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 MB
- 2021-05-11 发布
PART 2
第二单元
专题五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高频考点探究
命题考向追踪
教师备用习题
·
·
·
考纲展示
1.
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
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4.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
(
长式
)
的结构
(
周期、族
)
及其应用。
5.
以第三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
以第
ⅠA
和第
ⅦA
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
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规律。
8.
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9.
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高频考点探究
1
.牢记微粒间重要的数量关系
(1)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3)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
(4)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
【
核心透析
】
考点一 微粒结构及相互作用力 化合物的类型
2
.辨析比较
“
四同
”
概念
概念
描述对象
同位素
原子,如
H
、
H
、
H
同素异形体
单质,如
O
2
、
O
3
同系物
有机化合物,如
CH
3
CH
3
、
CH
3
CH
2
CH
3
同分异构体
有机化合物,如正戊烷、新戊烷
3
.巧记
10
电子微粒和
18
电子微粒的方法
4
.正确理解微粒间的作用力
(1)
强度:化学键>氢键>范德华力。
(2)
范德华力与物质的组成、熔沸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若组成和结构相似,一般地说,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强,熔沸点越高。如沸点:
HI
>
HBr
>
HCl
。
(3)
氢键与物质的熔沸点:
H
2
O
的熔沸点高于
H
2
S
,因水分子间存在氢键,
H
2
S
分子间只存在范德华力。常见的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如
N
、
O
、
F
的氢化物分子间可形成氢键。
5
.理清化学键类型与物质类型的对应关系
[
提醒
] (1)
只含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单质
(
稀有气体除外
)
。如
I
2
、
N
2
、
P
4
、金刚石、晶体硅等。
(2)
只含有极性共价键的物质:一般是不同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如
HCl
、
NH
3
、
SiO
2
、
CS
2
等。
(3)
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如
H
2
O
2
、
C
2
H
4
、
CH
3
CH
3
、
C
6
H
6
等。
(4)
只含有离子键的物质:活泼非金属元素与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
Na
2
S
、
CsCl
、
K
2
O
、
NaH
等。
(5)
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如
Na
2
O
2
、
CaC
2
等。
(6)
由强极性键构成但又不是强电解质的物质。如
HF
等。
【
典例探究
】
例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238
94
Pu
与
238
92
U
互为同位素,
238
94
Pu
与
239
94
Pu
互为同素异形体
B
.
CH
4
和
CCl
4
中,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具有
8
电子稳定结构
C
.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结合生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D
.干冰和石英晶体中的化学键类型相同,熔化时需克服微粒间的作用力类型不相同
【
答案
】
D
【
解析
】
238
94
Pu
与
238
92
U
的质子数不同,二者不属于同位素,
238
94
Pu
与
239
94
Pu
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二者互为同位素,而不是同素异形体,
A
项错误;
CH
4
中
H
的最外层具有
2
电子稳定结构,
B
项错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结合生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
NH
4
+
+
OH
-
=NH
3
·
H
2
O
,
C
项错误;干冰和石英晶体中的化学键类型相同,熔化时需克服微粒间的作用力分别是分子间作用力和共价键,
D
项正确。
变式
1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元素
a
、
b
、
c
、
d
,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
1
、
6
、
7
、
1
。
a
-
的电子层结构与氦相同,
b
和
c
的次外层有
8
个电子,
c
-
和
d
+
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
a
元素的三种核素的氧化物互为同素异形体
B
.
a
和其他
3
种元素均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C
.
