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2.50 KB
- 2021-05-10 发布
2018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运动图象 追及相遇问题
考点一 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三种图象比较
图象
x-t图象
v-t图象
a-t图象
图象
实例
图线
含义[来源:Z*xx*k.Com]
图线①表示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v)[来源:学科网]
图线①表示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a)
图线①表示质点做加速度增大的运动[来源:Zxxk.Com]
图线②表示质点静止
图线②表示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
图线②表示质点做匀变速运动
图线③表示质点向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图线③表示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图线③表示质点做加速度减小的运动
交点④表示此时三个质点相遇
交点④表示此时三个质点有相同的速度
交点④表示此时三个质点有相同的加速度
点⑤表示t1时刻质点位移为x1(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没有意义)
点⑤表示t1时刻质点速度为v1(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质点在0~t1时间内的位移)
点⑤表示t1时刻质点加速度为a1(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质点在0~t1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
角度1 图象选择类问题
依据某一物理过程,设计某一物理量随时间(或位移、高度、速度等)变化的几个图象或此物理过程中某几个物理量随某一量的变化图象,从中判断其正误。
(2014·福建理综,15)如图1所示,滑块以初速度v0沿表面粗糙且足够长的固定斜面,从顶端下滑,直至速度为零。对于该运动过程,若用h、s、v、a分别表示滑块的下降高度、位移、 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t表示时间,则下列图象最能正确描述这一运动规律的是( )
图1
解析 在下滑的过程中,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sin θ+μmgcos θ=-ma,故加速度保持不变,所以选项D错误;物块做匀减速直线运动,v-t图象应为一条倾斜直线,故选项C错误;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得s=v0t-at2,所以s-t图象应为过原点的抛物线的一部分,故选项B正确;下降的高度h=ssin θ,故h-t图象与s-t 图象相似,所以选项A错误。
答案 B
方法技巧
解决该类问题一般依据物理过程,运用对应规律,实现公式与图象之间的转化确定某物理量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选项的正确与否。
某同学在学习了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后,绘出了沿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x、速度v、加速度a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若该物体在t=0时刻初速度为零,则下列图象中该物体在t=4 s内位移一定不为零的是( )
解析 A中在t=0和t=4 s时,物体的位移均为零,选项A错误;在v-t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可表示位移大小,在0~2 s内物体位移与2~4 s的位移的矢量和为零,所以物体在4 s内的位移一定为零,选项B错误;C中物体在0~1 s内做加速运动,1~2 s内做减速运动,2 s末速度为零,2~3 s内做加速运动,3~4 s内做减速运动,4 s末速度为零,物体一直在沿同一个方向上运动,所以位移一定不为零,选项C正确;D中物体在0~1 s内做正向加速,1 s末速度大小为v,位移为x,物体在1~2 s内做正向减速运动,由可逆性可得2 s末的速度为零,位移为2x,2~3 s 内物体做反向加速运动,3 s末速度大小为v,位移为x,3~4 s内物体做反向减速运动,4
s末速度为零,位移为零,所以D中的位移一定为零,选项D错误。
答案 C
角度2 图象信息类问题
这类问题是对某一物理情景给出某一物理量的具体变化图象,由图象提取相关信息或将图象反映的物理过程“还原”成数学表达形式从而对问题做出分析判断作答。
(2014·全国卷Ⅱ,14)甲、乙两汽车在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在t=0到t=t1的时间内,它们的v-t图象如图2所示。在这段时间内( )
图2
A.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
B.汽车乙的平均速度等于
C.甲、乙两汽车的位移相同
D.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
解析 由v-t图象知,在0~t1时间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C错误;由=知,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故A正确;如图所示,汽车乙的v-t图象中,实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小于上方虚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故汽车乙的平均速度小于,B错误;v-t图象中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甲、乙图线上各点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均逐渐减小,故加速度的大小都逐渐减小,D错误。
答案 A
方法技巧
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根据物理情景中遵循的规律,由图象提取信息和有关数据,根据对应的规律公式对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2017·陕西汉中期末)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的a车和b车,其位移—时间图象分别为图3中直线a和曲线b,已知b车的加速度恒定且ab=-2 m/s2,当t=3 s时,直线a和曲线b刚好相切,求:t=0 s 时a车和b车的距离x0。
