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7 MB
- 2021-05-10 发布
专题
2
古代中国的重大经济现象
板块一 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
时空定位
栏目索引
核心考点突破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中外关联
考向命题研析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核心考点突破
排查考点史实
夯实核心知识
1.
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
(1)
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
“
铁器时代
”
;汉朝以后,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继续发展。
(2)
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3)
明清时期作物种植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2.
经营方式
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
土地制度
(1)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
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
(3)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4.
租佃关系
(1)
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
(2)
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3)
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永佃制和押租制发展,佃农的经济独立性增强
。
5.
经济重心的变化
(1)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2)
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3)
南宋时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
土地制度:土地由公有到少数人占有,封建土地所有制历时最长,地主占有土地通过地租方式剥削广大农民。
(3)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
生产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5)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
(6)
地域分布: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南移到江南。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重点深化
1.(2018·
北京高考
)
南宋初年,
“
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
”
,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
“
农获其利,倍于种稻
”
,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
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
《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
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
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
解析
答案
针对训练
解析
B
对:根据材料
“
中原士民,扶携南渡
”“
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
”“
倍于种稻
”
可知,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了小麦的种植,故
①
正确
。
稻
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在南方的种植提供了条件,
③
正确
。
A
、
C
、
D
错:《农政全书》写于明朝时期,与材料时间
“
南宋初年
”
不符,
②
错误
。
曲辕犁
最早出现于长江中下游一带,不是从北方引入的,
④
错误。
2
.
汉代
的国有土地称为
“
公田
”
,除士兵和服役农民耕种外,还假
(
出租、借贷
)
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
“
假民公田
”
。这一制度的宗旨是
A.
冲击地主土地所有制
B.
打破
“
累世公卿
”
局面
C.
推动租佃关系的形成
D.
稳固小农经济增加租税
√
解析
答案
解析
“
假
”
指出租、借贷,
“
假民公田
”
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汉代政府还采用
“
假民公田
”
的办法,解决小农破产流亡问题,国家也增加了收入,故
D
项正确
;
“
假民公田
”
主要是出租、借贷国家所有的土地,
A
项错误
;
B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
材料
反映的是国家把国有土地出租、借贷给百姓,并不属于租佃关系,
C
项错误。
3
.
宋
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
“
文牒
”
,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这一规定
A.
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B.
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C.
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
√
解析
答案
解析
依据材料
“
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
”
,可知土地转让制度化,这是土地兼并发展后政府的解决措施,从侧面反映了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故
A
项正确
。
“
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
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B
项
。
政府
的规范行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
C
项错误
。
D
项,材料中规定是将土地买卖制度化,并非限制土地买卖,故
D
项排除。
1.
夏商周时期:
我国的
“
青铜时代
”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
春秋战国时期:
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
汉代:
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4.
魏晋南北朝:
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5.
隋唐:
形成
“
南青北白
”
两大制瓷体系。
6.
宋朝:
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7.
元朝:
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8.
明清时期
(1)
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2)
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①
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②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③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④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
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
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
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
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
影响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重点深化
4.(2017·
天津高考
)
史载,清代
“
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
……
由汉口镇至朱仙镇
……
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
位于图中
A.
①②
B
.
①③
C.
②③
D
.
②④
√
解析
答案
针对训练
解析
由所学可知:景德镇在江西省,图中位置应为
③
。排除
A
、
D
项
。
结合
材料
“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
……
由汉口镇至朱仙镇
”
可知:朱仙镇在佛山、汉口两镇以北,图中位置应为
①
,
B
项正确。
5
.
魏
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
“
与公竞争,以收私利
”
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
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C.
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D.
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
解析
答案
解析
明朝以前古代手工业一般是官营,民间手工业发展较慢,
“
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
的信息说明庄园经济促使了大规模手工业的发展,故选
C
项
;
盐
铁专卖制度汉代实施,
“
与公竞争,以收私利
”
说明并不是形同虚设,故
A
项错误
;
材料
说的是手工业发展,故
B
项错误
;
此时
官营手工业仍然超过民营手工业,故
D
项错误。
6.
