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9 MB
- 2021-05-10 发布
第
15
讲 化学实验综合应用
[
最新考纲
]
1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
2.
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3.
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
包括所用试剂、反应原理、仪器和收集方法
)
。
4.
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能做到:
(1)
设计实验方案;
(2)
正确选用实验装置;
(3)
掌握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4)
预测或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5)
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5.
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以制备为主线的综合实验
1
.过氧化钙微溶于水,溶于酸,可用作分析试剂、医用防腐剂、消毒剂。以下是一种制备过氧化钙的实验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
一
)
碳酸钙的制备
(1)
步骤
①
加入氨水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火煮沸的作用是使沉淀颗粒长大,有利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二
)
过氧化钙的制备
CaCO
3
稀盐酸、煮沸、过滤②
滤液
氨水和双氧水冰浴③
白色结晶
(2)
步骤
②
的具体操作为逐滴加入稀盐酸,至溶液中尚存有少量固体,此时溶液呈
________
性
(
填
“
酸
”
、
“
碱
”
或
“
中
”
)
。将溶液煮沸,趁热过滤。将溶液煮沸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步骤
③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该反应需要在冰浴下进行,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将过滤得到的白色结晶依次使用蒸馏水、乙醇洗涤,使用乙醇洗涤的目的是
________
。
(5)
制备过氧化钙的另一种方法是:将石灰石煅烧后,直接加入双氧水反应,过滤后可得到过氧化钙产品。该工艺方法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产品的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调节溶液
pH
使
Fe
3
+
生成
Fe(OH)
3
沉淀 过滤分离
(2)
酸 除去溶液中的
CO
2
(3)CaCl
2
+
2NH
3
·H
2
O
+
H
2
O
2
===CaO
2
↓
+
2NH
4
Cl
+
2H
2
O
或
CaCl
2
+
2NH
3
·H
2
O
+
H
2
O
2
+
6H
2
O===CaO
2
·8H
2
O
↓
+
2NH
4
Cl
温度过高时双氧水易分解
(4)
去除晶体表面水分
(5)
工艺简单,操作方便 纯度较低
以原理、性质探究为主线的综合实验
2
.
(2017·
北京理综,
28
)
某小组在验证反应
“
Fe
+
2Ag
+
===Fe
2
+
+
2Ag
”
的实验中检测到
Fe
3
+
,发现和探究过程如下。向硝酸酸化的
0.05 mol·L
-
1
硝酸银溶液
(pH
≈
2)
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
(1)
检验产物
①
取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填操作和现象
)
,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
Ag
。
②
取上层清液,滴加
K
3
[Fe(CN)
6
]
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针对
“
溶液呈黄色
”
,甲认为溶液中有
Fe
3
+
,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
Fe
3
+
,乙依据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针对两种观点继续实验:
①
取上层清液,滴加
KSCN
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变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
(
资料:
Ag
+
与
SCN
-
生成白色沉淀
AgSCN)
序号
取样时间
/min
现象
ⅰ
3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ⅱ
30
产生白色沉淀;较
3 min
时量少;溶液红色较
3 min
时加深
ⅲ
120
产生白色沉淀;较
30 min
时量少;溶液红色较
30 min
时变浅
②
对
Fe
3
+
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
a
: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
Fe
3
+
;
假设
b
:空气中存在
O
2
,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可能产生
Fe
3
+
;
假设
c
:酸性溶液中
NO
具有氧化性,可产生
Fe
3
+
;
假设
d
:根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现象,判断溶液中存在
Ag
+
,可产生
Fe
3
+
。
③
下列实验
Ⅰ
可证实假设
a
、
b
、
c
不是产生
Fe
3
+
的主要原因。实验
Ⅱ
可证实假设
d
成立。
实验
Ⅰ
:向硝酸酸化的
________
溶液
(pH
≈
2)
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
KSCN
溶液,
3 min
时溶液呈浅红色,
30 min
后溶液几乎无色。
实验
Ⅱ
:装置如图,其中甲溶液是
________
,操作及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根据实验现象,结合方程式推测实验
ⅰ
~
ⅲ
中
Fe
3
+
浓度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1)
①
黑色固体中有
Ag
和
Fe
,加入过量稀盐酸,铁粉会全部溶解,若仍有黑色固体剩余,则为银;
②
本题是
Fe
2
+
的检验,加入铁氰化钾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有
Fe
2
+
。
(3)
ⅰ
中溶液呈红色,且烧杯中有黑色固体,说明发生反应
①
Ag
+
+
Fe
2
+
Fe
3
+
+
Ag
、
②
Fe
3
+
+
3SCN
-
Fe(SCN)
3
;
ⅱ
中反应
①
正向进行,
c
(Fe
3
+
)
增大,
c
(Ag
+
)
减小,平衡
②
正移,红色加深;
ⅲ
中由于铁粉过量,
2Fe
3
+
+
Fe===3Fe
2
+
,
120 min
后
c
(Fe
3
+
)
减小,
②
逆移,溶液红色变浅。
答案
(1)
①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黑色固体部分溶解
(
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
②
Fe
2
+
(2)2Fe
3
+
+
Fe===3Fe
2
+
②
4Fe
2
+
+
O
2
+
4H
+
===4Fe
3
+
+
2H
2
O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随时间变长,白色沉淀减少,红色加深
③
0.017 mol/L Fe(NO
3
)
3
溶液
Fe(NO
3
)
2
溶液和
KSCN
溶液 如图连接装置,电流计指针偏转,左烧杯中溶液变红色,右烧杯中银棒出现黑色固体
(3)
溶液中存在如下两个平衡:
①
Ag
+
+
Fe
2
+
Fe
3
+
+
Ag
②
Fe
3
+
+
3SCN
-
Fe(SCN)
3
,随着反应
①
的进行,
c
(Fe
3
+
)
增大,平衡
②
正移,溶液红色加深,随后发生反应
2Fe
3
+
+
Fe===3Fe
2
+
,
c
(Fe
3
+
)
减少,平衡
②
逆移,溶液红色变浅
以成分及含量确定为主线的综合实验
3
.
