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5 KB
- 2021-02-27 发布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反比例的量,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例题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先列表呈现了几组数值,让学生通过表中数据进行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发现这两种量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完整地说明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接着安排试一试让学生再次经历与上面类似的过程,感知和体会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对反比例的意义进行了抽象,用字母公式表达关系。
目标预设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现实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认识成反比例量的特点,并会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也得到相应的发展,通过对比,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模型,在总结中增强学习的信心,数学的情感体验也得到升华。
4
设计思路
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事情入手,自然地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对比中观察、分析和讨论,感知由外到内,理解从初步到深刻,这时引出“反比例关系”水到渠成。练习既有单纯的模仿,也有适当的变化,让学生能真正的理解概念,发展思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习正比例意义,如何判断成正比例。
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表所示。
时间/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80
160
240
…
形成板书:如何判断成正比例,字母怎么表示?
二、新课
1引入
2观察表格老师每天上班,速度和时间如下表: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
(1)表中列出了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
(3)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
(4)可以用什么样的式子表示这一规律?
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生一边回答,师一边板书。
4
3小结:我们就把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称作反比例关系,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试一试。六三班36个同学排队,排数和每排人数如下表:
仿照刚才的过程自己研究
5总结。比较两个例题的的共同点,总结反比例的意义,怎样用字母表示。
反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 ),它们的关系叫做( )比例的关系。
这两种量就叫做成( )比例的量,
6、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三、练习
1、练一练1
2、练一练2
3、改编:运走的吨数和剩下的吨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4、如何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
四、巩固练习。
1、巧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生产一批零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 )
2.张慧雅的身高和体重成反比例。 ( )
3.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 )
4.订阅《小学生数学报》的份数和总钱数成反比例。( )
(比较正反比例的区别)
2完成填空
1.圆柱体积一定,( )和( )成反比例。
4
2. A÷B=C,(ABC为三种量)当( )一定时。( )和 ( )成反比例。
3.A÷B=C, (ABC为三种量)当( )一定时。( )和 ( )成( )比例。
4
相关文档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2021-02-27 09:11:344页
-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2021-02-27 09:10:113页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42021-02-27 09:07:4927页
-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7-2-1 第3课时2021-02-27 09:06:503页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比例尺 北京版2021-02-27 09:04:095页
- 小学数学《比例尺》同步练习72021-02-27 08:59:363页
-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7章《函数及其图2021-02-27 08:55:5519页
-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的相似22021-02-27 08:55:3723页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单元清一检2021-02-26 22:37:2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