d
和其他
3
种元素均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D
.元素
a
与
b
、
c
、
d
均能形成
18
电子微粒
【
答案
】
C
【
解析
】
根据
a
-
与氦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可确定
a
为
H
,结合
b
、
c
次外层均为
8
个电子,且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
6
和
7
,可确定
b
、
c
分别为
S
和
Cl
,因
c
-
和
d
+
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可确定
d
为
K
。
H
的三种核素分别是
1
H
、
2
H
、
3
H
,三种核素的氧化物是化合物,同素异形体是单质,
A
项错误;
H
与
K
形成的
KH
是离子化合物,
B
项错误;
K
与
S
、
Cl
、
H
均形成离子化合物,
C
项正确;
H
与
K
、
S
、
Cl
形成
KH
、
H
2
S
、
HCl
,
KH
为
20
电子微粒,
H
2
S
、
HCl
为
18
电子微粒,
D
项错误。
变式
2
[2016·
海南卷
]
短周期元素
X
、
Y
、
Z
、
M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
X
的一种高硬度单质是宝石,
Y
2
+
电子层结构与氖相同,
Z
的质子数为偶数,室温下
M
单质为淡黄色固体,回答下列问题:
(1)M
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第
________
周期、
______
族。
(2)Z
元素是
________
,其在自然界中常见的二元化合物是
________
。
(3)X
与
M
的单质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物分子为直线形,其化学键属于
__________
共价键
(
填
“
极性
”
或
“
非极性
”)
。
(4)
四种元素中的
________
可用于航空航天合金材料的制备,其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
(1)
三
ⅥA
(2)Si
SiO
2
(3)C
+
2S CS
2
极性
(4)Mg
Mg
+
2HCl=MgCl
2
+
H
2
↑
【
解析
】
(1)
元素
X
的一种高硬度单质是宝石,由此可知元素
X
为
C
,
Y
2
+
电子层结构与氖相同,则元素
Y
为
Mg
,
M
单质为淡黄色固体,则元素
M
为
S
,位于第三周期、
ⅥA
族;
(2)X
、
Y
、
Z
、
M
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
Z
的质子数为偶数,则元素
Z
为
Si
,其在自然界中常见的二元化合物是
SiO
2
;
(3)C
与
S
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
+
2S CS
2
,
CS
2
中的化学键是极性共价键;
(4)
金属镁的合金具有密度小、硬度和强度都较大的优点,常用于航空航天材料,其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
+
2HCl=MgCl
2
+
H
2
↑。
解题策略
正确理解物质类别与化学键类型的关系
(1)
离子键、极性键一定存在于化合物中。
(2)
除
AlCl
3
外,含活泼金属元素或
NH
4
+
的化合物多数属于离子化合物。
(3)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无论是否含有共价键,必定属于离子化合物。
(4)
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
(5)
只含共价键的物质有非金属单质和共价化合物,稀有气体不含任何化学键。
(6)
可能含有非极性键的物质有:非金属单质
(
除稀有气体
)
、某些共价化合物
(
如
H
2
O
2
、
C
2
H
6
等
)
、某些离子化合物
(
如
Na
2
O
2
等
)
。
【
核心透析
】
考点二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综合应用
1
.熟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
.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比较内容
同周期
(
从左到右
)
同主族
(
从上到下
)
金属性、非金属性
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酸性减弱,碱性增强
气态氢
化物
形成难易
由难到易
由易到难
热稳定性
递增
递减
变化中的规律性
一般情况下: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态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氢化物热稳定性越强,氢化物越易形成
3
.
“
三看
”
比较微粒半径大小
在中学化学要求的范畴内,可按
“
三看
”
规律来比较粒子半径的大小:
“一看
”
电子层数:当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例:
r
(Li)
<
r
(Na)
<
r
(K)
<
r
(
Rb
)
<
r
(Cs)
r
(O
2
-
)
<
r
(S
2
-
)
<
r
(Se
2
-
)
<
r
(Te
2
-
)
r
(Na)
>
r
(Na
+
)
“二看
”
核电荷数: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例:
r
(Na)
>
r
(Mg)
>
r
(Al)
>
r
(Si)
>
r
(P)
>
r
(S)
>
r
(
Cl
)
r
(O
2
-
)
>
r
(F
-
)
>
r
(Na
+
)
>
r
(Mg
2
+
)
>
r
(Al
3
+
)
“三看
”
核外电子数:当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均相同时,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例:
r
(
Cl
-
)
>
r
(
Cl
)
r
(Fe
2
+
)
>
r
(Fe
3
+
)
4
.掌握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例
2
[2017·
全国卷Ⅱ
] a
,
b
,
c
,
d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
a
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
b
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
c
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
d
与
a
同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原子半径:
d>c>b>a
B
.
4
种元素中
b
的金属性最强
C
.
c
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
D
.
d
单质的氧化性比
a
单质的氧化性强
【
答案
】
B
【
解析
】
根据题意推断出
a
、
b
、
c
、
d
分别为
O
、
Na(
或
Mg)
、
Al
、
S
。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原子半径
b
>
c
>
d
>
a
,
A
项错误;
4
种元素中,
Na(
或
Mg)
的金属性最强,
B
项正确;
c
的氧化物的水化物为
Al(OH)
3
,为两性氢氧化物,不是强碱,
C
项错误;由元素周期律可知
d
单质
S
的氧化性比
a
单质
O
2
弱,
D
项错误。
【
典例探究
】
变式
1
[2016·
全国卷Ⅱ
] a
、
b
、
c
、
d
为短周期元素,
a
的原子中只有
1
个电子,
b
2
-
和
c
+
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d
与
b
同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
a
与其他三种元素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其化合价均为+
1
B
.
b
与其他三种元素均可形成至少两种二元化合物
C
.
c
的原子半径是这些元素中最大的
D
.