清《景德镇陶录》载:
“
景德
……
业制陶器
……
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
……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
……
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
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A.
制瓷业开始兴起
B.
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
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
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
解析
答案
解析
由
“
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
”
可知当时已经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故本题选
B
项
。
A
项不符合史实,东汉早已有制瓷业
;
C
项从材料无法体现
;
明朝
中后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居于主导,但不是占领了整个市场,
D
项表述错误。
1.
原始社会末期:
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
商朝:
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
周朝:
实行
“
工商食官
”
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
春秋战国时期:
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都会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
秦汉时期:
秦代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
“
市
”
出现,开通丝绸之路。
6.
魏晋南北朝:
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南北朝时期,草市形成
。
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
7.
隋唐: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唐代夜市繁荣,草市功能显著。
8.
宋朝: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纸币交子;市民阶层兴起;海外贸易兴盛,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9.
元朝:
政治统一,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纸币流通广泛。
10.
明清时期
(1)
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出现票号;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
(2)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
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城乡商业繁荣,普通集市广泛分布
。
(4)
区域性商人群体壮大,长途贩运贸易长足发展,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
(5)
地区性的商业中心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现。
(6)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开始出现近代化的曙光。
(7)
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地位
。
(8)
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商品经济呈现出发展和制约并存的特征。
(9)
明朝后期赋役制度的变革有两种显著趋势,一是将赋和役合并起来征收,二是用货币税代替实物税。
(1)
发展基础: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2)
国家政局:国家动乱影响商品交换。
(3)
交通条件:丝绸之路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
(4)
货币发展:货币统一,纸币出现。
(5)
政府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和南宋发展海外贸易的比较。
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重点深化
7.(2016·
北京高考
)
黄崇德是
16
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①
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
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
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
解析
答案
针对训练
解析
从材料信息黄崇德
“
经营棉布、粮食等
”
可知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故
①
正确
;
根据
“
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
这一信息,可知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
②
正确
。
材料
未体现政府对食盐贸易控制权的放弃,也无法体现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可排除
③④
两项。
8
.
战国
时期,
“
临淄
(
齐国都城
)
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农殷人足,志高气扬
”
;唐朝后期出现了
“
扬一益二
”
的现象;明清时期出现了南京等数十座商业城市。这主要说明了
A.
经济重心南移
B.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
国内市场扩大
D.
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
解析
答案
解析
由题干中的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作为政治、交通和军事中心,唐朝后期的
“
扬一益二
”
是指扬州和益州因为经济原因成为第一、二大城市,明清时期的南京等是商业城市,故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经济职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故选
B
项
;
题
干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国内市场和城市规模,故排除
A
、
C
、
D
三项。
9.
《明太祖实录》载:
“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
‘
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
这表明当时
A.
长途贩运受到严厉的排斥
B.
传统抑商政策发生动摇
C.
整顿吏治以改善商业环境
D.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
解析
答案
解析
由题干看,对于南雄商人的诉讼,
“
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
,而皇帝的态度和意见是
“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
,这说明无论是刑部还是皇帝都主张整顿吏治,以改善商业环境,故选
C
项
;
题
干中没有体现
A
项,
B
、
D
两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A
、
B
、
D
三项。
1.
重农抑商
该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1)
政策措施
①
统治者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②
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
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
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以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2)
松动
①
唐朝中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鼓励海上贸易并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②
北宋允许商人中
“
奇才异行者
”
应试,南宋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③
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空前活跃,重农抑商思想受到挑战,出现了
“
工商皆本
”
的思想
。
(3)
影响
①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②
消极: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影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发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商业的持续发展。
2.