图3
解析 由图可知:a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a= m/s=2 m/s
当t=3 s时,直线a和曲线b刚好相切,即此时b车的速度vb′=va=2 m/s
设b车的初速度为vb,对b车有vb+abt=vb′
解得vb=8 m/s
从t=0时刻起经过3 s,a车和b车的位移分别为:
a车的位移xa=vat=6 m
b车的位移xb=t=15 m
因t=3 s时,a车和b车到达同一位置,
则t=0 s时a车和b车的距离x0=xb-xa=9 m
答案 9 m
角度3 图象之间的相互转换
在物理量变化过程中,相关物理量之间相互关联,因此,通过定性推理或定量计算,我们可以由一种物理图象转换出另一种物理图象。(例如:由反映物体运动的v-t图象可以转换出x-t图象或a-t图象。)
(2013·海南单科)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a-t图象如图4所示。下列v-t图象中,可能正确描述此物体运动的是( )
图4
解析 由题图可知,在0~时间内a=a0>0,若v0≥0,物体做匀加速运动;若v0<0,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故选项B、C错误;由于在T~2T时间内a=-a0,故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且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与0~时间内相同,故选项A错误,D正确。
答案 D
方法技巧
图象转换问题的“三个”关键点
(1)注意合理划分运动阶段,分阶段进行图象转换。
(2)注意相邻运动阶段的衔接,尤其是运动参量的衔接。
(3)注意图象转换前后核心物理量间的定量关系,这是图象转换的依据。
质量为1 kg的物体只在力F的作用下运动,力F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5所示,在t=1 s时,物体的速度为零,则物体运动的v-t图象、a-t图象正确的是( )
解析 第1 s内,物体受力为负向,1 s时物体速度为零,则物体在第1
s内沿正向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1 m/s2,t=0时的速度为1 m/s,第2 s内物体从速度为零开始在正向力作用下沿正向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2 m/s2,2 s时速度为2 m/s,第2~4 s内物体做正向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1 m/s2,4 s时速度为零,故B选项正确。
答案 B
角度4 应用图象解决综合问题
(1)对于实际问题在无法运用物理公式解答的情况下,用图象法则会使思路豁然开朗。
(2)运用图象法时,要结合具体的物理过程和相应的物理规律作出函数图象,再结合相应的数学工具(即方程)求出相应的物理量。
(2014·安徽理综,15)如图6所示,有一内壁光滑的闭合椭圆形管道,置于竖直平面内,MN是通过椭圆中心O 点的水平线。已知一小球从M点出发,初速率为v0,沿管道MPN运动,到N点的速率为v1,所需时间为t1;若该小球仍由M点以初速率v0出发,而沿管道MQN运动,到N点的速率为v2,所需时间为t2。则( )
图6
A.v1=v2 ,t1>t2 B.v1<v2,t1>t2
C.v1=v2,t1<t2 D.v1<v2,t1<t2
解析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小球两次到达N点速率相同,即v1=v2=v0,画出小球由M→P→N及由M→Q→N的速率—时间图象如图中Ⅰ、Ⅱ所示。则图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小球的路程,两次的路程相等,故t1>t2,选项A正确。
答案 A
方法技巧
运用图象解答物理问题的“三个”步骤
(1)认真审题,根据题中所需求解的物理量,结合相应的物理规律确定所需的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
(
2)根据题意,找出两物理量的制约关系,结合具体的物理过程和相应的物理规律作出函数图象。
(3)由所作图象结合题意,运用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和推理,从而找出相应的变化规律,再结合相应的数学工具(即方程)求出相应的物理量。
某同学欲估算飞机着陆时的速度,他假设飞机在平直跑道上做匀减速运动,飞机在跑道上滑行的距离为x,从着陆到停下来所用的时间为t,实际上,飞机的速度越大,所受的阻力越大,则飞机着陆时的速度应是( )
A.v= B.v= C.v> D.vB
B.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 s才开始运动
C.在5 s内两物体的位移相同,5 s末A、B相遇
D.5 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3.[追及相遇问题](多选)如图所示,Ⅰ、Ⅱ分别是甲、乙两小球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运动的vt图线,根据图线可以判断( )
A.甲、乙两小球做的是初速度方向相反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B.两球在t=8 s时相距最远
C.两球在t=2 s时刻速率相等
D.两球在t=8 s时相遇
4.[对xt图象的理解]甲、乙两车在同一条直道上行驶,它们运动的位移x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乙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图线与t轴相切于10 s 处,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车的初速度为零
B.乙车的初位置在x0=60 m处
C.乙车的加速度大小为1.6 m/s2
D.5 s时两车相遇,此时甲车速度较大
5.[追及相遇问题]在一条平直的公路上,甲车在前以 54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乙车在后以 90 km/h 的速度同向行驶.某时刻两车司机同时听到前方有事故发生的警笛提示,同时开始刹车.已知甲、乙两车与路面的动摩擦因数分别是μ1=0.05和μ2=0.1,取g=10 m/s2.请问:
(1)若两车恰好不相碰,则两车相碰前刹车所用时间是多少?
