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50 KB
- 2021-05-10 发布
横山中学2019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对王位世袭制理解准确的是
A. 嫡长子继承王位 B.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C. 兄终弟及 D. 父子相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王位世袭制。结合所学知识,B项只是说了在同姓中传承,并没说具体操作,排除;“兄终弟及”情况很少见,除非帝王没有子嗣,排除C项。“父子相传”,具有片面性,没有讲明父子到底怎么传(因为牵涉到多个儿子的问题),不够具体,排除D项。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核心特征
【名师点睛】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制度。就王位世袭制而言,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这是王位世袭制的主要特点。但具体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实现权力分配的。嫡长子继承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政治权力的“有序继承”,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2.《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A. 财产
B. 血缘
C. 信仰
D. 地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宗,尊祖庙也”,可以看出宗法制的特点是按照血缘亲疏确定财产继承和权力分配,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
符合题意;宗法制下,血缘关系是财产分配的标准,故A不符合题意;信仰和地域与“宗庙”无关,故CD不符合题意。
3.2010年世博会山东馆非常引人注目,其主题“齐鲁情未了”渗透了山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齐鲁”代表山东,起源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郡县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周时期齐国和鲁国被分封在今天山东境内,所以以“齐鲁”代表山东,A项符合题意;齐鲁来源于被分封的齐国和鲁国,与分封制有关,和宗法制、世袭制、郡县制无关,排除BCD项。
4.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 封号和粮食 B. 土地和种子 C. 土地和人民 D. 人民和粮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周王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故选C。ABD三项都不是授予的最主要的内容。
考点:分封制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但是,西周的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易于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
5.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 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故D正确;A不是根本原因,排除;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功臣、贵族,故B错误;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C错误。
6.一位同学对“秦始皇加强中央政权的措施”进行史料收集,形成了下列观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B. 统一文字
C.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D. 创始王位世袭制
【答案】D
【解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和统一文字并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故A、B和C均符合秦始皇策略,不符合题意,D是夏朝建立的。符合题意。
7. 分封制度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 )
A. 周王→卿大夫→士→诸侯 B. 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C.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D. 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答案】C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周时期形成的等级序列是周王—诸侯—卿大夫—士,故C项排列顺序正确,ABD项的排列顺序均不正确。
8.秦汉时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A. 牵制丞相,监察百官
B. 代替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C.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 任命郡守和县令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职责是监察百官,掌管群臣奏章,A选项符合题意。秦朝时期,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但有秦一代基本上是虚而不授,体现皇帝对军权的重视,B选项说法错误。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选项排除。皇帝任命郡守和县令,D选项排除。
【点睛】秦王朝在确立皇帝 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 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 之下的九卿的职责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但无论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
9.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 推行郡县制
C. 修筑长城
D. 统一度量衡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反映了秦始皇认识到分封制造成了割据争霸的局面,为解决上述问题,秦始皇实行“废分封,立郡县”,推行郡县制,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属于思想文化专制;C选项主要是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排除;D选项主要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排除。
10.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A. “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 “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 “所有殄天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 “内兴功作,外攘狄夷,以秦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暴政,D项论述了秦朝对内大兴徭役,对外征战,导致人民疲敝的史实,最符合题意,故选D项;A项论述的是焚书坑儒,B项论述的是没有实行道德教化,C项论述了秦朝的灭亡,但没有交代原因。都和题意不符,排除ABC项。
11.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存在着两对矛盾,总的看来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的不断加强;另一个方面,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不断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完善发展,监督检查制度不断完善,对官员的控制也不断的加强,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12.“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
A. 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B. 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
C.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儒臣……分治……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可知,宋太祖吸收唐末藩镇割据局面影响,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派遣文官担任知州,故B项正确。削减节度使的实权不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故A项错误。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和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属于中央分割宰相权力措施,故C和D项错误。
1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交通发展的需要
B. 疆域拓展的需要
C. 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封制下周王室没有对地方形成有效的控制,郡县制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所以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D项;交通发展、疆域拓展和经济文化交流都不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出现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排除ABC项。
14.对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起到决定作用的是
A. 实行封国制
B. 实行郡县制
C. 颁布推恩令
D. 郡县封国并行
【答案】C
【解析】
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有效解决了地方王国问题,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正确;A是西周时期实行;B是秦朝时期推行;D是西汉初期实行,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15.三省六部制形成后得以长期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
A. 促进民族融和的需要
B. 巩固统一的需要
C. 发展封建文化的需要
D. 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三省六部制下实行多相制,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集权,所以三省六部制得以长期沿用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该制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故选D项;三省六部制得以长期沿用的原因和民族融合、巩固统一以及发展封建文化无关,排除ABC项。
16.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措施是
A. 实行册封制度
B. 实行行省制度
C. 实行三省六部制
D. 设置理藩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是行省制,故B项正确;册封制度并不是元朝实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地方的措施。三省六部制是加强皇权的,且元朝也不实行。理藩院是清朝设置的。排除ACD三项。
17.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
B. 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辅助机构
C. 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D.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BD正确;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和决策机构,只是供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不能统领六部,C错误,符合题意。
【详解】
18.元朝宣政院管辖的地方有今天的
A. 台湾
B. 河北、山东
C. 西藏
D. 新疆
【答案】C
【解析】
元朝宣政院管辖的地方有今天的西藏、青海和四川的一部分,故答案为C项。当时的台湾归江浙行省管辖,河北山东归中书省直接管辖,新疆大部属于察合台汗国,排除ABD项。
19.明初撤销中书省及丞相官职,内阁的地位上升,主要反映了
A. 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B. 文臣的地位开始提高
C. 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D.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明朝的宰相被废除,中书省也被取消,这是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之一。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侧重方面错误,应该是君主专制;B选项是宋代的特点;D选项说法错误,顶峰在清朝。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
20.在封建社会,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从汉至元,历代皇帝曾经采取过的限制相权的措施包括
①两汉时期形成“中朝”“外朝”格局,使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不能参与决策
②唐朝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牵制
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④元朝行省的最高长官是平章政事,统领钱粮、兵甲、屯种、漕运等军国重事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限制相权的措施”,结合所学,元朝行省属于地方行政机构,因此这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非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④即可,本题选择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材料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材料三、四反映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答案】(1)朝代:秦朝、元朝;制度:三省六部制。
(2)“上”:秦始皇;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①积极影响: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变化: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设军机处。
消极影响:妨碍社会进步。
【解析】
【详解】(1)根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可知图一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根据“中书省”、“行中书省”可知图三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根据“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可知图二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二中的“上”指的是秦始皇。他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是郡县制。对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可结合所学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国家统一和奠定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的角度进行概括。
(3)根据“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可知体现的变化是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根据“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可知设立军机处。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专制加强,最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