禁榷制度
指国家将一些商品纳入国家的管控范围内,由国家来实行专卖的制度。
(1)
禁榷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①
禁榷制度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管仲通过实施盐铁专卖制度扩大政府财政收入。
②
汉武帝时,禁榷制度发展最为迅速。汉武帝将盐、铁等纳入国家专营之列。这一政策大大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
③
宋元明清时期,禁榷范围进一步扩大
。
(2)
影响
①
积极:提高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限制了世家大族对中央财政的影响,使地方势力在财政上无法与中央抗衡,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
消极:禁榷制度限制了某些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生产不能按照市场规律来变化,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影响人民对资源的使用;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
“
海禁
”
与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时期,政府厉行
“
海禁
”
,禁止官民私自出海;乾隆以后为维护封建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
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腐朽的封建统治;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
天朝上国
”
的观念
。
(2)
影响
①
积极: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外来侵略起到过民族自卫作用。
②
消极: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
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
“
抑商
”“
闭关锁国
”
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
(2)
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
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
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重点深化
10.(2018·
天津高考
)
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
“
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
这表明当时
A.
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
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
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
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
解析
答案
针对训练
解析
A
对: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
……
听凭天朝
……
正法
”
可知,当时政府对于鸦片严格禁止,禁烟态度坚决
。
B
错:材料体现了清政府对鸦片的态度,没有涉及其他国家对禁烟政策是否认同
。
C
错: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鸦片贸易严格禁止的态度
。
D
错:
“
治外法权
”
又称领事裁判权,主要涉及一个国家的司法主权。材料中如果夹带鸦片要受到清朝法律制裁,说明此时列强尚未获得领事裁判权。
11.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
(18
世纪
)
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
(
经济学上的
“
边际获利递减率
”
)
;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
“
开创
”
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农耕经济的领先
B
.
自然经济的解体
C.
资本主义的萌芽
D
.
重农抑商的风气
√
解析
答案
解析
由材料
“
当时
(18
世纪
)
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
”
可知轻视商业发展,
“
设计使其安守家园
”
表明重视农业生活的稳定性,体现了当时中国的重农抑商风气,故
D
项正确。
12
.
明朝
中后期,福建巡抚许孚远在奏疏中说
“
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
,主张
“
开禁
”
。两年后,明穆宗决定开放月港
(
今福建海澄
)
。依据材料得出
A.
明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
B.
民间走私得到有效控制
C.
海商海盗斗争初见成效
D.
明朝开禁促进白银内流
√
解析
答案
解析
题干反映了明朝政府面对倭寇之乱屡打不绝的现实,认识到福建巡抚许孚远说的
“
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
的问题,开始调整严禁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政策,可见海商海盗斗争初见成效,故答案选
C
。
根据
“
两年后,明穆宗决定开放月港
(
今福建海澄
)
”
可知明政府实行有限度的开放,排除
A
;
题
干没有提及开禁的效果,排除
B
;
“
白银内流
”
题干也没有体现,排除
D
。
第一,从时间上看,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达
·
伽马、麦哲伦和哥伦布的航海早半个世纪。在规模和航海次数方面,外国与中国是无法比较的。这说明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和胆略征服海洋。
第二,从目的上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内容是贡赐贸易,形式是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西欧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第三,从影响和后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赏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
中外关联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
开辟
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同时,其规模、影响越来越大,为后来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13
.
