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00 KB
- 2021-05-08 发布
莆田七中高三(上)政治月考政治试卷(第二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
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我能改变的,这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给我智慧,让我分辨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这体现了哲学可以为生活提供指导,故②③入选。
①④: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并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的产物,故①④排除。
故本题选C。
2. 有科学家研究认为,没有证据表明伟大的作家或者演说家更经常使用他们的左侧大脑,或者一侧大脑的神经细胞更加丰富。事实上,所有大脑区域的连接才使人类能够从事创造性或者逻辑性活动。这一研究活动
①遵循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道理
②佐证了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
③是发挥意识创造性的能动性活动
④承认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这一研究活动用客观事实来验证“伟大的作家或者演说家经常使用他们的左侧大脑,或者一侧大脑的神经细胞更加丰富”的意识是否正确,这遵循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道理,①正确;这一研究活动及结果并不能说明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②不选;这一研究活动揭示了人类能够从事创造性或逻辑性活动的原因,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体现了这一活动是发挥意识创造性的能动性活动,③正确;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
【考点定位】意识的本质
【概念区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与主动创造性的区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是指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自觉选择对我们有利的认识。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指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主动创造出一些现实不能直接感觉到的认识,比如人们会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这是林徽因笔下的四月天。“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这却是余光中笔下的四月天。品味名家笔下的四月天( )
①能够领略名家不同的意识世界
②能够增强精神力量
③可以认识到天气变化规律因人而异
④可以感悟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②选项的表述在题目中没有体现。③选项表述本身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题目中,品味名家笔下的四月天能够领略名家不同的意识世界,可以感悟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故①④选项入选。选B。
点睛: 正确理解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1)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反映什么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
(2)主动创造性
①它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二,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通过意识这一“思维的眼睛”,人类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开自然界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
4.“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误差无措。”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认识以实践和猜测为基础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④真理具有客观性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反映了意识可以正确反映物质,真理具有客观性,①④正确当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错误排除;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③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哲学基本问题、真理
【解题技巧】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解题的一般思路:审题干:①审设问,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搞清楚要选的内容,即题意,以及要选的知识点范围;②审主体,明确要选的主体是谁;③审材料,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一步明确题意、主体、范围。
对照题肢:通过回忆相关知识,逐个对照题肢,寻找题肢与题干一致的的选项。
排除:凡与题干所要求的知识点不相符的选项就排除,即第一次排除。如果通过第一排除后,只剩一个选项,这个选项则为应选选项。如果剩2个以上的选项,则要进入第二次排除,即择优。
择优:在第一次排除后,对剩下的选项进行“择优录取”,将其中最符合题目要求 (题意、范围、主体) 的选项选出来作为应选选项。
5.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 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 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B. 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桥梁
C.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意识的作用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但不是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因此A说法错误。
B: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而不是意识,因此B不符合题意。
C:材料中“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体现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答案C正确。
D:材料没有体现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6.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偏好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的高热量食物,甚至演化出了一套行为机制——当我们吃进高热量食物的时候,精密复杂的神经中枢会让我们体验到愉悦感。这一发现对于人们对抗肥胖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意识可以调控人体的生理活动
③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④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②:材料强调的是研究发现当摄入高热量食物时,神经中枢传递愉悦感的规律,题干没有涉及真理的特点以及意识的调控作用,①②不符合题意。
③: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人的大脑偏好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的高热量食物,因此当我们吃进高热量食物的时候,大脑的神经中枢会向我们传递愉悦的意识,③符合题意。
④: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偏好高热量食物,演化出了一套行为机制,说明人们可以认识规律。“这一发现对于人们对抗肥胖具有重要意义”说明人们可以根据这一行为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对抗肥胖,造福人类,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7.科学家对黑洞的研究,是人类对茫茫宇宙进行探索的重要部分。此番首次用连续谱的特征方法发现的证据确凿的双黑洞,为人类在宇宙中发现和确认更多双黑洞系统指出了新方向,并对理解星系和类星体的形成演化以及进一步研究引力波和基本引力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由认识到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
③世界的物质性和意识的能动性是统一的
④人的意识只有突破规律的制约才具有直接现实性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科学家对黑洞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对黑洞的认识有了全新的发现,说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同时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世界的物质性和意识的能动性是统一的,①③适合题意;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错误;规律是客观的,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8.有一个人问一位智者:“请问,怎样才能成功呢?”智者递给他一颗花生,“用力捏捏它,再搓搓它。”智者说。那人就照着做了,红色的种皮被搓掉了,只留下白白的果实。“再用手捏它。”智者说。那人用力捏着,却怎么也没法把它毁坏。“再用手搓搓它。”智者说。当然,什么也搓不下来。“虽然屡遭挫折,却有一颗坚强的、百折不挠的心,这就是成功的秘密。”这则寓言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 )
A. 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B. 要有高昂的精神
C. 要将理想付诸行动
D. 要正确处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ACD:材料未涉及要树立正确的意识、要将理想付诸行动以及要正确处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ACD不符合题意。
B:“虽然屡遭挫折,却有一颗坚强的、百折不挠的心,这就是成功的秘密。”表明人生需要坚强的意志作为支撑,要有高昂的精神,B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文明之中国、先进之政党,必须具有“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的理念。长期以来,他始终把修身立德、治心养性作为立身之本、从政之基。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以上论述没有体现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人的主观精神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可靠保证
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的理念,强调了意识活动的重要性,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①④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意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项说法错误,但与题意相符;人的主观精神对于改造客观世界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可靠保证,③项说法错误,但与题意相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人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不同于动物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3)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10.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发的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于2015年12月17日发射,去寻找天文学家梦寐以求的宇宙“幽灵”——暗物质。这表明( )
