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6 MB
- 2021-05-08 发布
政 治
大二轮复习
专题九 民族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
专题提升突破
1
考情透视
2
主干整合
3
核心突破
4
热点关注
5
复习练案
考 情 透 视
考点
考题分布
灿烂的中华文化
2017·
全国
Ⅲ
卷,
39(3)
2013·
全国
Ⅰ
卷,
39(1)
2013·
全国
Ⅱ
卷,
19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016·
全国
Ⅱ
卷,
39(2)
2015·
全国
Ⅱ
卷,
39(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6·
全国
Ⅲ
卷,
39(3)
加强社会主义
思想道德建设
2016·
全国
Ⅲ
卷,
21
2015·
全国
Ⅱ
卷,
39(2)
考情分析
从命题内容上看,考查的重点有: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
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
(1)
结合两岸文化交流等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
(2)
结合我国纪念抗战胜利、英模事迹等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作用。
(3)
结合一些地方文化建设实例,考查文化强国建设。
(4)
结合道德模范等先进事迹,考查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
主 干 整 合
体系构建
名师点拨
1.
常考点:
中华文化的特征
中华民族的内涵和时代性
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偶考点:
文化市场现象与措施
文化强国的措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
核 心 突 破
(2016·
全国
Ⅰ
卷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栋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
“
还原历史真相
”
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
“
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
”“‘
火烧邱少云
’
违背生理学
”“
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
”
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核心考点一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
“
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
”
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
“
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
”
。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郑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
(1)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
班级召开
“
我为英雄点个赞
”
主题班会,请就如何学习英雄列出发言要点。
(
两条,每条
10
~
30
个字
)
【
答案
】
(1)
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2)
树立崇高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勤奋学习,掌握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的本领;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
解析
】
第
(1)
问,从材料第二段中我们可以明确守护英雄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抵制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错误言论,这需要我们增强辨识信息的眼力、提高抵制错误言论的能力,需要我们用正确的舆论去引导、占领网络传媒空间。从材料第三段中我们可以明确主动有力地宣传英雄事迹的作用,据此说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增强文化自觉,传播英雄事迹,大力宣传英雄精神。第
(2)
问,发言要点的中心是
“
如何学习英雄
”
而不是
“
为英雄点赞
”
。是一道限制性开放问题。这要求我们明确英雄精神的实质是为国家和民族的安全和发展而努力奋斗。因此,可以从树立崇高理想,提高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的本领和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等角度组织答案。
考场陷阱
1.
(2014·
新课标
Ⅱ
卷,
19
④
)
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
纠正
】
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但没有丰富和扩展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2
.
(2016·
全国
Ⅲ
卷,
21
③
)
弘扬
“
工匠精神
”
的时代价值在于为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现实路径。
【
纠正
】
“
工匠精神
”
不是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
3
.
(2016·
北京卷,
24
④
)
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
纠正
】
文化创新的动力应该是社会实践。
4
.
(2017·
江苏卷,
19D)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
纠正
】
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1.
中华文化及其力量展现
(1)
中华文化的特点
见证
(
表现
)
原因
源远
流长
汉字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包容性:
①
含义: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
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史书典籍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博大
精深
独特性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
认识中华文化的力量
①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且能够影响人和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
.
中华民族精神
(1)
民族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2)
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重要性
①
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必要性
①
能够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②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民族生存
①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②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3)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
“
主心骨
”
的作用。
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④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
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每个公民都要积极投身于文化建设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核心发散:
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
分析角度
具体意义
文化范畴
①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弘扬民族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②
文化具有影响人和塑造人生的功能,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
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
中华文化
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能够激发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社会主义文化
有利于净化文化环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战略
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
“
四有
”
公民
思想道德建设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命题猜想
从内容上看,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从命题形式上看,选择题和主观题均有涉及。
2018
年高考会结合社会热点考查上述高频考点。
梦回唐朝,千古一梦
……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而在当时的都城长安,食胡言、穿胡服、跳胡舞,成为朝野的时尚。唐代的这种生活景观反映出
(
)
①
不同的地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征
②
中华文化是一种世界文化,不具有民族特性
③
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④
中华文化,求同存异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
预测题型 选择题
)
B
【
解析
】
①
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
②
选项表述错误,中华文化有其自身的民族特性。题目中,唐代的这种生活景观反映出中华文化能够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故
③④
入选。
自古以来,总有一些呐喊,让人热血沸腾。吉鸿昌的
“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宋哲元的
“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
,李少石的
“
丹心已共河山碎,大义长争日月光
”
,陈毅的
“
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
”
,都是穿越历史的呐喊、热血写就的精神。这些呐喊、这种精神
(
)
①
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
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
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特征
④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预测题型 选择题或非选择题
)
B
【
解析
】
①
符合题意,穿越历史的呐喊、热血写就的精神是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
不符合题意,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
符合题意,这种精神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特征;
④
不符合题意,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2017·
全国
Ⅰ
卷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
2017
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
《
中国诗词大会
》
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核心考点二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中国诗词大会
》
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
《
诗经
》
、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
“
飞花令
”
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
11
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
中国诗词大会
》
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
答案
】
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
解析
】
本题,要抓住材料中
“
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
”“
比赛诗词涵盖
《
诗经
》
、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
”“
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
”“
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
”
等关键信息,分析
《
中国诗词大会
》
成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考场陷阱
1.