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7
年,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
“
自公元前
114
年至公元
127
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以及印度的丝绸贸易的西域道路
”
称为
“
丝绸之路
”
,正式提出了这个概念。此后,德国历史学家阿尔巴特
·
赫尔曼又将丝绸之路的含义延伸到从中国通向遥远西方的道路。丝绸之路以西汉张骞通西域为开端,他采用的东西交通路线就是最早的丝绸之路。公元前
60
年,汉朝在轮台设立西域都护府,领有天山以南地区,陆上丝绸之路东段完全开通。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和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近世所说的
“
海上丝绸之路
”
。
针对训练
隋唐时期,两条丝绸之路更加畅通发达。陆上
“
丝绸之路
”
,在宋代大多数时期内都被西夏、吐蕃所阻隔,无复汉唐盛象,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元朝时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重新繁荣起来
。
——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明代虽然有过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然而,这七次远航的舰队,并没有在世界大洋航道开拓的历史上留下长远的影响。永乐之后,中国的海疆时开时闭。北方修筑了今天被称为
“
万里长城
”
的边墙。从山海关到今天的厦门,许多地方都在海岸上建筑边墙。而此时西方发生的两件大事是大洋航道的开拓和新大陆的发现。它开拓了无限生机,也引发了这么多罪行。
——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
:开拓时间早于新航路开辟;航线长,覆盖亚欧非广大地区;中国占据主导地位;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超越陆上丝绸之路;具有和平性质,以经贸和文化交流为主;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对亚欧非的联系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答案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两种远航的结果及其原因。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案
结果
:郑和下西洋,终因于国无益而成绝响。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明清实行
“
海禁
”
和闭关政策,西欧实行重商主义;郑和远航目的是宣扬国威,徒费钱粮耗费国力,西欧人则是寻找财富,占有殖民地。
考向命题研析
把握命题考向
找准热考视角
考向一 主干知识迁移
命题点
1
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
宋代农产品的商品化
北宋时,
“
苏、湖、常、秀等州出米浩瀚,常饱数路,漕输京师。自杭、睦以东衢、婺等州,谓之上乡,所产微薄,不了本土所食。里谚云:
‘
上乡熟,不抵下乡一锅粥。
’
盖全仰苏、秀等州商旅贩运以足官私之用。
”
这反映出当时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扩大
C.
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D.
重农抑商取得明显效果
√
解析
答案
解析
材料主要说明北宋时
“
苏、湖、常、秀等州出米浩瀚
”
,也就是这些地区粮食产量高,而
“
自杭、睦以东衢、婺等州,谓之上乡,所产微薄,不了本土所食
”
,也就是这些地方粮食产量低,自杭、睦以东衢、婺等州所需粮食商贩可以从苏、湖、常、秀等州贩运,这说明当时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故
A
项错误
;
农业
生产地域分工扩大不合题意,故
B
项错误
;
粮食
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
;
重
农抑商取得明显效果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命题点
2
商帮对商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封建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
“
奸商
”
的歧视。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对材料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帮的发展
B.
古代商业发展毫无法律保护
C.
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D.
商帮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
解析
答案
解析
“
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
”
表明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
C
项正确
。
A.
社会垦荒能力
下降
B
.
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C.
重农政策有所
改变
D
.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考向二 能力方法渗透
命题点
3
清代中期垦荒耕地面积的变化
读清代中期不同年份记载的垦荒耕地数额
(
单位:亩
)
表。对表中垦荒耕地数变化的原因,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
解析
答案
时间
雍正
十三年
乾隆
十八年
乾隆
二十三年
乾隆
四十九年
嘉庆
十二年
垦荒
耕地数
990 585
971 054
967 140
963 540
961 049
解析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是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时代,垦荒能力应该加强,故
A
项
错误;
材料
没有体现人口增减的数据,故
B
项错误
;
古代
的农业政策中没有限制垦荒的政策,故
C
项错误
;
根据
材料可知,垦荒数量不断减少,根据所学,此时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对粮食增长提供了保障,故
D
项正确。
考向三 学术成果创新
命题点
4
井田制下的生产力水平
历史学家认为:井田制
“
必须实行于浅耕农业时代,以浅耕农业,不致因用力多寡而影响收获量的悬殊。若在精耕时代,则沟洫灌溉之利及用力多寡皆足以影响收获的丰歉
”
。提出这种观点的理由是
A.
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
B.
井田授予各级贵族世代享用
C.
农民缺乏耕作公田的积极性
D.
铁器牛耕促进了公田的开垦
√
解析
答案
解析
井田制适合于浅耕农业时代不适合于精耕时代,是因为精耕更需要生产者具有积极性,而井田制下劳动者缺乏耕作的积极性,因而使井田制只适合于浅耕时代,故
C
项正确。
命题点
5
唐宋城市风貌变迁所折射的城市功能
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清。这种变化反映了
A.
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
B.
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C.
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
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
√
解析
答案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故
A
项错误
;
据
材料
“
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
”
可知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故
B
项正确
;
材料
未涉及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故
C
项错误
;
材料
未涉及城市建筑风格,故
D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