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7 MB
- 2021-05-10 发布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
以我国
西北地区为例
考点 土地荒漠化
【
基础知识
·
过关测
】
1.
土地荒漠化的概况
:
干旱、半干旱地区
草地
沙漠化
2.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
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图
,
回答问题。
(1)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①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植被景观
_____
荒漠草原
_________
年降水量
土地生产能力
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
_____
荒漠
温带草原
减少
②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流水
风沙
③
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_________
使脆弱的生态
环境失衡。
气候异常
(2)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人口激增对生
态环境的压力
3.
荒漠化的防治
:
(1)
防治内容。
①
_____
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
_____
。
③
_____
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预防
退化
恢复
(2)
防治原则。
①坚持维护
_________
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
(
盐碱
)
、治沙相结合。
生态平衡
(3)
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
_______
。
②利用
_________
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
___________
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
,
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
_____
问题。
⑤控制
_____
增长。
水资源
生物措施
农、林、牧
能源
人口
【
高频考点
·
互动研
】
【
典题升华
】
(2014·
全国卷
Ⅰ)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
海拔在
4 500
米以上
❶
,
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
(≥8
级
)
日数
157
天,且多集中在
10
月至次年
4
月
❷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
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
20
~
30
厘米高度范围内
❸
。
(1)
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
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
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
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
,
请提出防治措施。
【
思维流程
】
【
尝试作答
】
(1)
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
,
泥沙沉积
,
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
,
河滩泥沙裸露
;
错那湖水位低
,(
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
)
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
冬春季气候干燥
(
降水少
),
地表缺乏植被
(
草
)
的保护
;
大风多
,
湖面较宽阔
,
西风经湖面无阻挡
,
沙源东部为河谷
,
风力强劲。
(3)(
铁路路基较高
)
风沙堆积
,
填埋路基和轨道
;
侵蚀路基
(
和路肩
);
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
,
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
;
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
阻沙措施
)
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
(
高立式沙障
)
。
(
固沙措施
)
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
,
设置石
(
草
)
方格沙障。
【
知识详解
】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
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 区
措 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
,
推广节水农业
,
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
,
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
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
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
,
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
采取综合措施
,
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
控制人口增长。
【
拓展提升
】
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1)
成因
:①
降雨集中在夏季
,
多暴雨
,
流水侵蚀作用强。②地形崎岖
,
地势起伏大
,
不利于土层的积累
,
加剧流水的侵蚀作用。③喀斯特地貌
,
土层浅薄。④过度开垦
,
乱砍滥伐导致的植被破坏。
(2)
防治措施
:①
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
增加植被的覆盖率。②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等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
【
跟踪检测
】
(2017
·
青海联考
)
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
,
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
,
集中了全流域
90%
以上的耕地和人口
,
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读图回答
1
、
2
题。
1.
目前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
①
水资源短缺 ②水土流失
③植被退化 ④沙漠化、盐碱化
⑤旱涝灾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2.
该河下游弱水流段
,
近几十年来逐渐由常年性水流变为季节性水流
,
下游的湖沼湿地日渐干涸
,
向荒漠转变
,
其主要原因是
(
)
A.
雪线上升
,
冰雪融水减少
B.
降水减少
,
气候变干
C.
植被减少
,
蒸发下渗增加
D.
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
【
解析
】
1
选
B,2
选
D
。第
1
题
,
由于人口大量增加
,
城市发展
,
使得生产规模扩大
,
用水量增加
,
水资源短缺
;
河流下游绿洲植被退化
;
出现沙漠化和盐碱化现象。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多发生在地势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的东部季风区。第
2
题
,
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并且向荒漠转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
(
全球变暖、气候变干、蒸发增强等
),
也有人为原因
(
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
),
并且人为原因为主要原因。
(2016
·
海南高考
)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
5
~
9
月土壤水分含量
(%)
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
,
无人为扰动
,
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
3
~
5
题。
3.
该固定沙丘
(
)
①
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
6
~
8
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
6
~
8
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6
~
8
月
,
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
①
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量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
为维护生态安全
,
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
A.
植树
B.
种草
C.
栽灌木
D.
自然演化
【
解析
】
3
选
C,4
选
B,5
选
D
。第
3
题
,
读图
,
横坐标表示时
间
,
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
,
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
比。从空间分布上看
,
随着沙丘深度增加
,
土壤含水量
逐渐增加
,
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
,
深层土壤含水量
高。从时间分布上看
,5
月和
9
月土壤含水量较高
;6
~
8
月土壤含水量较低。第
4
题
,
读图分析
,6
~
8
月土壤含水
量较低
,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
南缘”
,
可知该地位于非季风区
,
夏季不受季风影响
,
风
速较小
;
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
,
夏季气温较高
,
降
水量较多
,
但水分蒸腾量大。第
5
题
,
从材料提取信息
:
该地区“无人为扰动
,
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
扰很小
,
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的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
,
让其自然演化
,
无需人为干涉。
【
加固训练
】
(2017
·
枣庄模拟
)
下图示意非洲大陆荒漠化分布。读图
,
完成
(1)
、
(2)
题。
(1)
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
A.
热带雨林带
B.
热带草原带
C.
