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8 MB
- 2021-05-10 发布
第十九章 中国地理
第
1
讲 中国地理
概况
-
3
-
-
4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考点一
中国的疆域、人口与
民族
1
.
中国的疆域
( 1 )
优越的地理位置。
①
纬度位置
:
大部分位于
北温
带
,
小部分位于热带
,
没有地区位于寒带。
②
海陆位置
:
东临
太平
洋
,
背靠
亚欧
大陆。
( 2 )
领土四至点。
-
5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3 )
相对位置
:
陆上邻国
14
个
,
隔海相望的国家
6
个
;
我国
与
朝鲜
、
越南
既陆上相邻
,
又隔海相望。
(
4 )
行政区划
:
共
34
个省级行政区域
,
其中
23
个省
,
5
个自治区
,4
个直辖市
,
2
个特别行政区。
-
6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2
.
我国的人口和民族
( 1 )
众多的人口
:
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
,
我国人口总数为
13.40
亿
(
不包括港澳台数据
)
。
( 2 )
分布
:
分布
不均
,
以黑河
—
腾冲一线为界
,
东南
多
、西北
少
。
( 3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①
人口数量
:
汉
族人口最多
,
约占全国的
92%,
少数民族中
壮
族人口最多。
②
民族分布特点
: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
-
7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下图为我国
1982
年、
2000
年、
2050
年
(
预计
)
人口年龄分布图。读图
,
完成第
1~2
题。
1
.
读图可知
,
我国人口发展的大致趋势是
(
D
)
A.
出生率升高 死亡率
下降
B
.
出生率下降 死亡率下降
C.
出生率升高 死亡率
升高
D
.
出生率下降 死亡率升高
-
8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2
.
预计到
2050
年
,
我国人口金字塔图接近
(
A
)
-
9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解析
第
1
题
,
从图中可以看出
,
我国
1982
年到
2050
年
(
预计
)15
岁以下人口总体减少
,
说明出生率下降
;60
岁以上人口总体增加
,
老龄人口不断增加
,
导致死亡率上升。第
2
题
,
从
2050
年
(
预计
)
人口年龄分布图来看
,
符合该时期人口特征的金字塔图是
A
图。
-
10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中国区域空间定位的方法
1
.
利用领土四至点定位
:
最西端约
73
°
E,
最东端约
135
°
E,
最南端约
4
°
N,
最北端约
53
°
N
。
2
.
利用主要经纬线定位。
-
11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3
.
利用经纬网结合地形区定位
:
在我国
,
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
,
可根据山脉结合经纬网来确定其两侧的地形区
,
如下图所示。
-
12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4
.
利用河流、铁路干线定位。
( 1 )
长江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十一个省级行政区域
,
依次穿越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 2 )
黄河干流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九个省级行政区域
,
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
(
甘肃段
)
、宁夏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
13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2012
上海卷
,1~2 )“
祖国的宝岛
,
我可爱的家乡
……
辽阔的海域无尽的宝藏
……
”
读图
,
完成第
1~2
题。
1
.
黄岩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上图中
,
表示
黄
岩岛的是
(
A
)
A.
甲岛
B.
乙岛
C.
丙岛
D.
丁岛
2
.2012
年
5
月
,
我国首座深水钻井平台在
南海
首
钻成功
,
其重要意义在于
(
B
)
①
宣示我国对南海的主权
②
行使对钻井
平
台
周边我国海域的管辖权
③
解决我国
目前
石油
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
④
标志我国
能
够
独立进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14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解析
第
1
题
,
黄岩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
图中表示黄岩岛的是甲。第
2
题
,
①②
为政治意义
,
④
为直接的现实意义。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不能解决。
-
15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考点二
中国的地形和
气候
-
16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17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18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19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2
.
我国的气候
( 1 )
气候特征
:
季风
气候显著
,
气候
复杂多样
。
( 2 )
气温。
①
气温特征
②
温度带
——
根据
积温
的多少划分成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
-
20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21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22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②
干湿地区
——
根据
降水量与蒸发量
的对比关系划分成四类干湿地区。
-
23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24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2016
山东实验中学模拟
)
下图是我国某日的天气图。读图
,
完成第
1~2
题。
-
25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1
.
下列描述中
,
最接近图示日期的是
(
A
)
A.
草木萌动
,
鸿雁南来
B.
梅实迎时雨
,
苍茫值晚春
C.
盛夏酷暑
,
干旱广布
D.
丹桂飘香
,
蟹肥菊黄
2
.
南部沿海干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B
)
A.
纬度低
,
空气干燥
B.
受单一气团控制
,
降水稀少
C.
垂直对流运动显著
D.
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
-
26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解析
第
1
题
,
图示日期我国东北有雪灾
,
华北地区有沙尘暴
,
华南有干旱
,
综合分析
,
最可能是冬末春初
,
所以最接近图示日期的描述是
“
草木萌动
,
鸿雁南来
”
。第
2
题
,
图示时期
,
南部沿海干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单一气团控制
,
降水稀少。
-
27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28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2
.