(2017·
课标全国
Ⅰ
,
26)
凯氏定氮法是测定蛋白质中氮含量的经典方法,其原理是用浓硫酸在催化剂存在下将样品中有机氮转化成铵盐,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处理铵盐,然后通过滴定测量。已知:
NH
3
+
H
3
BO
3
===NH
3
·H
3
BO
3
;
NH
3
·H
3
BO
3
+
HCl===NH
4
Cl
+
H
3
BO
3
。
回答下列问题:
(1)a
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b
中放入少量碎瓷片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f
的名称是
________________
。
(3)
清洗仪器,
g
中加蒸馏水,打开
K
1
,关闭
K
2
、
K
3
,加热
b
,蒸气充满管路,停止加热,关闭
K
1
,
g
中蒸馏水倒吸进入
c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打开
K
2
放掉水,重复操作
2
~
3
次。
(4)
仪器清洗后,
g
中加入硼酸
(H
3
BO
3
)
和指示剂,铵盐试样由
d
注入
e
,随后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用蒸馏水冲洗
d
,关闭
K
1
,
d
中保留少量水,打开
K
1
,加热
b
,使水蒸气进入
e
。
①
d
中保留少量水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e
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e
采用中空双层玻璃瓶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取某甘氨酸
(C
2
H
5
NO
2
)
样品
m
克进行测定,滴定
g
中吸收液时消耗浓度为
c
mol·L
-
1
的盐酸
V
mL
,则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__%
,样品的纯度
≤
________%
。
4
.
(2017·
课标全国
Ⅱ
,
28)
水中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某课外小组采用碘量法测定学校周边河水中的溶解氧。实验步骤及测定原理如下:
Ⅰ
.
取样、氧的固定
用溶解氧瓶采集水样。记录大气压及水体温度。将水样与
Mn(OH)
2
碱性悬浊液
(
含有
KI)
混合,反应生成
MnO(OH)
2
,实现氧的固定。
(3)Na
2
S
2
O
3
溶液不稳定,使用前需标定。配制该溶液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试剂瓶和
________
;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其目的是杀菌、除
________
及二氧化碳。
(4)
取
100.00 mL
水样经固氧、酸化后,用
a
mol·L
-
1
Na
2
S
2
O
3
溶液滴定,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终点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若消耗
Na
2
S
2
O
3
溶液的体积为
b
mL
,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
________ mg·L
-
1
。
(5)
上述滴定完成时,若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会导致测定结果偏
________
。
(
填
“
高
”
或
“
低
”
)
解析
本题采用碘量法测定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属于氧化还原滴定。
(1)
取水样时,若搅拌水体,会造成水底还原性杂质进入水样中,或者水体中的氧气因搅拌溶解度降低逸出。
(2)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Mn(OH)
2
被氧气氧化为
MnO(OH)
2
,由此可得方程式
2Mn(OH)
2
+
O
2
===2MnO(OH)
2
。
(3)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还需要容量瓶;加热可以除去溶解的氧气,避免实验结果不准确。
(4)
该实验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液滴定
I
2
,因此终点现象为当最后一滴标准液滴入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无变化;根据关系式
O
2
~
2MnO(OH)
2
~
2I
2
~
4Na
2
S
2
O
3
可得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
[(
ab
×
10
-
3
) mol÷4
×
32 mg·mol
-
1
×
10
3
]÷0.1 L
=
80
ab
mg·L
-
1
。
(5)
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气泡占据液体应占有的体积,会导致所测溶液体积偏小,最终结果偏低。
答案
(1)
避免水底还原性杂质进入水样中
(
或者防止水体中的氧气逸出
)
(2)2Mn(OH)
2
+
O
2
===2MnO(OH)
2
(3)
容量瓶 氧气
(4)
当最后一滴标准液滴入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无变化
80
ab
(5)
低
分析评价
题型:填空题
评析:物质制备型综合题常以无机制备、工艺流程制备和有机制备为载体考查仪器的使用,分离和提纯操作,以及实验条件控制等,是高考热点题型;而性质、原理探究、成分确定,常借助物质性质通过元素设计完成,以此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启示
:
①
实验设计评价能力培养;
②
综合实验题中简答题规范性训练。
高频考点一 制备型实验
[
考点精要
]
1
.
