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00 KB
- 2021-05-10 发布
南木林高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考试方式:闭卷年级:高二学科:政治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全部为笔答题,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密封线内禁止答题。
3、用钢笔或签字笔直接答在试卷(或答题纸上)。
4、本试题为闭卷考试,请考生勿将课本进入考场。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1.我们要讲的“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②参加学校运动会
③参加演讲会、辩论赛
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
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⑦参加合唱团、舞蹈队
A. ①③⑤⑦ B. ②③④⑤⑥⑦ C. ②④⑤⑦ D. ①②④⑥⑦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属于经济活动,不属于文化活动,①不符合题意。参加学校运动会属于文化活动,属于文化现象,②符合题意。参加演讲会、辩论赛属于文化活动,属于文化现象,③符合题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是人的精神活动,属于文化现象,④符合题意。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属于文化活动,属于文化现象,⑤符合题意。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属于文化活动,属于文化现象,⑥符合题意。参加合唱团、舞蹈队属于文化活动,属于文化现象,⑦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你可见红船万里凯旋归,你可见红旗漫卷神州美”,“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多么豪迈”……每当这些红歌旋律响起,总会让人们热血沸腾,豪情满怀,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这说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④优秀文化才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内容主旨。每当这些红歌旋律响起,总会让人们热血沸腾,豪情满怀,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故②符合题意;这些红歌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故③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故①不符合题意;不管是优秀文化还是落后文化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故④错误。故选B。
3.思想文化是同政治、经济是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
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这主要说明
A. 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B. 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
C.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D. 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主要体现的是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与材料主旨不符,A不符合题意。“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主要体现的是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与材料主旨不符,B不符合题意。“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主要体现的是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与材料主旨不符,C不符合题意。“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主要体现的是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胶东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当地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大海是胶东半岛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在给与沿岸村镇以恩惠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正是这种感激与敬畏的双重心理情感,熔造出了对“海文化”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完成下面小题。
4. 胶东文化的创生和传承表明
①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物质产品离不开精神载体
③经济是文化的基础
④文化是自然的产物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5. “海文化”形成表明
A. 文化总能推动经济发展
B. 文化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
C.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D. 文化是重要的物质力量
【答案】4. B 5. C
【解析】
本题以胶东文化为背景,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特点、文化的作用等相关知识。本题共设置了两个小问,每个小问需要准确设问的主旨,结合材料进行选择,难度较小。
【4题详解】
“大海是胶东半岛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熔造出了对‘海文化’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表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①符合题意。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表述错误。“胶东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当地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表明经济是文化的基础,③符合题意。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
【5题详解】
优秀文化才能推动经济发展,A表述错误。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并非自发形成的,B表述错误。“海文化”在胶东传统民俗文化正具有重要的地位表明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C符合题意。文化是重要的精神力量而并非是物质力量,D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
6.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以上材料说明
A.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B.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 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目的表述,在都市有都市繁华的景观,在乡镇有各种民间传统节日、活动,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这都说明了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故A选项入选。B、C选项与题意不符。D选项错误,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7.微博具有书写快、传播广、即时交流等特点,截至2012年1月底,全国政务微博总数接近3万,成为政府发布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平台。“微博问政行政”的兴起是因为
A. 微博能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B. 微博已成为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主要手段
C. 微博对当今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D. 微博决定了文化创新的方向和途径
【答案】A
【解析】
微博属于大众传媒,“微博问政行政”的兴起是因为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故A符合题意;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故B错误;微博对当今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故C错误;微博决定不了文化创新的方向和途径,故D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
【点睛】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1)大众传媒的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2)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
①口语: 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
②电视: 生动、形象、真实
③互联网: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
④手机短信: 具有娱乐性、情感性、艺术性、哲理性
⑤电子读物: 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的完美结合
8.“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B. 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C. 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D. 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A表述错误。“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表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B符合题意。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而不仅仅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C表述错误。精神依赖于物质,但物质可以独立存在,D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文化的理解: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9.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据此回答,东晋画家顾恺之物《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B. 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C. 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D. 《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的“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选择题,需要选出说法错误的。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的,纯碎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A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B正确,不符合题意。文化是人基于社会实践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C正确,不符合题意。《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10.庐山兼具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宗教圣地,该地正倾力打造“宗教名山”品牌,积极将宗教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辟极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圣地游。这表明