热带荒漠带
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
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
①
人口增长
——
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
——
大约
600
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
——
大约
2.4
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
——
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解析
】
(1)
选
B,(2)
选
A
。第
(1)
题
,
读图可知
,
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热带草原带。第
(2)
题
,
图中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
说明人口增长是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
过度砍伐使大约
6 000
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
过度放牧使大约
2.4
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
过度放牧面积大于过度开垦面积
,
故耕地面积扩大不是导致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考点 水土流失
【
基础知识
·
过关测
】
读黄土高原区域图
,
回答问题。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
降水集中
,
多
_____;
地势起伏大
,_____
侵
蚀作用强
;
植被覆盖率
___;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
,
土质
_____
。
②人为原因
: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毁林开
荒、乱砍滥伐导致
_________
。
暴雨
流水
低
疏松
植被破坏
(2)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危害。
①破坏
_________,
造成农业减产。
②加剧沟壑发育
,
威胁
_________
设施安全。
③造成生态环境
_____
。
④淤积江河湖库
,
加剧
_____
灾情。
⑤影响
_____
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等。
土壤肥力
工矿交通
恶化
洪涝
水土
(3)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
工程措施、生
物措施、
_________
措施等。
农业技术
【
高频考点
·
互动研
】
【
典题升华
】
(2016·
浙江高考
)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图
1
为
某区域略图
❶
。图
2
为图
1
中
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❷
。
材料二 由于
河流每年带来约
2
亿吨的泥沙
❸
,图
1
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约
8
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分析戊区域河流泥沙丰富的原因。
【
思维流程
】
【
尝试作答
】
流域面积大
,
泥沙来源广
(
泥沙来自两条河流
);
流域内降水量大
(
两河支流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迎风坡
);
夏季降水集中
,
降水强度大
;
流域内地形坡度大
;
坡地开发
,
植被破坏
,
水土流失。
【
知识详解
】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
(1)
成因。
①自然因素
:
造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
,
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
:
自然
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
,
强度越大且多暴雨
,
侵蚀作用就越强
,
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
,
坡面物质越不稳定
,
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自然
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率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
,
削减径流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就越弱
,
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
,
水土流失越严重
②
人为因素
:
导致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
主要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2)
危害。
从表面上看
,
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
,
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
(3)
措施。
①工程措施
:
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措施等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
,
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②生物措施
:
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③
农业技术措施
:
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
,
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种、提高复种指数等。
【
解题技法
】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1)
成因分析思路。
要看清题意
,
是
“
自然原因
”
还是
“
人为原因
”
,
还是没有限定
,
综合分析。在进行分析时
,
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
①
自然原因
:
地形原因
(
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
)
、气候原因
(
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
、土壤条件
(
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
)
、植被原因
(
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
、河流原因
(
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
。
②
人为原因
:
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③分析原因时不要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
,
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2)
措施分析思路。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
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
:
①
根据成因确定。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②根据阶段确定。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
(
如河流上、中、下游
)
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③
根据
“
措施
”
确定。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
,
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
跟踪检测
】
读我国黄土高原某地
1990
~
2010
年人类活动强度变化示意图
,
完成
1
、
2
题。
1.
关于
1998
年以前该地区人地关系及其生态环境的叙述
,
正确的是
(
)
①
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
粮食生产压力不断增大
②毁林开荒、开垦草原、过度放牧等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③羊存栏量和耕地面积同步增加
,
人口、粮食、环境呈现良性循环
④
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加剧
⑤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
工矿业不断发展
,
利于生态保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2.1998
年以来
,
该地区耕地面积变化的原因不可能是
(
)
A.
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牧
,
植树造林
B.
煤炭开发地区土地复垦
C.
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结构
,
牧业比重增加
D.
工矿业发展
,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
解析
】
1
选
D,2
选
B
。第
1
题
,
从图中可以看出
,1998
年以前该地区耕地面积多
,
羊存栏量低。人口数量增加
,
对粮食的需求增加
,
导致毁林开荒、开垦草原、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
使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加剧。第
2
题
,
从图中可以看出
1998
年以来
,
该地区耕地面积下降、羊存栏量上升
,
这与该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退耕还林、还牧的实施有关
;
同时
,
工矿业的发展、城市化的提高也会占用大量耕地。煤炭开发地区土地复垦会增加耕地面积。
【
加固训练
】
水土流失现象在我国十分严重
,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分布
,
读图完成
(1)
、
(2)
题。
(1)
导致
A
地区水土流失状况比
B
地区更严重的自然原因有
(
)
①
地表多疏松的沉积物
②植被覆盖率低
③地壳运动更活跃
④河流的流量更大
,
流速更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C
地区是我国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
河道弯曲
,
水流不畅
②洪涝集中在春季和夏季
③通过绿化工程将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
④清淤河道
,
加固堤坝
,
减轻洪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解析
】
(1)
选
A,(2)
选
D
。第
(1)
题
,A
是黄土高原
,
地表多疏松的黄土
;B
是横断山区
,
地形陡
,
地壳运动活跃
;
相比横断山区
,
黄土高原的降水少
,
植被覆盖率较低。第
(2)
题
,C
地区位于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
,
河道弯曲
,
水流不畅
,
泥沙淤积严重
;
清淤河道
,
加固堤坝有利于减轻荆江河段洪涝灾害的威胁
;
长江的洪涝集中在夏秋季节。
相关文档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10 18:26:304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09 00:04:005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2021-05-08 21:49:047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5-08 20:35:5926页
- 【鲁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5-08 17:39:5759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2021-05-08 16:42:315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工业地域类型2021-05-08 14:26:306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07 16:13:1240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06 16:02:395页
- 2020届鲁教版一轮复习地理新优选大2021-05-06 12:05:3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