牢记制备实验方案设计要点
2
.
防范制备实验中的
8
大易错操作
(1)
净化、吸收气体及熄灭酒精灯时要防止液体倒吸。
(2)
进行某些易燃易爆实验时要防爆炸
(
如
H
2
还原
CuO
应先通
H
2
,气体点燃前先验纯等
)
。
(3)
防氧化
(
如
H
2
还原
CuO
后要
“
先灭灯再停氢
”
,白磷切割宜在水中进行等
)
。
(3)
优化细节:制备实验应注意防污染、防倒吸、防氧化、防潮解、防爆炸、防挥发等。对于产物要求产率高、易分离、易收集、杂质少、步骤少。
(4)
防吸水
(
实验取用和制取易吸水、潮解、水解的物质宜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达到实验目的。如
NaOH
固体应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
。
(5)
冷凝回流:有些反应中,为减少易挥发液体反应物的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需在反应装置上加装冷凝回流装置
(
如长玻璃管、冷凝管等
)
。
(6)
易挥发液体产物
(
导出时可为蒸气
)
的及时冷却。
(7)
仪器拆卸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
也从防污染、防氧化、防倒吸、防爆炸、防泄漏等角度考虑
)
。
(8)
其他,如实验操作顺序,试剂加入顺序等。
[
考法指导
]
【典例演示】
醋酸亚铬水合物
{[Cr(CH
3
COO)
2
]
2
·2H
2
O
,相对分子质量为
376}
是一种深红色晶体,不溶于冷水,是常用的氧气吸收剂。实验室中以锌粒、三氯化铬溶液、醋酸钠溶液和盐酸为主要原料制备醋酸亚铬水合物,其装置如图所示,且仪器
2
中预先加入锌粒。已知二价铬不稳定,极易被氧气氧化,不与锌反应。制备过程中发生的相关反应如下:
无机制备实验探究
(
难度系数
☆☆☆
)
Zn(s)
+
2HCl(aq)===ZnCl
2
(aq)
+
H
2
(g)
2CrCl
3
(aq)
+
Zn(s)===2CrCl
2
(aq)
+
ZnCl
2
(aq)
2Cr
2
+
(aq)
+
4CH
3
COO
-
(aq)
+
2H
2
O(l)
===[Cr(CH
3
COO)
2
]
2
·2H
2
O(s)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仪器
1
的名称是
________
。
(2)
往仪器
2
中加盐酸和三氯化铬溶液的顺序最好是
________(
选下面字母
)
;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
、盐酸和三氯化铬溶液同时加入
B
.先加三氯化铬溶液一段时间后再加盐酸
C
.先加盐酸一段时间后再加三氯化铬溶液
(3)
为使生成的
CrCl
2
溶液与
CH
3
COONa
溶液顺利混合,应关闭止水夹
________(
填
“A”
或
“B”
,下同
)
,打开止水夹
________
。
(4)
本实验中锌粒要过量,其原因除了让产生的
H
2
将
CrCl
2
溶液压入装置
3
与
CH
3
COONa
溶液反应外,另一个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已知其它反应物足量,实验时取用的
CrCl
3
溶液中含溶质
9.51 g
,取用的醋酸钠溶液为
1.5 L 0.1 mol·L
-
1
;实验后得干燥纯净的
[Cr(CH
3
COO)
2
]
2
·2H
2
O 9.48 g
,则该实验所得产品的产率为
________(
不考虑溶解的醋酸亚铬水合物
)
。
【解题指导】
第一步:明确实验干什么
以锌粒、
CrCl
3
溶液、
CH
3
COONa
溶液和盐酸为主要原料制备
[Cr(CH
3
COO)
2
]
2
·2H
2
O
。
第二步:分析原理用什么
要得到二价
Cr
,三氯化铬溶液中需要加入还原剂,选择
Zn
做还原剂,发生的反应为:
2CrCl
3
(aq)
+
Zn(s)===2CrCl
2
(aq)
+
ZnCl
2
(aq)
,然后
Cr
2
+
与醋酸钠溶液反应:
2Cr
2
+
(aq)
+
4CH
3
COO
-
(aq)
+
2H
2
O(l)===[Cr(CH
3
COO)
2
]
2
·2H
2
O(s)
。
第四步:产率计算要细算
题目中给了
CrCl
3
和
CH
3
COONa
两个量,注意
CH
3
COONa
是过量的,根据元素守恒即可算出
[Cr(CH
3
COO)
2
]
2
·2H
2
O
的量。
答案
(1)
分液漏斗
(2)C
让锌粒与盐酸先反应产生
H
2
,把装置
2
和
3
中的空气赶出,避免生成的亚铬离子被氧化
(3)B
A
(4)
使锌与
CrCl
3
充分反应得到
CrCl
2
(5)84.0%
【考法训练
1
】
(2016·
浙江理综,
29)
无水
MgBr
2
可用作催化剂。实验室采用镁屑与液溴为原料制备无水