d
与
a
形成的化合物的溶液呈弱酸性
【
答案
】
A
【
解析
】
原子中只有
1
个电子,则
a
是氢元素;短周期元素形成的
b
2
-
和
c
+
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
b
是氧元素、
c
是钠元素;
d
与
b
同族,则
d
是硫元素。
a
与其他三种元素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主要有
H
2
O
、
H
2
O
2
、
NaH
、
H
2
S
,
NaH
中钠元素为+
1
价,氢为-
1
价,
A
项错误;
b
与其他三种元素可形成的二元化合物有
H
2
O
、
H
2
O
2
、
Na
2
O
2
、
Na
2
O
、
SO
2
、
SO
3
,
B
项正确;由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可知,原子半径
Na>S>O>H
,
C
项正确;
d
与
a
形成的化合物是
H
2
S
,属于二元弱酸,在水溶液中能微弱地电离出
H
+
,
D
项正确。
变式
2
[2017·
全国卷Ⅲ
]
短周期元素
W
、
X
、
Y
和
Z
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这四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21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
答案
】
D
【
解析
】
结合图示和已知条件可知,
W
、
X
、
Y
、
Z
分别为
N
、
O
、
Al
、
Cl
。沸点:
NH
3
>
HCl
,
A
项错误;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Al(OH)
3
<
HNO
3
(
或
HNO
2
)
,
B
项错误;化合物熔点:
Al
2
O
3
>
AlCl
3
,
C
项错误;
Al
3
+
和
O
2
-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根据
“
径小序大
”
规律可知,离子半径:
Al
3
+
<
O
2
-
,
D
项正确。
W
X
Y
Z
A
.氢化物沸点:
WW
C
.化合物熔点:
Y
2
X
3
X
B
.阴离子的还原性:
W>Z
C
.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
YH
2
S
,
C
项错误;原子半径:
r
(Na)>
r
(S)>
r
(O)>
r
(F)
,
D
项错误。
2
.
[2016·
上海卷
]
已知
W
、
X
、
Y
、
Z
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W
、
Z
同主族,
X
、
Y
、
Z
同周期,其中只有
X
为金属元素。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
A
.原子半径:
X
>
Y
>
Z
>
W
B
.
W
的含氧酸的酸性比
Z
的含氧酸的酸性强
C
.
W
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小于
Y
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D
.若
W
与
X
原子序数差为
5
,则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X
3
W
2
【
答案
】
A
【
解析
】
若
W
元素为
H
,则
Z
元素必为金属元素,与题意矛盾,故
W
为第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而
X
、
Y
、
Z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半径
X
>
Y
>
Z
>
W
,
A
项正确;若
W
为
O
或
F
,则不存在含氧酸,且通过非金属性比较酸的酸性,必须是最高价含氧酸,
B
项错误;非金属性
W
>
Z
>
Y
,故
W
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
Y
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C
项错误;若
X
为
Al
,则与其原子序数差
5
的
W
为
O
,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X
2
W
3
,
D
项错误。
3
.
[2016·
浙江卷
]
短周期主族元素
X
、
Y
、
Z
、
W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X
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
2
倍,
X
、
Y
的核电荷数之比为
3∶4
。
W
-
的最外层为
8
电子结构。金属单质
Z
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化合物可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X
与
Y
能形成多种化合物,一般条件下都能与
Z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发生反应
B
.原子半径大小:
X
<
Y
,
Z
>
W
C
.化合物
Z
2
Y
和
ZWY
3
都只存在离子键
D
.
Y
、
W
的某些单质或两元素之间形成的某些化合物可作水的消毒剂
【
答案
】
D
【
解析
】
X
为碳元素,
Y
为氧元素,
Z
为钠元素,
W
-
的最外层为
8
电子结构,根据原子序数的关系,
W
为氯元素。
CO
与
NaOH
溶液不反应,
A
项错误;碳原子半径大于氧原子,
B
项错误;
Na
2
O
只存在离子键,
NaClO
3
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C
项错误;
O
3
、
Cl
2
、
ClO
2
均能作水的消毒剂,
D
项正确。
4
.
[2015·
海南卷
] a
、
b
、
c
、
d
为短周期元素,
a
的
M
电子层有
1
个电子,
b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内层电子数的
2
倍,
c
的最高化合价为最低化合价绝对值的
3
倍,
c
与
d
同周期,
d
的原子半径小于
c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
d
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
B
.它们均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氧化物
C
.只有
a
与其他元素生成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
D
.
b
、
c
、
d
分别与氢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均为极性共价键
【
答案
】
D
【
解析
】
M
层有
1
个电子的元素是
Na
;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
2
倍,则核外电子排布有两个电子层,分别为
2
、
4
,
b
是碳元素;
c
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绝对值和为
8
,最高化合价是最低化合价绝对值的
3
倍,则该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分别是+
6
、-
2
价,故为
S
;第三周期原子半径比硫小的元素是氯,即为
d
。上述非金属元素中氯的非金属性最强,
A
项正确;
Na
可以形成氧化物
Na
2
O
、
Na
2
O
2
,
C
可以形成氧化物
CO
、
CO
2
,
S
的氧化物有
SO
2
、
SO
3
,
Cl
的氧化物有
Cl
2
O
、
ClO
2
、
ClO
3
等多种氧化物,
B
项正确;
Na
为金属元素,与其他元素形成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
C
项正确;碳形成的有机物如
CH
3
CH
3
,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
D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