(2)若想避免事故发生,开始刹车时两辆车的最小间距是多少?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则第4 s初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 m/s2=1 m/s2,故A错误;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代表位移,前8 s内物体运动的位移x= m=32 m,故B正确;在0~4 s内与4~6 s内物体运动的速度都为正,方向相同,故C错误;在0~4 s内的平均速度v1= m/s=6 m/s,4~6 s内的平均速度v2= m/s=4 m/s,故D错误.
2.答案:A 解析:xt图象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由题图可知,A正确;B物体的出发点在离原点5 m处,A物体的出发点在原点处,B错误;物体B在5 s内的位移为10 m-5 m=5 m,物体A在3~5 s内的位移为10 m,故C、D均错误.
3.答案:CD 解析:甲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2,方向为负,乙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m/s2,方向为正,故A项错;t=2 s时,乙小球的速率为 20 m/s,甲小球的速率为20 m/s,故两球速率相等,C项正确;在t=8 s时,它们都回到了出发点,所以此时相遇,B项错误,D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甲== m/s=4 m/s,故A错误;由图可知乙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可看做是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有x=at2,由图可知,当其反向运动5 s时,位移为20 m,则有20=a·52,得加速度大小a=1.6 m/s2,因其共运动了10 s,可得x0=×1.6×102 m=80 m,C正确,B错误;t=5 s时,两车相遇,但甲车速度v甲=4 m/s小于乙车速度v乙=8 m/s,D错误.
5.答案:(1)20 s (2)100 m
解析:(1)两车刹车过程中加速度大小分别是:a1=μ1g=0.5 m/s2,a2=μ2g=1 m/s2
若两车恰好不相碰,则乙追上甲时,两车速度相等,有
v1-a1t=v2-a2t
解得t=20 s.
(2)乙追上甲时,甲的位移:x1=v1t-a1t2
乙的位移:x2=v2t-a2t2
若想避免事故发生,开始刹车时两辆车的最小间距为Δx=x2-x1
解得Δx=100 m.
相关文档
- 高考第一轮复习物理22匀速直线运动2021-04-28 19:09:4212页
- 高三一轮复习物理第5章《机械能及2021-04-27 18:19:156页
- 高三一轮复习物理第9章《电磁感应2021-04-27 11:24:587页
- 高考一轮复习物理单元检测九 电磁2021-04-26 01:20:227页
- 高三一轮复习物理第9章《电磁感应2021-04-19 22:06:5311页
- 高三一轮复习物理第3章《牛顿运动2021-04-19 20:02:534页
- 高三一轮复习物理第2章《相互作用2021-04-19 18:03:473页
- 高三一轮复习物理第4章《曲线运动2021-04-17 11:37:4312页
- 高三一轮复习物理第2章《相互作用2021-04-14 23:30:063页
- 高三一轮复习物理第3章《牛顿运动2021-04-14 21:41:4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