MgBr
2
,装置如图
1
,主要步骤如下:
图
1
步骤
1
三颈瓶中装入
10 g
镁屑和
150 mL
无水乙醚;装置
B
中加入
15 mL
液溴。
步骤
2
缓慢通入干燥的氮气,直至溴完全导入三颈瓶中。
步骤
3
反应完毕后恢复至室温,过滤,滤液转移至另一干燥的烧瓶中,冷却至
0
℃
,析出晶体,再过滤得三乙醚合溴化镁粗品。
步骤
4
室温下用苯溶解粗品,冷却至
0
℃
,析出晶体,过滤,洗涤得三乙醚合溴化镁,加热至
160
℃
分解得无水
MgBr
2
产品。
已知:
①
Mg
与
Br
2
反应剧烈放热;
MgBr
2
具有强吸水性。
②
MgBr
2
+
3C
2
H
5
OC
2
H
5
MgBr
2
·3C
2
H
5
OC
2
H
5
请回答:
(1)
仪器
A
的名称是
________
。
实验中不能用干燥空气代替干燥
N
2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如将装置
B
改为装置
C(
图
2)
,可能会导致的后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图
2
(3)
步骤
3
中,第一次过滤除去的物质是
________
。
(4)
有关步骤
4
的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
。
A
.可用
95%
的乙醇代替苯溶解粗品
B
.洗涤晶体可选用
0
℃
的苯
C
.加热至
160
℃
的主要目的是除去苯
D
.该步骤的目的是除去乙醚和可能残留的溴
(5)
为测定产品的纯度,可用
EDTA(
简写为
Y
4
-
)
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Mg
2
+
+
Y
4
-
===MgY
2
-
①
滴定前润洗滴定管的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测定时,先称取
0.250 0 g
无水
MgBr
2
产品,溶解后,用
0.050 0 mol·L
-
1
的
EDTA
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
EDTA
标准溶液
26.50 mL
,则测得无水
MgBr
2
产品的纯度是
________(
以质量分数表示
)
。
解析
②
据题意知:
MgBr
2
~
Y
4
-
,
n
(MgBr
2
)
=
n
(Y
4
-
)
=
0.050 0 mol·L
-
1
×
0.026 5 L
=
1.325
×
10
-
3
mol
,
m
(MgBr
2
)
=
1.325
×
10
-
3
mol
×
184 g·mol
-
1
=
0.243 8 g
,无水溴化镁产品的纯度为
0.243 8 g/0.250 0 g
×
100%
=
97.5%
。
答案
(1)
干燥管 防止镁屑与氧气反应,生成的
MgO
阻碍
Mg
与
Br
2
的反应
(2)
会将液溴快速压入三颈瓶,反应过快大量放热而存在安全隐患
(3)
镁屑
(4)BD
(5)
①
从滴定管上口加入少量待装液,倾斜着转动滴定管,使液体润湿内壁,然后从下部放出,重复
2
~
3
次
②
97.5%
物质制备思维流程
【当堂指导】
【考法训练
2
】
(2017·
江苏化学,
21B)
1
-溴丙烷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沸点为
71
℃
,密度为
1.36 g·cm
-
3
。实验室制备少量
1
-溴丙烷的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
1
:在仪器
A
中加入搅拌磁子、
12 g
正丙醇及
20 mL
水,冰水冷却下缓慢加入
28 mL
浓
H
2
SO
4
;冷却至室温,搅拌下加入
24 g NaBr
。
有机制备实验探究
(
难度系数
☆☆
)
步骤
2
:如图所示搭建实验装置,缓慢加热,直到无油状物馏出为止。
步骤
3
:将馏出液转入分液漏斗,分出有机相。
步骤
4
:将分出的有机相转入分液漏斗,依次用
12 mL H
2
O
、
12 mL 5% Na
2
CO
3
溶液和
12 mL H
2
O
洗涤,分液,得粗产品,进一步提纯得
1
-溴丙烷。
(1)
仪器
A
的名称是
________
;加入搅拌磁子的目的是搅拌和
________
。
(2)
反应时生成的主要有机副产物有
2
-溴丙烷和
________
。
(3)
步骤
2
中需向接受瓶内加入少量冰水并置于冰水浴中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步骤
2
中需缓慢加热使反应和蒸馏平稳进行,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步骤
4
中用
5% Na
2
CO
3
溶液洗涤有机相的操作:向分液漏斗中小心加入
12 mL 5% Na