A. 在宗教文化圣地人人都应该参加宗教活动
B. 文化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
C. 与文化相结合的宗教活动都属于正常的宗教活动
D. 宗教思想是先进的文化
【答案】B
【解析】
题目中,庐山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宗教圣地,该地正倾力打造“宗教名山”品牌,积极将宗教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辟极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圣地游。这表明文化对经济具有重大的作用,即文化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故B入选。A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C、D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
11.下列有关文化的力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B.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是对人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C. 一个民族,只要物质上富有了,精神上就一定能富有
D. 文化的力量就是专指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A正确且适合题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B说法错误;一个民族,物质上富有了,精神上不一定能富有,C说法错误;文化的力量既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指对个人成长的影响。D说法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实质。
12.近年来,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年产值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每年的出口额达80亿英镑,很大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这段话说明
A.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B. 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心环节
C. 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D. 文化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A不符合题意。一般来说,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心环节,B表述错误。英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极大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主要说明了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C符合题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
13.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为政贵在行”的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党改进工作作风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全党上下兴起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新风。这表明
A.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 传统习俗在社会变革中发展
D. 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答案】B
【解析】
【详解】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是指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材料与此无关,A
不符合题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为政贵在行”的思想,今天全党上下兴起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新风,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传统习俗,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思想,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4.2011年7月2日,杭州一两岁女童从10楼坠落,当时从楼下经过的吴菊萍奋不顾身用双手接住孩子,致使手臂粉碎性骨折,被称为“最美妈妈”。事发当日,吴菊萍勇敢救人的消息在微博上被转发了上万次,网友们纷纷跟帖致敬,并表示她的事迹让人们得到心灵的洗礼,感受到人性大爱的光辉,增强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网友们的感受表明
A. 优秀文化诞生于危难时刻
B.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 优秀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 优秀文化就是人性真善美的全面反映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吴菊萍奋不顾身地救孩子,网友们纷纷跟帖致敬,并表示她的事迹让人们得到心灵的洗礼,感受到人性大爱的光辉,网友们的感受表明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故B正确;A项优秀文化诞生于危难时刻的说法错误,故排除A;材料并未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故排除C;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故选B。
15.在城市化浪潮中,很多古建筑被拆除,这是对城市文化传统的“屠杀”,失去文化传承的城市是文明残缺的城市。这启示我们发展城市化应当
①全面保留传统建筑
②重视对传统建筑的继承
③摒弃传统文化
④认识到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
传统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而不是全面保留,①表述错误。失去文化传承的城市是文明残缺的城市,启示我们发展城市化应当重视对传统建筑的继承,②符合题意。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批判继承,而不是摒弃传统文化,③表述错误。“在城市化浪潮中,很多古建筑被拆除,这是对城市文化传统的‘屠杀’”,这启示我们发展城市化应当认识到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点睛】解答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排错法。即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将题干选项内容联系起来,作分析判断,排除含有错误选项的题肢,从而得出正确答案。2.排异法。即找出虽然表述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不统一的选项,然后排除含有该选项的题肢。3 . 综合法。即解题过程中,往往单纯使用某一种方法解题较为困难,而综合运用上述方法,效果则较为理想。
16.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下列诗词的寓意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B.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意思是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主要说明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A不符合题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问一下水塘水怎么这样清亮,还不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流进来,不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B不符合题意。“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意思是少年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然乡音没有改,可两鬓的头发已经稀疏斑白了。“乡音无改”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C符合题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思是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不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影响的过程看)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的,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要选择健康的文化生活,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深远持久的影响(从影响的效果看)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长期性的、较为缓慢的,但一旦内化成人们的态度和信念,就会持续地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
②要自觉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7.搜狐网与《京华时报》从实际出发,结合新形势,探索道德建设宣传新形式,共同推出“平凡的良心”专题,“善良、诚信、担当、坚持”等优良传统引起群众的强烈共鸣,总点击量超过2亿人次。这表明
A. 网络是优秀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
B. 文化创新立足社会实践,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C. 只要继承传统文化就能实现文化创新
D. 网络文化都是优秀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网络是优秀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与题目表明的文化创新的主旨不符,A不符合题意。“从实际出发,结合新形势,探索道德建设宣传新形式”,这表明文化创新立足社会实践,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B符合题意。“只要继承传统文化就能实现文化创新”说法太绝对,C表述错误。网络文化也有优劣之分,而非都是优秀文化,D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
18.以“感受中国”为主题的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于2011年6月24日在悉尼举行。在开幕式演出中,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及其团队将带来现代舞表演《云南映象》,演出以极富感染力的舞蹈语言,向澳大利亚人民展示了中国多民族文化的风情画卷。为中澳人文交流再添浓墨重彩,给双边关系发展注入动力。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文化年”的举办是中澳两国
