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 MB
- 2021-04-28 发布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
高考第 23 题专练
高考第 23 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和基本规律、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
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从考查形式看,以热点文字材料为主,漫画题、引
言题形式考查频率也较高。
1.《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强调追求“信仰”“信念”,是因为( )
①社会历史发展依赖于人们的思想动机 ②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 ③“信
仰”“信念”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④“信仰”“信念”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①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思想动机依赖于社会存在。强调追求“信
仰”“信念”是因为社会意识的作用,故③不是题目原因。
2.年味,是不能抑制的乡愁,是记忆中家的味道。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年的味道、年的记
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都蕴含着深深的爱。无论岁月如何更替,年俗怎样演变,洋溢
着的欢喜是一成不变的。小时候总觉得有好吃的东西才叫过年,长大后明白有家人的地方就
是过年……从中我们获得的哲学感悟是( )
①年的记忆源于每个人对年的心理感受 ②不同家庭的年味寓于相同的家庭之爱中 ③记忆
中的年味是对不同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人们对年的情感来自于长期的生活体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2
3.2017 年深化税制改革继续深入,其中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案正在研究设计和论证中。总
的思路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
制。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的设计是基于( )
①社会发展都是通过不断的改革实现的 ②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上层建
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社会发展是通过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实现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属于调整生
产关系,故选②,排除③。
4.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作协九大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做到四“有”:胸中有大
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这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社会主义文艺应该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④优
秀的文艺作品源于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②错误,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错误,文艺作品源于社会实践。
5.2017 年 3 月 15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
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民法总则进一步明确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
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为民法典各分编和民商事特别法律具体规定民事权利提
供依据。这表明( )
①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最高的价值追求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③上层
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④群众意愿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④错误,客观实际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6.下图《假调研,真作秀》讽刺的是某些干部( )
①背离工作路线,疏远干群关系 ②不作秀要作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③脱离工作实际,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3
不求工作实效 ④思想保守僵化,违背实事求是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7.《人民日报》2017 年元旦献词指出,我们追求改革的“过程自觉”,就是为了解决长期存
在的难题;也讲究改革的“落地效益”,让改革的尺寸之功都能凝结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基于( )
①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能推动社会进步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
力,能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 ③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
本观点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8.食盐除了能食用外,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用途,例如用来灭菌,夏天可在鲜鱼、鲜肉上撒些
食盐,使细菌大量失水、体内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或完全停止,起到杀菌保鲜作用。食盐的
多种用途表明( )
A.事物的属性根据人的需要可以变化多端
B.事物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属性
C.事物的自然属性对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D.事物的价值源自本身具有的物理属性
答案 C
解析 事物的价值是指事物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只有 C 正确。
9.在当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和中国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共建“一带一路”,
已成为当前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也是开放发展理念最为集中的体现。这说明了( )
①价值观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观要与时俱进
③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在改造世界中就能成功 ④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答案 C
解析 ③夸大了价值观的作用。④错误,应该是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10.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 2017 年 4 月 6~7 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同美国总统特朗
普举行了中美元首会晤。双方在事关两国重大利益的安全与外交、全面经贸合作、执法和网
络安全以及人文交流等领域建立对话机制达成共识。材料体现了( )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②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判断具有一致性 ③社会
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矛盾的主次方面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达成平衡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B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4
解析 材料讲的是中美之间达成的一些共识,未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也未涉及矛盾
的主次方面的知识,①④不符合题意。
11.孔子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依然“不改其乐”;爱因斯坦坚信,“简
朴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因为对身心最有禆益”。颜回与爱因斯坦的选择( )
A.说明不同的人对生活方式可能作出相似的价值评价
B.表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超越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C.体现了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D.表明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奉献社会
答案 A
解析 B 错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能超越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C、D 都不符合题意。
12.下图漫画《城市建设“怪圈”》意在告诉我们( )
A.要善于通过量的积累去实现事物质的变化
B.要满怀必胜的信念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C.实现人生价值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
D.要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正确价值选择
答案 D
解析 《城市建设“怪圈”》告诫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
择,故选 D,A、B、C 都不符合题意。
13.全面战争爆发后,曾经以写作《雨巷》驰名的现代诗人戴望舒,这个时候也毅然与堕落
为汉奸的好友杜衡决裂。1939 年诗人写下《元旦祝福》,它标志着戴望舒的诗歌创作由早期
的忧郁风格转变为明朗、雄健。由此可见( )
①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导致诗人价值选择的变化 ②诗人的价值选择是立足于国家和人民的
利益 ③诗人的价值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其人生道路 ④诗人价值追求的变化决定其创作风
格的改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14.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赵忠贤凭借着对超导研究的热爱,在科研的道路上
一步一个脚印,印证了铁杵磨成针的坚韧不拔精神,带领中国的超导研究从起步阶段跃升到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5
国际最前沿。他的超导人生启示我们( )
①贡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 ②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③个人奋斗是实现人
生价值的基础 ④能力卓越就能创造出卓越人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③错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④说法太绝对。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6
15.从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看,下面漫画(作者:刘志永)强调的是( )
①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②价值判断因人而异,应尊重不同人生选择 ③
善于抓住机遇,以避免人生旅途的挫折 ④不断反思纠错,在超越自我中实现价值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C
16.被称为中国古建筑界百科全书的柴泽俊,60 多年不为金钱所动,默默地从事古建筑保护,
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赞誉。“守得清贫、耐得寂寞、勤奋耕耘、默默奉献”就是他的座右铭。
这表明( )
①理想信念影响人生道路的选择 ②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前提 ③个人对
社会的贡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 ④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人生价值实现的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17.读下面漫画,漫画中这个人的错误在于不懂得( )
A.对事物要坚持一分为二地分析
B.要正确把握事物间的自在联系
C.放眼于高远目标的人生更有意义
D.囿于现状的人无法取得事业进步
答案 C
解析 漫画批评的是那种只注重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目标的人,C 正确且符合漫画意思,A、
B 不符合漫画意思;囿于现状可能阻碍事业进步,但不能说囿于现状的人一定无法取得事业
进步,D 将一种“或然性”因素看作“必然性”因素,故排除。
18.“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道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
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选择无处不在。”面对人生道路,我们应( )
①作出理性判断,科学选择 ②超越自身能力,敢于选择 ③突破条件制约,大胆选择 ④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7
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选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相关文档
- 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2021-04-28 00:31:4472页
-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2021-04-27 23:51:517页
-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建设社会主2021-04-27 23:40:368页
- 2021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2021-04-27 23:39:132页
- 2019浙江高考政治高分突破二轮复习2021-04-27 23:34:2818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新2021-04-27 23:25:3611页
- 【选修·法律常识】2019浙江高考政2021-04-27 23:20:5033页
- 2020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课标通用2021-04-27 23:14:4737页
- 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021-04-27 23:14:057页
-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十六认识社会2021-04-27 22:32:4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