2
CO
3
溶液,振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置,分液。
解析
(2)
浓
H
2
SO
4
存在条件下,正丙醇可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丙烯,也可能分子间脱水生成正丙醚。
(3)
冰水降低温度,减少
1
-溴丙烷的挥发。
(4)
因正丙醇与
HBr
反应生成
1
-溴丙烷,
HBr
易挥发,缓慢加热,以减少
HBr
的挥发。
答案
(1)
蒸馏烧瓶 防止暴沸
(2)
丙烯、正丙醚
(3)
减少
1
-溴丙烷的挥发
(4)
减少
HBr
挥发
(5)
将分液漏斗下口向上倾斜、打开活塞排出气体
有机物制备解题流程
【当堂指导】
分析制备流程
熟悉重要仪器
依据有机反应特点作答
①
有机物易挥发,反应中通常采用冷凝回流装置,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产物的产率。
②
有机反应通常都是可逆反应,且易发生副反应,因此常使价格较低的反应物过量,以提高另一反应物的转化率和产物的产率,同时在实验中需要控制反应条件,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③
根据产品与杂质的性质特点,选择合适的分离提纯方法。
高频考点二 探究型综合实验
1
.
解题思路
[
考点精要
]
2
.
探究型实验考查特点
探究型实验主要是对物质反应原理,物质具备的性质去求证,关键是设计出简捷的实验方案,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且安全性高。
如:性质验证型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
【注意事项】
(1)
在离子检验、气体成分检验的过程中,要严格掌握检验的先后顺序,防止各成分检验过程中的相互干扰。
(2)
若有水蒸气生成,先检验水蒸气,再检验其他成分,如教材中
C
和浓
H
2
SO
4
的反应,产物有
SO
2
、
CO
2
和
H
2
O(g)
,通过实验可检验三种气体物质的存在,但要注意检验
SO
2
、
CO
2
都要通过溶液进行检验,对检验
H
2
O(g)
有干扰。
[
考法指导
]
【典例演示】
某化学兴趣小组制取氯酸钾和氯水并进行有关探究实验。
实验一 制取氯酸钾和氯水
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综合探究实验
(
难度系数
☆☆
)
(1)
制取实验结束后,取出
B
中试管冷却结晶,过滤,洗涤。该实验操作过程需要的玻璃仪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若对调
B
和
C
装置的位置,
________(
填
“
能
”
或
“
不能
”
)
提高
B
中氯酸钾的产率。
实验二 氯酸钾与碘化钾反应的研究
(3)
在不同条件下
KClO
3
可将
KI
氧化为
I
2
或
KIO
3
。该小组设计了系列实验研究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其中系列
a
实验的记录表如下
(
实验在室温下进行
)
:
试管编号
1
2
3
4
0.20 mol·L
-
1
KI/mL
1.0
1.0
1.0
1.0
KClO
3
(s)/g
0.10
0.10
0.10
0.10
6.0 mol·L
-
1
H
2
SO
4
/mL
0
3.0
6.0
9.0
蒸馏水
/mL
9.0
6.0
3.0
0
实验现象
①
系列
a
实验的实验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设计
1
号试管实验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
若
2
号试管实验现象为
“
黄色溶液
”
,取少量该溶液加入淀粉溶液呈蓝色;假设氧化产物唯一,还原产物为
KCl
,则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三 测定饱和氯水中氯元素的总量
(4)
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为:使用如图装置,加热
15.0 mL
饱和氯水试样,测定产生气体的体积。此方案不可行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不考虑实验装置及操作失误导致不可行的原因
)
(5)
根据下列资料,为该小组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
不必描述操作过程的细节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资料:
i.
次氯酸会破坏酸碱指示剂;
ⅱ
.