①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最重要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示着两国文化的趋同
③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
④文化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中国文化年”的举办有利于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故①不符合题意;“中国文化年”的举办是两国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但不趋同,故②错误;文化上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有利于加深两国的友谊,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从而有利于更好的合作,促进两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故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点睛】为什么要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各民族文化只有不断交流、借鉴和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才能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②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世界文化繁荣与发展;
④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使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⑤有利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实现文化的创新
⑥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⑦有利于增进国家间的友谊和加强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19.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神秘、朦胧、圣洁的藏族文化是一株永不凋零的雪莲花。民主改革50多年,党和国家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使西藏传统文化系统、清晰、完整地保存。这是因为
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优秀文化
③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西藏民间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 ②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文化的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的和错误的选项。材料中党和国家对西藏文化的保护,体现了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说明西藏民间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故①④正确;②“都是”表述绝对化,错误;文化有优秀和糟粕之分,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③错误。故选D。
【点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为什么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意义)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必要性)
③文化是民族,又是世界的。(关系)
(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算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算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坚持的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茸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20.中国功夫、芭蕾、现代舞、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功夫传奇》是针对外国观众专门设计的,既有中国特色又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成功的进入了西方高端演艺市场。这一做法体现了
A. 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B.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 不同民族文化逐渐趋同
D. 文化创新需要针对外国观众
【答案】B
【解析】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故A错误;中国功夫.芭蕾.现代舞.杂技等多种艺术形既有中国特色又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成功的进入了西方高端演艺市场式的结合《功夫传奇》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B符合题意;不同民族文化逐渐趋同说法错误,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中药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故C错误;文化创新不一定都需要针对外国观众,故D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
【点睛】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21.
2011年10月29日,首届“好客山东休闲汇”在青岛圆满谢幕。经测算,休闲汇期间,全省休闲消费总额达1900多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1210亿元,同比增长22.5%,接待游客总量计1.4亿人次,同比增长19%。“休闲汇”一系列优惠让利和特色活动,极大刺激了当地休闲消费热情。省旅游局局长于冲向媒体透露,目前,各相关部门正在着手制定发展休闲产业的相关规划,明年省政府将正式出台落实《国民休闲发展纲要》的实施规划,从基础设施建设、开放公共休闲资源、举办重大休闲文化活动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改善休闲消费环境,满足居民休闲需求,全面推进国民休闲发展。
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好客山东休闲汇”活动的重要意义。
【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好客山东休闲汇”活动的举办,将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休闲汇”一系列优惠让利和特色活动,极大刺激了当地休闲消费热情,带来了全省旅游和消费总额的大幅增长。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国民休闲发展纲要》的实施规划,将从基础设施建设、开放公共休闲资源、举办重大休闲文化活动等方面入手,为进一步推动国民休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好客山东休闲汇”活动的举办,丰富了居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满足居民休闲需求,全面推进国民休闲发展。
【解析】
略
22.材料一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婚礼备受年轻人的重视。有人用豪华车队迎亲,以奢侈喜宴祝贺;而更多新人则选择了利用传统婚礼礼仪举办自己的婚礼。这种传统婚礼礼仪既时尚又节俭,还让现代的城市人目睹了久违的传统婚礼场面,很有意义。
材料二前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精美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是我们的根。留住祖先的记忆,非常重要。但我们又必须赋予她新的时代精神。
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分析我们应当如何留住“祖先的记忆”和“民族的根”?
【答案】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要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新形式。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当今婚礼风俗为背景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本题知识限定文化继承与发展,题型设置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的解题思路是:
一是从教材找方法。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二是从材料中找方法。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那么只需要对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加以概括并且结合教材内容就可以了;三是从当前时政热点和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方法。解答本题需要把材料中的信息与教材基础知识相结合进行分析。
【详解】本题要求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分析我们应当如何留住“祖先的记忆”和“民族的根”。本题知识限定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知识,题型设置属于“措施类”主观题。解读本题的设问和材料,本题等价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于此知识教材有明确的理论表述,解答本题从教材基础知识回答即可,主要包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古人曾把理想社会称为“大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当时人们的追求和理想。对于这些思想,中国共产党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在党的十七大上,中国共产党把“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写入党章,提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2)现阶段,我国应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答案】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又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①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善于学习、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
④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文化上的“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解析】
本题以党的十七大,中国共产党把“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写入党章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设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比较容易。(1)本题要求考生回答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即文化创新的意义(作用),本题直接考查教材基础知识,没有难度,考生可根据教材对此知识的表述回答即可。
(2) 本题要求考生回答现阶段,我国应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直接考查教材基础知识,没有难度,考生可根据教材对此知识的表述回答:具体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的主体等方面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