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地理特征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
,
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
,
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
( 1 )
四大高原。
-
29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30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31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32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33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2010
全国卷
,36 )
阅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
(
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
)
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
34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1 )
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
,
分析沿
MN
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
答案
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
(
东北
)
凸出
,
表明沿
MN
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
,
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
0
℃
的时间较长
;
中部气温持续低于
0
℃
的时间较短
,
因此
,
中部地势较低
(
为平原
),
东西部地势较高
(
为山地
)(
东西高
,
中间低
)
。
( 2 )
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
,
并解释原因。
答案
甲地雪期比乙地短
,
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
,
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
,
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
,
水汽更充足。
( 3 )
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
答案
丙地属于丘陵地形
,
地势低于乙地
,
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
;
丙地比乙地受到更多人类活动的影响
(
如林地被毁
,
过度垦荒等
),
丙地更易被侵蚀。
-
35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解析
第
(1)
题
,
据图可知
,MN
一线中部雪期比两侧短。纬度、地形影响气温高低
,
进而影响雪期长短。图中
MN
一线纬度差别不大
,
因此地形是影响气温进而影响雪期长短的主要因素。
MN
一线中部地势低
,
持续低于
0
℃
的时间较短
,
雪期短
;
两侧地势高
,
持续低于
0
℃
的时间较长
,
雪期长。第
(2)
题
,
据图可知
,
甲地比乙地纬度低
,
气温高
,
故甲地雪期比乙地短
;
甲地雪期短但降雪量比乙地大
,
主要是距海远近不同所致。第
(3)
题
,
乙、丙两地纬度相当
,
乙地比丙地雪期长
,
说明地势比丙地高。丙地地处丘陵地区
,
融雪汇集的径流量大
,
融雪侵蚀严重。此外
,
丙地地势比乙地低
,
为丘陵地区
,
人类活动破坏植被
,
也加剧了融雪侵蚀。
-
36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考点三
中国的河湖和
自然资源
1
.
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 1 )
河流。
①
注入海洋
:
绝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注入
太平洋
,
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
额尔齐斯
河
,
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是
雅鲁藏布江
和怒江。
②
水文特征的地区差异。
-
37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2 )
京杭运河
:
自北向南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
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作为东线的输水通道。
( 3 )
主要湖泊
:
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
,
青海湖
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
鄱阳湖
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2
.
我国的自然资源
( 1 )
特点
:
种类
多
,
总量
丰富
,
人均占有量
不足
。
( 2 )
主要自然资源。
-
38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39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3 )
开发利用
:
可再生资源注意合理利用
,
加强保护和促进更新
;
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利用
,
综合开发。
-
40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2016
百校联盟卷
)
丰满水库是我国东北大型水库
,
以发电为主。下图为松花江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第
1~3
题。
-
41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1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
松花江流域鱼类资源缺乏
B.
嫩江自东南流向西北
C.
松花江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D.
松花江航运业不发达
2
.
理论上哈尔滨水文站冬季
( 11
月至次年
3
月
)
径流量占全年的比重应非常小
,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
原因最可能是
(
C
)
A.
融水补给河流
B.
地下水补给河流
C.
大型水库发电
D.
河流发生凌汛
-
42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3
.
下图中分别表示哈尔滨水文站和佳木斯水文站月径流量变化的是
(
C
)
A.
丁、甲
B.
乙、丙
C.
丙、乙
D.
丙、甲
-
43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解析
第
1
题
,
松花江流域具有水域广阔、水中有机质丰富、水温适宜等条件
,
故鱼类资源丰富
;
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嫩江大致自北向南流
;
松花江流域属于外流区
,
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
松花江流域封冻期长
,
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
且有凌汛、洪涝等影响航运
,
故航运业不发达。第
2
题
,
由图可知
,
第二松花江上建有大型水库和水电站
,
冬季发电向下游大量放水
,
调节了冬季径流量
,
使哈尔滨水文站的冬季径流量占全年的比重较大。第
3
题
,
根据松花江所处的位置可知
,4
月和
5
月松花江有明显的冰雪融水补给
,
形成春汛
,
所以
4
、
5
月河流径流量应明显增大
,
故丁不可能反映两水文站月径流量变化
;7
、
8
月受降水影响
,
形成夏汛
,
河流径流量最大值应出现在
7
月下旬或
8
月
,
故甲也不可能反映两水文站月径流量变化
;
根据图中哈尔滨水文站与佳木斯水文站所处的位置可判断佳木斯水文站位于下游
,
汇水面积较哈尔滨水文站大
,
故径流量要大于哈尔滨水文站
,
因此丙表示哈尔滨水文站
,
乙表示佳木斯水文站。
-
44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45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2012
全国大纲卷
,3~5 )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
“
吞吐
”
关系
,
下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
1970—2000
年间年净径流量
(
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量之差
)
和年净输沙量
(
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
)
。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
,
完成第
1~3
题。
-
46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1
.