(2015·
北京卷,
26D)
应当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
纠正
】
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需要政府发展公共文化事业。
2
.
(2014·
山东卷,
30A)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农村通俗文化。
【
纠正
】
要改造农村落后文化。
3
.
(2015·
江苏卷,
22C)
经典文化才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
【
纠正
】
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1.
社会主义文化环境的净化
(1)
我国当前的文化现状
(2)
文化环境净化的措施
国家
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发展大众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个人
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企业
文化产品提供者或文化生产经营者要遵守职业道德,依法经营,为人民群众提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2.
实施文化强国发展战略
方向保证
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重要内容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创新
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创新
建设主体
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体制保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关键因素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核心发散:
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命题猜想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是高频考点。命题形式上选择题、非选择题都出现过。
2018
年高考可能会结合中共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文件精神考查上述重点知识。
我们党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当代鲜活生动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要成分,是实现文化强国梦想的导航。下列措施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
(
)
①
以宽阔的胸襟倡导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②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增强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
④
具有兼收并蓄的胸襟和气度,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作用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
预测题型 选择题
)
C
【
解析
】
指导思想具有一元化,
①
说法错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利于建设文化强国,
②
符合题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增强对民族文化认同,
③
符合题意;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具有兼收并蓄的胸襟和气度,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但文化软实力不起基础性作用,故
④
说法错误。
习近平总书记在
“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
”
时谈到四个
“
讲清楚
”
:一是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二是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三是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四是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总之,四个
“
讲清楚
”
是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的责任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预测题型 非选择题
)
从文化生活角度回答四个
“
讲清楚
”
对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哪些启示。
【
答案
】
①
每个国家发展道路不同,我国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
②
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要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主动性、积极性。
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⑤
四个
“
讲清楚
”
充分肯定中华文化价值和文化发展的责任,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主动担当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
【
解析
】
本题考查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回答好本题,对四个
“
讲清楚
”
既要一一分析,又要综合考虑,才能全面组织答案。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答题要素:
指导思想+核心价值+文化创新+自觉自信+体制保证+精神文明+中心环节+中国道路+主体作用
①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
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
〔
答题模板
15〕
④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⑤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⑥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⑦
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⑧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
(2015·
全国
Ⅰ
卷
)
“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实事求是
”
……
大学校训引导莘莘学子成长成才。
2014
年
4
月,某报推出
《
校训的故事
》
专栏,挖掘和阐述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
《
校训的故事
》
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原因是
(
)
核心考点三 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
A
①
校训的实质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②
校训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③
校训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
④
校训宣传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解析
】
校训故事的推出是以校训为载体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①②
符合题意;不同的校训包含不同的内容,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是全面反映,故
③
不正确;宣传校训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途径而不能说是基本途径,
④
不正确。因而本题选
A
。
2
.
(2016·
全国
Ⅲ
卷
)
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
……
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
《
大国工匠
》
,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
“
工匠精神
”
。弘扬
“
工匠精神
”
的时代价值在于
(
)
①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
②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
③
为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现实路径
④
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C
【
解析
】
弘扬
“
工匠精神
”
,有利于培育人们敬业、和谐、友善的良好品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
②
符合题意;弘扬
“
工匠精神
”
,有利于促使人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从而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④
符合题意;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
工匠精神
”
是意识范畴而不是理论,
①
观点错误;技术改造升级、科技创新等为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现实路径,
“
工匠精神
”
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
排除。
考场陷阱
1.
(2014·
江苏卷,
3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纠正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2
.
(2014·
广东卷,
31
④
)
“
不妄、不苟、不敢
”
这一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坚守传统的名节观和价值取向。
【
纠正
】
要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名节观和价值取向。
3
.