次氯酸或氯气会被
SO
2
、
H
2
O
2
和
FeCl
2
等物质还原成
Cl
-
【解题指导】
该题给出了三个关联不大的实验,解答时需要独立思考。
(4)
在溶液中存在
Cl
2
的重新溶解及
HClO
分解产生
HCl
和
O
2
等,故此方案不可行。
(5)
由于次氯酸会破坏酸碱指示剂,可以利用氯水的强氧化性,首先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H
2
O
2
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
Cl
-
,
H
2
O
2
被氧化为
O
2
;其次加热除去过量的
H
2
O
2
,冷却;最后加入足量的
AgNO
3
溶液,生成
AgCl
沉淀,称量沉淀的质量,再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确定其中含有的氯元素的质量。
【考法训练
1
】
(
训练角度:反应原理探究
)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探究
SO
2
与
FeCl
3
溶液的反应,所用装置如图所示
(
夹持装置已略去
)
。
(1)
该小组同学预测
SO
2
与
FeCl
3
溶液反应的现象为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然后开始实验。
步骤
①
配制
1 mol·L
-
1
FeCl
3
溶液
(
未用盐酸酸化
)
,测其
pH
约为
1
,取少量装入试管
A
中,通入
SO
2
气体
FeCl
3
溶液显酸性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用语解释
)
。
若用浓硫酸与
Cu
反应产生
SO
2
,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当
SO
2
通入
FeCl
3
溶液至饱和时,该小组同学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棕黄色变为红棕色,没有观察到丁达尔现象。将混合液放置
12
小时,溶液才变成浅绿色。
【查阅资料】
Fe(HSO
3
)
2
+
为红棕色,它可以将
Fe
3
+
还原为
Fe
2
+
;生成
Fe(HSO
3
)
2
+
的反应为可逆反应。解释
SO
2
与
FeCl
3
溶液反应生成红棕色
Fe(HSO
3
)
2
+
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用语解释
)
。
写出溶液中
Fe(HSO
3
)
2
+
与
Fe
3
+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为了探究如何缩短红棕色变为浅绿色的时间,该小组同学进行了步骤
②
和步骤
③
的实验。
用铁氰化钾溶液检验步骤
②
和步骤
③
所得溶液中的
Fe
2
+
,其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综合上述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获得如下实验结论:
a
.
SO
2
与
FeCl
3
溶液反应生成红棕色中间产物
Fe(HSO
3
)
2
+
;
b
.红棕色中间产物转变成浅绿色溶液是一个较慢的过程;
c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步骤
②
往
5 mL 1 mol·L
-
1
FeCl
3
溶液中通入
SO
2
气体,溶液立即变为红棕色。微热
3 min
,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
步骤
③
往
5 mL
重新配制的
1 mol·L
-
1
FeCl
3
溶液
(
用浓盐酸酸化
)
中通入
SO
2
气体,溶液立即变为红棕色。几分钟后,发现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考法训练
2
】
(
训练角度:性质探究
)
(2016·
北京理综,
28)
以
Na
2
SO
3
溶液和不同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作为实验对象,探究盐的性质和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
实验
试剂
现象
滴管
试管
2 mL
0.2 mol·L
-
1
Na
2
SO
3
溶液
饱和
Ag
2
SO
4
溶液
Ⅰ
.
产生白色沉淀
0.2 mol·L
-
1
CuSO
4
溶液
Ⅱ
.
溶液变绿,继续滴加产生棕黄色沉淀
0.1 mol·L
-
1
Al
2
(SO
4
)
3
溶液
Ⅲ
.
开始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产生白色沉淀
a
.将对比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步骤一:
步骤二:
________________(
按上图形式呈现
)
。
b
.假设
ⅱ
成立的实验证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根据实验,亚硫酸盐的性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
探究型实验答题过程中
“
四大易错点
”
(1)
评价实验过程中忽视反应条件设置与控制;回答问题时遗漏某一限制条件;易造成想当然或默认某些条件等错误。
(2)
实验探究中易将待探究的结果当成已知内容进行设计,造成明确的探究指向。
(3)
实验探究过程中提出的假设不够完整,遗漏某种情况;有时也会在方案设计中遗漏某一种可能,造成方案不完整,或非此即彼的情况。
(4)
实验设计思路中从已知数据中找不到合理的规律,无法将综合实验解答完整。
【当堂指导】
高频考点三 定量测量型实验
掌握定量测量型实验数据的
4
种测定方法
(1)
沉淀法
先将某种成分转化为沉淀,然后称量纯净、干燥的沉淀的质量,再进行相关计算。
(2)
测气体体积法
对于产生气体的反应,可以通过测定气体体积的方法测定样品纯度。
[
考点精要
]
①
常见测量气体体积的实验装置
②
量气时应注意的问题
a
.量气时应保持装置处于室温状态。
b
.读数时要特别注意消除
“
压强差
”
,保持液面相平还要注意视线与液面最低处相平。如上图
(
Ⅰ
)(
Ⅳ
)
应使左侧和右侧的液面高度保持相平。
(3)
测气体质量法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吸收剂中,通过称量实验前后吸收剂的质量,求得所吸收气体的质量,然后进行相关计算。