下列各时间段中
,
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
A
)
A.1970—1976
年
B.1977—1984
年
C.1980—1989
年
D.1989—2000
年
2
.
该支流流入
(
B
)
A.
黄河
B.
长江
C.
辽河
D.
黑龙江
3
.1983
年以来
,
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
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
B
)
A.
建设用沙量增加
B.
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
C.
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D.
连续干旱
-
47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第
1
题
,1970—1976
年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
,
尤其是两条曲线的最高点与最低点基本吻合
,A
项正确。第
2
题
,
从图中可以看出
,
该支流每年净注入干流的流量在
1
500
亿立方米左右
,
由此可以判断其干流的年净径流量巨大
;
从年净输沙量可以看出该支流每年的含沙量也较大
,
由此则可以判断该干流最可能为长江
(
辽河和黄河的年净径流量较小
,
黑龙江的含沙量较小
)
。第
3
题
,
读图可知
,
该河流
1983
年以来
,
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
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
,
因为兴修水库可使泥沙在库区沉积
,
森林覆盖率提高可减少泥沙入河量。
-
48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考点四
中国的农业、工业与
交通
1
.
中国的农业
( 1 )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
49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2 )
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
①
粮食作物
:
分布格局为
“
北
小麦
南
水稻
”
。
②
主要经济作物及分布。
③
我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a.
问题
:
耕地面积不断
减少
、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b.
解决措施
:
建立
商品粮
生产基地
,
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
;
调整农业结构
,
发展多种经营
;
科技
兴农。
-
50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2
.
中国的工业
( 1 )
四大工业基地
:
辽中南
工业基地、
京津唐
工业基地
、
长江三角洲
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
工业基地。
( 2 )
密集分布区。
①
沿铁路线
:
京广、
京沪
、哈大等铁路沿线
,
形成了多个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②
沿河
:
黄河流域是
能源
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
长江沿线形成了以
上海
、南京、
武汉
、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带。
③
沿海
:
集中了京津唐、辽中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大工业基地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
51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3 )
高新技术产业区。
①
分布
:
多依附于
大
城市
,
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
52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3
.
中国的交通
( 1 )
分布
:
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
大
,
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
小
。
( 2 )
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
铁路运输。
-
53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①
南北铁路干线
:a
京哈
线
,b
京沪
线
,c
京九
线
,d
京广
线
,e
同蒲线
—
太焦线
—
焦柳线
,f
宝成
—
成昆
线。
②
东西铁路干线
:g
京包
—
包兰
线
,h
陇海
—
兰新
线
,i
沪杭
—
浙赣
—
湘黔
—
贵昆线
,j
兰青
—
青藏
线。
( 3 )
水运。
①
海运
②
河运
:
长江
、京杭运河、珠江、松花江等。
( 4 )
主要的国际航空港
:
北京
、上海、广州。
-
54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产业区位基尼系数反映产业空间分布的状况
,
它的值越大
,
表明产业在空间的分布越不均匀。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越大
,
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越高。下图是我国制造业在各省区内部县级尺度基尼系数的省区差异。读图
,
完成第
1~2
题。
-
55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1
.
中国制造业集聚基尼系数表明
(
B
)
A.
我国制造业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B.
制造业在西部省区有较高的集聚水平
C.
我国制造业集中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
D.
制造业在东部沿海省区有较高的集聚水平
2
.
下列原因能直接导致制造业区位基尼系数偏高的有
(
D
)
①
经济发展水平高
②
交通网络密度高
③
市场化程度高
④
对资源和原材料依赖程度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
56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解析
第
1
题
,
我国西部省区制造业集聚基尼系数较高
,
因此制造业在西部有较高的集聚水平。第
2
题
,
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网络密度高导致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趋于分散
;
而市场化程度高
,
对资源、原材料的依赖程度高会导致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趋于集中。
-
57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58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2013
江苏卷
,15~16 )2003
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
,
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下图是
1999—2011
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读图
,
完成第
1~2
题。
-
59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1
.1999—2011
年
,
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
(
D
)
A.
耕地面积加速下降
B.
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C. 2003
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
D. 2003
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
,
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2
.2003
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C
)
A.
耕地面积减少趋缓
B.
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
C.
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
D.
农业生态显著改善
-
60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解析
第
1
题
,
明确图中两条曲线的变化规律是解题关键。读图可知
,
耕地面积下降的速度
2005
年后趋缓
,
并没有一直加速下降
,
排除
A
项
;
粮食产量在
1999—2001
年及
2002—2003
年下降
,
排除
B
项
;2002
年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表现出的变化并不同步
,
排除
C
项。第
2
题
,2003
年之后耕地面积下降而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原因可以从材料中获知。
“
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
”,
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09 00:04:005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2021-05-08 21:49:047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5-08 20:35:5926页
- 【鲁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5-08 17:39:5759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2021-05-08 16:42:315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工业地域类型2021-05-08 14:26:306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07 16:13:1240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06 16:02:395页
- 2020届鲁教版一轮复习地理新优选大2021-05-06 12:05:31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06 11:46:0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