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0.00 KB
- 2021-05-10 发布
考点14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1919—1927年)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1919年初,在__________上,中国外交失败。
2.经过
(1)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
(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亲日卖国贼职务。
(3)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影响
(1)性质:广大人民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_____________的革命运动。
(2)影响: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_____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___________的实践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
(2)五四运动后,______________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2.诞生:中共“一大”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主要内容: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_____________。
3.中共“二大”
(1)主要内容:制定____________纲领,即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意义:这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
(1)条件
①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被镇压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②孙中山同意以“___________”的方式和中国共产党合作。
(2)标志:1924年国民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召开,同意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北伐战争:1926年7月至1927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各地___________的支持下,连克武昌、九江、南昌,直捣南京、上海,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3.失败
(1)标志: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2)原因
①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②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4.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2)作用:动摇了___________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答案:巴黎和会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上海 工人阶级 反帝反封建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 工人运动 民主革命 党内合作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工农群众 北洋军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民革命
解读:1919—1927年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五四运动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萧条。
[重点理解]
1.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同点
社会性质
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
都以反帝反封建作为革命的任务
革命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不
同
点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领导
无产阶级领导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群众基础
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广泛发动群众
革命前途
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走资本主义道路
以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为目标,走社会主义道路
不
同
点
结果
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社会主义革命做了必要的准备
所属时代
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北洋军阀统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指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前期专权,后期甚至要复辟帝制,为维护民主共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最终推翻了袁世凯的统治。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年),主要的军阀有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张作霖为首的奉系,以及南方的滇系和桂系,为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些军阀纷纷选择帝国主义国家做靠山。为了争夺地盘,大小军阀各霸一方,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3.运用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2016·北京卷]
提示: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时成为精神领袖,被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2)《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提示: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这一时期属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3)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提示: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为了帮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苏联将原来国共合作时期建立的大学更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4)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
提示: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并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5)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提示: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陈独秀此时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的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跟进题组]
1.“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之所以说“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是因为它( )
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C.这场运动发生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之际
D.是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可知,这场运动为五四运动。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广泛发动群众,所以能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中华民族并没有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中并没有暴力对抗,故D项错误。
2.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信息是( )
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B.党纲的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
C.明确反帝反封建是党的主要任务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
答案:C 解析:“消灭阶级”“无产阶级专政”等信息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故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共二大通过了最低纲领,明确党在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最高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故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3.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某一时段出现的频度最高,其原因是( )
起止时间
1915—1918
1919—1922
1923—1926
文章篇数
770
631
128
“革命”出现的频度
0.78%
2.45%
25.14%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答案:C 解析:从图表数据看,1923—1926年间“革命”出现的频度最高。1918年十月革命的消息已经传入中国,而表中数据变化不是最大,故A项错误;毛泽东思想形成于1927年后,与表格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926年国民政府出师北伐,推动革命形势在全国的高涨,故C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是在1927年之后,与表格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主题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
1.漫画证史——五四精神
论从史出 马星驰先生的这幅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创作于1919年,其寓意明显:广大人民集中力量,一起朝着三个卖国贼吹气,人民的“气力”集中在一起,把三个卖国贼吹得人仰马翻、四脚朝天,漫画家对卖国贼的痛恨、对人民团结力量的赞叹跃然纸上。
2.史料探史——五四运动的壮举
史料 五四运动时期的对联
对联一:“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对联二:“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探究 从上面两副对联中可以解读出五四运动的哪些特点?
答案:革命性:它是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三罢”斗争;爱国性:维护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成功性:运动斗争的直接目标基本实现。
3.归纳总结——五四运动彰显新的时代潮流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5)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但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
主题二
国共合作的结晶——国民革命
1.史料证史——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必然性
史料 由于国内独立的工人运动尚不强大,由于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及其在中国的封建代理人的民族革命,而且由于这个民族革命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工人阶级又尚未完全形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所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认为,国民党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
论从史出 史料中信息认为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民族革命,且工人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共产国际的帮助是国共合作的外部原因。
2.地图探史——北伐胜利进军
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局部)
探究 指出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对象和进军区域范围及北伐胜利进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斗争对象是北洋军阀(或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进军区域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区域(长江流域为主)。
胜利进军的根本原因是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与战略方针的正确。
3.重点讲解——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和历史功绩
(1)特点
①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②群众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③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④革命军队:组建正规的新式革命军队,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北伐战争。
(2)历史意义
①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