(4)
滴定法
即利用滴定操作原理,通过酸碱中和滴定、沉淀滴定和氧化还原反应滴定等获得相应数据后再进行相关计算。
[
考法指导
]
【典例演示】
某小组以
CoCl
2
·6H
2
O
、
NH
4
Cl
、
H
2
O
2
、浓氨水为原料,在活性炭催化下,合成了橙黄色晶体
X
。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
氨的测定:精确称取
w
g X
,加适量水溶解,注入如图所示的三颈瓶中,然后逐滴加入足量
10% NaOH
溶液,通入水蒸气,将样品液中的氨全部蒸出,用
V
1
mL
c
1
mol·L
-
1
的盐酸标准溶液吸收。蒸氨结束后取下接收瓶,用
c
2
mol·L
-
1
NaOH
标准溶液滴定过剩的
HCl
,到终点时消耗
V
2
mL NaOH
溶液。
定量测量型实验
(
难度系数
☆☆☆
)
②
氯的测定:准确称取样品
X
,配成溶液后用
AgNO
3
标准溶液滴定,
K
2
CrO
4
溶液为指示剂,至出现淡红色沉淀不再消失为终点
(Ag
2
CrO
4
为砖红色
)
。
回答下列问题:
(1)
装置中安全管的作用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用
NaOH
标准溶液滴定过剩的
HCl
时,应使用
________
式滴定管,可使用的指示剂为
________
。
(3)
样品中氨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测定氨前应该对装置进行气密性检验,若气密性不好测定结果将
________(
填
“
偏高
”
或
“
偏低
”
)
。
【考法训练】
高锰酸钾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强氧化剂,实验室制备高锰酸钾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MnO
2
熔融氧化应放在
________
中加热。
(
填仪器编号
)
①
烧杯
②
瓷坩埚
③
蒸发皿
④
铁坩埚
(2)
在
MnO
2
熔融氧化所得产物的热浸取液中通入
CO
2
气体,使
K
2
MnO
4
歧化的过程在如图装置中进行,
A
、
B
、
C
、
D
、
E
为旋塞,
F
、
G
为气囊,
H
为带套管的玻璃棒。
①
为了能充分利用
CO
2
,装置中使用了两个气囊。当试管内依次加入块状碳酸钙和盐酸后,关闭旋塞
B
、
E
,微开旋塞
A
,打开旋塞
C
、
D
,往热
K
2
MnO
4
溶液中通入
CO
2
气体,未反应的
CO
2
被收集到气囊
F
中。待气囊
F
收集到较多气体时,关闭旋塞
________
,打开旋塞
________
,轻轻挤压气囊
F
,使
CO
2
气体缓缓地压入
K
2
MnO
4
溶液中再次反应,未反应的
CO
2
气体又被收集在气囊
G
中。然后将气囊
G
中的气体挤压入气囊
F
中,如此反复,直至
K
2
MnO
4
完全反应。
②
检验
K
2
MnO
4
歧化完全的实验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将三颈烧瓶中所得产物进行抽滤,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蒸发浓缩至
________
,自然冷却结晶,抽滤,得到针状的高锰酸钾晶体。本实验应采用低温烘干的方法来干燥产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④
(2)
①
AC
BDE
②
用玻璃棒蘸取三颈烧瓶内的溶液点在滤纸上,若滤纸上只有紫红色痕迹,无绿色痕迹,则表明反应已歧化完全
(3)
溶液表面出现晶膜为止 高锰酸钾晶体受热易分解
(4)87.23%
偏小
【当堂指导】
定量测定型实验题的解题流程
一、巧审题,明确实验目的、原理
实验原理可从题给的化学情境
(
或题目所给的实验目的
)
并结合元素化合物的有关知识获取。在此基础上,依据可靠性、简捷性、安全性的原则,确定符合实验目的、要求的实验方案
二、想过程,理清操作先后顺序
根据由实验原理所确定的实验方案中的实验过程,确定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步骤,把握各实验步骤的要点,理清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
三、看准图,分析装置或流程作用
若题目中给出装置图,在分析解答过程中,要认真细致地分析图中的各部分装置,并结合实验目的和原理,确定它们在实验中的作用
四、细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在定性实验的基础上研究量的关系,根据实验现象和记录的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筛选,通过分析、计算、推理等确定有关样品含量及化学式
硫酸铜是一种应用极其广泛的化工原料。铜不能与稀硫酸直接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将适量浓硝酸分多次加入铜粉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加热使之反应完全,通过蒸发、结晶得到硫酸铜晶体
(
装置如图
1
、
2
所示
)
。
[
模型示例
]
(1)
图
1
烧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图
2
是图
1
的改进装置,其优点有:
①
________
;
②
________
。
(3)
为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该小组进行如下设计:
方案
1
:以空气为氧化剂。将铜粉在仪器
B
中反复灼烧,使铜与空气充分反应生成氧化铜,再将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方案
2
:将空气或氧气直接通入铜粉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发现在常温下几乎不反应。向混合物中加
FeSO
4
溶液或
Fe
2
(SO
4
)
3
溶液,即发生反应。反应完全后向其中加物质甲调节
pH
至
3
~
4
,产生
Fe(OH)
3
沉淀,过滤、蒸发、结晶,滤渣做催化剂循环使用。
[
已知
Fe(OH)
3
和
Cu(OH)
2
完全沉淀时的
pH
分别为
3.7
、
6.4]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
方案
1
中仪器
B
的名称是
________
。
②
方案
2
中物质甲是
________(
填字母
)
。
a
.
