达标测2021-05-08 13:06:5213页
- 语文计划总结之三年级语文期中质量2021-05-08 13:05:503页
- 【化学】辽宁省黑山县黑山中学20192021-05-08 13:05:057页
- 2017-2018学年四川省内江市高二下2021-05-08 13:04:0610页
-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2021-05-08 13:01:03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