①科研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 ②寻找暗物质是宇宙探测活动的根本任务
③科研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历史性 ④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借助于探测卫星进行科学研究,表明科研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同时也表明科研活动的能动性和历史性,①③符合题意。
②:寻找暗物质不是宇宙探测活动的根本任务,②错误。
④: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1.传统观念认为,勤洗手、减少与细菌接触,就能减少疾病。近期,中美科学家合作研究发现,被大多数除菌产品列为首个需要杀灭的细菌葡萄球菌,不仅能起到消炎的作用,还能保护人体免受大范围炎症的困扰,它是人体皮肤的忠实“卫士”。这说明
①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中美科学家合作研究发现,被大多数除菌产品列为首个需要杀灭的细菌——葡萄球菌,不仅能起到消炎的作用,还能保护人体免受大范围炎症的困扰,它是人体皮肤的忠实“卫士”,这主要强调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的深入而发展,而不是强调客观事物本身,①排除。
②:中美科学家合作“研究”说明这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是实践的一种,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正确。
③: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③错误。
④:人们对于洗手除菌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特点,④适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2.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它认为
A. 不能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正确与否
B. 人的认识与实践检验密不可分、相伴而行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案】A
【解析】
题中材料“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说明了庄子认为没有办法检验人们认识的正确与否,属于不可知论,但认为主观认识不能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有一定的合理性,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合题意,排除。
13. 2015年初,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电影《狼图腾》与纪录片《穹顶之下》内容虽然迥异,但主题都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应深刻把握
①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③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不可协调
④人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并给予重大影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④符合题意,两部作品都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人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并给予重大影响;
②说法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③说法错误,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但认为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不可协调”是错误的。
故选D。
【点睛】世界的物质性
(1)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考点往往联系哲学的其他考点,如“规律是客观的,要按规律办事”,“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普遍的、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发展具有普遍性,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
(2)考查物质概念。注意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物质的唯一特性与固有属性。
14.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
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 ( )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 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对维生素争论过程说明人们对维生素的认识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①③正确。
②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但并不意味着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②错误。
④: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的认识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5. 2014年6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以大量事实和数据介绍了“一国两制”政策在香港取得的成就,说明“一国两制”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这表明( )
①科学构想源自实践,根本目的在于获得真理
②实践高于认识,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真理是发展的,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是客观的,真理能够精准预测现实的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②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一国两制政策在香港取得的成就,说明一国两制的正确性,从而表明实践高于认识,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同时说明真理是发展的,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入选。①④选项观点错误,科学构想源自实践,但根本目的并不是获得真理,而是指导实践,真理是客观的,但并不能精准预测现实的发展,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6.从哲学角度看,下面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要敢于对抗权威,以求得自身发展
②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要坚持客观性真理,尊重事实
④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漫画讽刺了当今一些人面对领导的错误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丑陋嘴脸,启示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客观性真理,尊重事实,②③适合题意;①④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漫画型选择题利用生动形象的漫画对某些思想、行为进行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或赞扬,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漫画型选择题总体设计新颖别致、构思精巧,全面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种题一般会给出一幅或一组漫画,有的还会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解题一般分成以下几步:
首先,要读懂漫画(含漫画标题)。漫画本身包含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命题者是想针贬时弊,揭露问题还是想弘扬正气,展示成就。我们可以通过漫画中的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情,言语和其他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漫画标题等去揣摩,把握。把握命题者的真实意图,是我们做好这种题目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阅读漫画时,要仔细揣摩,要透过漫画中事物的表面现象,特征去抓住其内在的本质,深层次的道理。我们在阅读漫画时,还必须把漫画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多角度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反对不读漫画,不去仔细揣摩命题者的真实意图,不去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只单纯看题肢本身正确与否的错误做法。
其次,要读懂题目的选择要求。题目的选择要求往往是限定了知识、答案的范围:是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是应该坚持的还是应该反对的;是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反映的什么道理;是经济学的,政治学的,还是哲学的等。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它往往决定选择题肢的正确与否。
17. 过去,人们认为物质的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物质存在形态越来越多:如第四态为等离子态、第五态成为低温态,此外,还有高密态、液晶态……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物质形态有十多种,今后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种。材料表明
①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物质世界的不可知性 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认识随着人类实践水平的提供而同步发展 ④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错误,世界是可知的;
②正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物质 存在形态越来越多,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错误,同步发展,说法错误;
④正确,目 前,人类己经发现的物质形态有十多种,今后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种。材料表明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故选D。
18.1989年上映的科幻影片《回到未来2》中,主人公乘坐时光汽车从1985年穿越到2015年,看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场景。电影关于2015年的预言——可穿戴技术、3D电影、视频通话——这些都已实现,但磁悬浮滑板、飞行汽车未能真正成为现实。人们对未来世界的预言( )
①来源于人脑的主观想象 ②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③如实地反映了社会发展 ④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目的表述,科幻影片《回到未来2》中预言的可穿戴技术、3D电影、视频通话现今都已经实现,但是磁悬浮滑板、飞行汽车未能真正成为现实。可见人们对未来世界的预言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故②④表述正确入选。①错误,源于人们的实践。③错误,排除。选D。