CaO b
.
CuCO
3
c
.
CaCO
3
以加入
FeSO
4
为例,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反应发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方案
3
:将
3.2 g
铜丝放入
45 mL 1.5 mol/L
的稀硫酸中,控温在
50
℃
。加入
18 mL 10%
的
H
2
O
2
溶液,反应
0.5
小时后,升温到
60
℃
,持续反应
1
小时后,过滤、蒸发、结晶、减压抽滤后,用少量
95%
的酒精淋洗后晾干,得
10.6 g CuSO
4
·5H
2
O
。
③
上述三种方案中,更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________(
填
“
方案
1
”“
方案
2
”
或
“
方案
3
”
)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
[
分析建模
]
1
.设计流程
2
.评价方向
(3)
①
高温灼烧固体应在坩埚中进行,方案
1
将铜粉在坩埚中反复灼烧。
②
由于溶液酸性较强,欲使
Fe
3
+
沉淀,需加入某种试剂减小
H
+
浓度,但又不能引入新杂质。
CaO
能减小
H
+
浓度,但引入钙离子,
a
项错误;
CuCO
3
能减小
H
+
浓度,过量的
CuCO
3
可以过滤除去,不引入新杂质,
b
项正确;
CaCO
3
引入钙离子,
c
项错误。
③
上述三种方案中,更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方案
3
,理由是方案
1
需要灼烧,消耗能源多;方案
2
所得产品中含有杂质;方案
3
几乎不产生有害气体,且所得产品纯度较高。
(1)
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对上述反应中生成盐的成分进行探究。他们提出如下假设,请你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
当堂应用
]
假设一:生成的盐是
K
2
S
和
K
2
SO
3
。
假设二:生成的盐是
________
。
假设三:生成的盐是
K
2
SO
3
和
K
2
SO
4
。
请评价该兴趣小组假设三的合理性:
________(
填
“
合理
”
或
“
不合理
”
)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设一,完成表中内容。除了硫粉与热的
KOH
溶液之外,可供选择的药品还有稀硝酸、稀盐酸等。已知:
6H
+
+
SO
+
2S
2
-
===3S
↓
+
3H
2
O
。
实验方案
(
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过程
)
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
(3)
兴趣小组通过改变硫粉的质量,得出生成钾盐的质量与硫粉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有人据此得出结论:生成的盐一定是
K
2
S
和
K
2
SO
3
的混合物。请你根据计算结果指出该结论是否正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K
2
S
和
K
2
SO
4
不合理
S
与
KOH
的反应属于歧化反应,
S
的化合价应该一部分升高,一部分降低,不可能化合价均升高
(2)
实验方案
(
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过程
)
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
在反应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若溶液变浑浊且没有气体逸出,则假设一成立;若溶液中有气体
(H
2
S)
逸出,则假设一不成立,假设二成立
总结:实验题中的
“
答题规范
”
(1)
规范书写试剂名称。
(2)
规范书写装置中试剂的用途。如
①
除杂装置:除去
(
或吸收
)
××
杂质,防止干扰
(
影响
)
;除去
××
中的杂质,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②
尾气吸收装置:吸收
××
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3)
物质检验、鉴别题的描述:
取样,加入
××
试剂,若有
××
现象,则有
××
物质;否则,没有
××
物质。
(4)
规范书写实验现象描述:如
“
颜色由
××
变成
××
”“
液面上升或下降
(
形成液面差
)
”“
溶液变浑浊
”
等。
(5)
规范书写实验方法。
用试管取
(
收集
)
少量
(
适量
)
××
滴加
(
放、伸
)
××
,若
××
则
××
(
或出现
××
现象,证明
××
)
。
(6)
规范书写实验操作目的、原因、理由方法。
答题思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有什么影响。
好处:直接作用是
……
根本目的是
……
“
坏处
”
:如果
(
不这样
)
……
那么会
(
怎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