(2014·
天津卷,
11BC)
科学文化修养越高则思想道德修养越高,思想道德修养是科学文化修养的基础。
【
纠正
】
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根本任务
培育
“
四有
”
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主要内容
①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③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中心环节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2.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内容
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意义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要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核心发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建设
3
.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原因
①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②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措施
国家
①
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模范的作用。
②
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③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公民
①
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道德品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③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核心发散: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文化与社会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维护市场秩序
文化与人
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传统文化
促进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环境
净化文化环境,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提高人们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文化建设
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命题猜想
2018
年高考可能以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道德建设的名言名句等为背景,考查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等内容。从试题类型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天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量,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越来越多的凡人善举不断出现,比如传递爱心、热爱公益的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团队;一句约定托付老母,一句诺言,诚信销售的杨雷
……
传承道德力量,从
“
心向往之
”
到
“
起而行之
”
,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它告诉我们
(
)
A
.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有利于培育社会新风尚
B
.道德发展脱离不开时代背景,新的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D
.善举丰富了精神文明活动的形式,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精神文明建设
(
预测题型 选择题或非选择题
)
D
【
解析
】
题干中的善举丰富了精神文明活动的形式,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
D
选项符合题意,应选;
A
说法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排除;
B
说法错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排除;
C
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排除。
2017
年,新华网发出了关于某教师
“
众筹买车
”
的相关新闻评论,无独有偶,上海东方卫视
《
欢乐喜剧人
》
栏目随之就播出了讽刺教师收受家长礼品的小品
《
校园奇谈
》
,可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
)
①
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②
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根本目标的实现
③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④
有利于间接促进教师的科学文化修养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思想道德建设
(
预测题型 选择题或非选择题
)
D
【
解析
】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①
不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育
“
四有新人
”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
②
正确;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但不能说师德师风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
③
不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促进科学文化修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科学文化修养,
④
正确。
热 点 关 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时政连线
〕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价值追求和文化理想的精髓,能激励全体人民为共同的美好愿景而戮力同心、不懈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系统完备,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在价值取向和目标方向上的
“
最大公约数
”
。转型期中国,最需要的是共识的凝聚、精神的引领。当前,社会深刻变革、开放不断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但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的压舱石、价值的定盘星,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在利益多元、思想多样、观念多变的时代推进改革,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牢牢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要创设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
术语提炼
〕
1.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价值追求和文化理想的精髓
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牢牢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
4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
〔
新题预测
〕
1.
当今世界,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格局,西方借助现代传媒和文化产品输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发动
“
文化帝国主义
”
,造成其母语流失、文化传统瓦解
……
。面对这
“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我们必须
(
)
①
构筑文化长城抵制西方文化传播与渗透
②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③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避免文化多样性
④
增强全民族创造力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C
【
解析
】
面对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尊重差异、包容个性,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全民族创造力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故
②④
符合题意,可以入选;
①③
说法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要在交流中传播,排除。
2
.
近年来,我国城乡主要街道、公共场所的宣传栏、广告位甚至工地围挡上出现了一批批
“
讲文明树新风
”
、
“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
”
及中华优良传统美德公益广告喷绘,而且内容持续不断保持更新,用浓郁的中华文化视觉元素传达
“
中国梦
”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等内涵。这有助于
(
)
①
扬善惩恶,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②
集中展示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③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④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D
【
解析
】
①
提升科学文化修养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
不符合题意,排除,以传统美德公益广告传达
“
中国梦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等内涵,这有利于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
③④
符合题意,答案
D
正确。
3
.
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而红色是上海文化最有价值的核心基因。
2016
年
12
月
22
日上午,一列
“
红色地铁
”
在
10
号线新天地站缓缓停下,车厢里的海报、门贴、把手上,是地铁沿线充满历史记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画面;新天地站内,一条数十米长的
“
上海
·
党的诞生地
”
主题文化长廊耀眼夺目,开启了全市
“
党的诞生地
·
一线一站
”
主题宣传活动的序幕。
一线,就是在一条地铁线上开行一列
“
党的诞生地
”
主题列车;一站,就是打造一座
“
党的诞生地
”
主题车站、布置主题文化长廊。承载红色记忆的列车,穿梭在纵横交错的现代地铁线上,将上海这座
“
光荣之城
”
的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让市民乘上地铁也能寻访先辈光辉足迹,在地铁站内就可以感受
“
光荣之城
”
红色文脉,这种十分便捷的做法,堪称最有价值的正能量文化传播方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传承红色基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
答案
】
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②
传承红色基因,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的载体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养料。
【
解析
】
“
红色基因
”
代表的是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是革命精神。因此回答本题可从红色基因是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红色基因代表的是革命精神,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的载体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养料的角度组织答案。
复 习 练 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