19.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场方程,建立了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几代物理学家付出了无数努力,可这神秘的引力波却一直没有被发现。2016年2月11日,研究引力波的科学家们向全世界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填补了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②伟大的理论产生伟大的实践
③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④追求真理是人们实践的目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研究引力波的科学家们向全世界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填补了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体现了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属于可知论,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②错误;改造世界是实践的目的,④错误。答案为B
考点:本题考查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屠呦呦带领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经过反复筛选、实验,经过190多次失败后,才发现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体现了( )
①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谬误中包含着真理的成分 ②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③认识依赖于实践,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④在真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是我们的永恒使命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选项错误,谬误中不包含真理的成份。④选项错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认识深化认识。题目中,屠呦呦带领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发现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这体现了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依赖于实践,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故②③选项入选。选B。
点睛: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而不是谬误,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
(2)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相互转化,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 2014年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促使市场主体形成合理和稳定的预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也是防范通货膨胀,统筹考虑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物价稳定的合理选择。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唯物论的哪些道理?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继续实施稳 健的货币政策,是统筹考虑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物价稳定的合理选择。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货币条件。(或答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原理也可)
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中求进,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求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按规律办事。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助于防范通货膨胀,遵循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体现了按规律办事。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的货币政策为背景,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本题设问是分析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唯物论的哪些道理。具体可结合材料“防范通货膨胀,统筹考虑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物价稳定的合理选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规律具有客观性的角度展开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
【特别提示】要注意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区别:辩证唯物论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重点落在“唯物论”上,而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重点落在“
辩证法”上。
22.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答案】(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解析】
【分析】
本题要求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道理的?属于体现类主观试题,解答本题的基本思路是以该原理的四个角度为根据,充分提取材料信息,有理有据地加以说明。一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可以体现。二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中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可以体现。三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材料中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可以体现。四是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综合材料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可以体现。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属于体现类试题。“体现类”题目的要求是:抽象出设问指定的材料内容所联系的理论知识,实现材料内容与相关知识的正确联结,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定点—透联—作答”的三步解答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透联、作答。首先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四个表现,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列出来,然后看上述四点在材料中是怎样体现的。
23.
20年前人们还不清楚互联网是怎么回事,网络认知模糊。“触网”21年,网络意识日益增强。目前全国有6.7亿网民、413万多家网站,网上商店遍地开花,网络购物迅猛发展,网络观念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网络强国战略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哪些道理?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触网”21年来,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逐步增强。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20年来,从认知模糊到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人们不断深化对网络的认识。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20年前人们还不清楚互联网是怎么回事,网络认知模糊富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道理?。属于体现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材料“‘触网’21年,网络意识日益增强”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材料“20年前人们还不清楚互联网是怎么回事,网络认知模糊”“目前全国有6.7亿网民、413万多家网站,网上商店遍地开花,网络购物迅猛发展,网络观念深入人心”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材料“网络强国战略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点睛】实践是认识
基础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其根源来看,都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促进人们认识的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先进的认识工具,这些认识工具也会延伸人的认识能力,人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进步。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满足客观、物质性的要求,能够成为检验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切认识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改造世界,为了服务于实践。
24.目前,被专家以“革命性”形容的微博,以其“更新快、互动性强,具有高度移动化和个性化,直接点对点传播,效果明显”的特点正在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被微博热议的有时候真相居多,有时候假象居多,热议还会使人们的观点莫衷一是。据此,有人悲观地认为:“真理会在不明真相的微博热议中走失。”
请运用“认识论”知识对这种观点进行反驳。
【答案】(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因此真理不会因为在微博中被热议而变成谬误。
(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不在于是否在微博中被热议。上述观点把检验真理的标准主观化了。
(3)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中,在微博的热议中,真理不仅不会走失,真理还会不断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微博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认识论的知识。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材料观点进行反驳。属于评析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认识论”。
首先,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不容混淆。因此真理不会因热议而变成谬误。
其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不在于是否被热议。
最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在网络热议中,真理不会走失,而是不断完善和发展。
【点睛】认识的反复性
无限性和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4)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