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1.50 KB
- 2021-05-10 发布
-
1
-
阶段特征
知识概览
-
2
-
阶段特征
知识概览
-
3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近代以来
西方列强的侵略
-
4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全面认识近代
以来
列强的侵华
(1)
从起因看
,
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
,
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
从发动者看
,
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
,
再从多国到一国
;
由欧洲列强占主要优势发展为以日
(
美
)
为主
,
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
(
大西洋
)
为中心到向美国
(
太平洋地区
)
转移的变化。
(3)
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
,
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
,
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
从结果看
,
只有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了
,
其他
抗争都
失败了。
-
5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5)
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
,
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①
破坏性
:
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
,
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
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主要原因。
②
建设性
(
客观影响
):
列强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
,
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
,
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6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例题
1
(2018
课标全国
Ⅱ
,28)19
世纪
70
年代
,
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
,
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
:
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
,
日本
“
不应阻贡
”;
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
,“
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
。这说明当时
(
)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命题分析
:
①
能力
: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②
知识
:
近代列强侵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
7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解题思路
:
①
找题眼
:“
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
,
‘
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
。
②
核选项
,
辨正误
:
材料反映了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
,
并没有反映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
故
A
项错误
;
从题干来看
,
琉球等地依然向中国进贡
,
这表明传统的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地方督抚维护琉球向中国进贡的传统朝贡体系
,
并没有干预朝廷的外交事务
,
故
C
项错误
;
从材料来看
,
地方督抚提出要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来评说日本行为的曲直
,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外交受到了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
,
故
D
项正确。
答案
:
D
-
8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对点演练
1
(1)“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
,
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
,
乃至于到今天
,
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
这强调的是
(
)
A.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
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
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
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B
解析
:
本题考查近代中西方的相互影响。
“
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
说明中国和世界在相互碰撞、相互影响
,
故本题选
B
项。中国近代发展受西方影响但不是由西方主导的
,
也不是按照西方模式变化的
,
故
A
、
C
两项错误。中国近代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
,
不仅仅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
故
D
项错误。
-
9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2)
鸦片战争后
,
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称为
“
买办
”
。
19
世纪中期以来
,
随着外国在华商行的增多
,
买办队伍逐渐发展起来。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主要背景是
(
)
A.
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B.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C.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D.
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A
解析
:
题干材料中
“
鸦片战争后
”“19
世纪中期以来
”
以及
“
外国在华商行的增多
”
的信息
,
说明买办数量的增加是列强入侵加深的结果
,
故
A
项正确。
B
、
C
、
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
10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
太平天国运动
考点重组
1
.
背景
:
鸦片战争后封建压迫和西方侵略激化矛盾。
2
.
爆发
:
金田起义建号、建军
,
称
“
太平天国
”
。
3
.
高潮
:
定都天京
,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
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4
.
转折
:
天京变乱
,
由盛而衰。
5
.
防御
:
陈玉成和李秀成指挥军事
;
洪仁玕颁布《资政新篇》
,
力求挽回败局。
6
.
失败
:
由于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
天京陷落。
7
.
意义
:
农民战争的高峰
,
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
11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
.
变动原因
(1)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
如倾销商品
,
掠夺原料、农产品。
(2)
西方科技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
,
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
12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2
.
变动表现
(1)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但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
洋务企业
①
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局等军事工业。
②
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
,
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工业
,
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3)
民族工业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
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近代企业出现。
-
13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四
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14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四
例题
2
(2017
课标全国
Ⅲ
,28)1897
年
,
有人指出
:“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
,
皆属皮毛
,
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
,
忽大为变动
,
如邮政、银行、铁路
,
直见施行
,
今天津亦有小轮
,
风气之开
,
人力诚难阻隔也。
”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命题分析
:
①
能力
:
本题旨在考查提取信息
,
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
知识
: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
15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四
解题思路
:
①
找题眼
:“1897
年
”“
至今两年来
,
忽大为变动
”
。
②
核选项
,
辨正误
: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
,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大大促进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故
D
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
1898
年
,
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所说的企业并不一定是官督商办性质的
,
故
B
项错误。
19
世纪末
,
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
故
C
项错误。
答案
:
D
-
16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四
对点演练
2
(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
,
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
,
中国
(
)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C
-
17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四
解析
: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成效。从
“
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
切入思考
,
并联系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回答。洋务运动中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
包括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
同时
,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近代海军
,
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
由此外国人认为中国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
日本必然会失败
,
故选
C
项。已完成对军队西式改革的说法错误
,
排除
A
项
;
材料体现的是军备优势而非集权制度
,
排除
B
项
;D
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
-
18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四
(2)
天津开埠后
,
直隶顺德府
(
今河北邢台
)
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
,
冬去春回。到
20
世纪初
,
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
,
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
,
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
A.
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
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
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
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A
-
19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四
解析
: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从材料
“
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
”“
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
”
可以看出
,
中国农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
故
A
项正确
;
材料主要反映了顺德府的变化
,
故
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耕与织、纺与织的分离
,
而且材料信息仅限于皮毛贩运
,
故
C
项错误
;
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
,
故
D
项错误。
-
20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知识点四
知识点三
从
“
师夷长技
”
到
“
中体西用
”
-
21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四
知识点三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
以
“
向西方学习
”
为核心
,
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
(2)
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为主
,
启迪人们探索新知和重新认识世界。
(3)
有深刻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
其思想从总体上仍属
“
经世致用
”
的封建思想体系。他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
,
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
22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四
知识点三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例题
3
(2017
课标全国
Ⅰ
,28)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
,
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
,
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
,
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
,
比洋煤进口税多
20
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这一举措
(
)
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命题分析
:
①
能力
:
本题考查正确提取信息
,
并透过现象深入分析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②
知识
:
洋务运动。
-
23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四
知识点三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解题思路
:
①
找题眼
:“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
”
。
②
核选项
,
辨正误
:
题干材料反映了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
,
这有利于减轻开平煤矿的负担
,
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
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煤炭的流通销售环节
,
与煤矿管理无关
,
故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
故排除
C
项。李鸿章利用政府特权操纵煤炭出口税的做法造成不正当竞争
,
不利于煤矿业的发展
,
故排除
D
项。
答案
:
A
对点演练
3
(1)(2017
课标全国
Ⅱ
,28)1879
年以前
,
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
“
派拨各省
,
并不索取原价分文
”;
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
,
采取
“
协造
”
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
A.
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
协造
”
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
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
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
24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四
知识点三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B
解析
: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从材料信息看
,
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由免费供各省使用到由使用方付费
“
协造
”,
这种变化表明原来的方式使造船方经费压力大
,
而
“
协造
”
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
故选
B
项。洋务运动时期的军用工业没有转为商办
,
也不可能面向市场
,
故排除
A
、
C
两项
;
由题干材料无法得出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
故排除
D
项。
-
25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四
知识点三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2)
据史料载
,
上海轮船招商局
“
闲冗之员
,
全凭情面
,
如州县干脯之例
,
名列局中
,
身居局外
,
此等无功食禄
,
坐耗利源
……
每岁亦需巨资
”
。一些总办经常以
“
办公为名
,
位置私人
……
滥行收银
”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
(
)
A.
民族资本主义的弊端
B.
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曲折性
C.
洋务企业的腐败情形
D.
官营企业中经营管理不善
B
解析
: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故
A
项错误
;
题干材料体现了洋务企业管理不善、腐败的现象
,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中国近代化发展受到封建思想的阻碍
,
发展曲折
,
故
B
项正确
;C
、
D
两项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