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0 MB
- 2021-05-08 发布
第9讲 气候类型与全球气候变化
[最新考纲]
1.气候的形成和特点,考纲虽然没有明确要求,但气候类型的成因及分布规律、气候类型的判断是每年的必考内容。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纲解读]
1.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和成因;学会根据图表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2.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思维导图]
考点一 气候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1)图中体现出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大气环流、海陆因素和洋流。
(2)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极地气候。
(3)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有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4)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其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大洋西岸。
(5)由图可以看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南缘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比大陆东岸高,主要是因为大陆西岸受暖流影响,气温较高;大陆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
气候的形成因素
(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热量带分布。
气候带
最冷(最热)月均温
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
亚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温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亚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略高于10℃
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
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和季风其性质不同,对气候的影响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3)海陆位置
通常距海近,降水多,气温年较差小。
①大陆东岸:主要有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②大陆西岸: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③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差大小。
(4)地形地势
①山地因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所以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盆地因地势中间低、周围高,所以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水热的垂直分异明显,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②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③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区的形态。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南北更替的变化特点。
(5)洋流
①暖流:增温增湿,影响较大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
②寒流:降温减湿,影响较大的是大陆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
(2018·宜昌月考)西班牙的耶罗岛(下图为“耶罗岛地理位置示意图”)地形崎岖,全年温和,多地形雨。读图回答1~2题。
1.耶罗岛地形雨主要分布在岛屿的( )
A.东南部 B.东北部 C.西北部 D.西南部
2.耶罗岛全年温和、气候并不炎热的重要原因是常年( )
A.受信风影响 B.受副高影响
C.受洋流影响 D.受人类影响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根据纬度位置,耶罗岛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东北部地处迎风坡,因此地形雨主要分布在岛屿的东北部。第2题,耶罗岛全年温和、气候并不炎热的重要原因是沿岸有加那利寒流流经。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体分布在纬度为25°~35°的大陆东岸,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其北方界线比理论上的界线明显南移。读下图,回答3~4题。
3.和北半球其他地区相比,我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部纬度位置明显向南偏的主要原因是( )
A.冬季风势力较强
B.夏季风势力较强
C.缺少高大的东西向的山脉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
4.同样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秦岭(34°N)的纬度明显高于淮河(32°N)的纬度,其原因主要是( )
A.距海的远近不同,海陆热力性质有差别
B.地形因素
C.大气环流因素
D.与冬季风的源地距离不同
答案 3.A 4.B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6·天津文综,3,13(2)
2015·海南地理,21
2013·重庆文综,1
一般以世界或我国区域图为背景,结合生产活动和其他气候知识,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
考向一 结合区域图考查气候的分布
1.下图为“某主题公园所在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示5个城市中( )
A.有4个城市受季风的影响明显
B.有4个城市受台风(飓风)影响
C.巴黎和洛杉矶冬季降水的成因相同
D.有3个城市属于温带气候
答案 C
解析 巴黎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香港、东京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洛杉矶是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的地中海气候,奥兰多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所以巴黎和洛杉矶冬季降水的成因相同,C项正确;有3个城市受季风影响明显,A项错误;有1个城市属于温带气候,D项错误。台风(飓风)主要影响大洋东岸地区,受此影响的有香港、东京和奥兰多三个城市,B项错误。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区域图
某地属于什么气候;某地气候成因是什么
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
考向二 结合区域图考查气候特征的成因
(2016·天津文综)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读图,回答第2题。
2.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
A.锋面过境频繁 B.地处迎风坡
C.空气对流旺盛 D.多气旋活动
答案 B
解析 天津市北部降水较多,主要是由于北部地区地形起伏较大,且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区域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
某地降水多(少)的原因;某地气温高(低)的原因
根据位置判断区域的地形、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等基本自然概况
(2015·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下图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
答案 气候特点:(纬度低,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需要防范的问题:中暑;晒伤;食物中毒;毒虫叮咬;野生动物侵袭;疫病;瘴气等。
1.气候特征类题目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答题术语
气
温
①气温的高低;
②气温的年较差或日较差;
③气温空间分布
终年高温;终年严寒;夏季高温;气温年(日)较差大或小;最热月或最冷月气温高(低);气温空间变化大(小),自××向××气温升高(降低)
降
水
①降水量的多少;②降水的季节分配;③降水的年际变化;④降水的空间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年际变化小;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显的旱、雨两季之分(干季、湿季之分),降水丰沛(稀少);降水空间差异大,[沿海(迎风坡)多,内陆少,自××向××降水增多(减少)],降水分布均匀
光
照
①光照的强弱;
②年日照时数的多少
日照时数长,日照强烈;光照充足
2.气候特征类题目描述技巧
(1)气候特征的描述
气候特征的描述,一般模式是先指出气候类型,再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分析。
①气温的描述:要指出冬、夏气温、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词有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一般来说,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寒冷,-20℃以下——严寒,-30℃以下——酷寒。最热月均温在20℃以下——凉爽,20℃以上——炎热,24℃以上——高温。
注意: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气温术语。凉爽、炎热、高温多用于夏季;温和、温暖(低温)、寒冷、严寒、酷寒多用于冬季。
②降水的描述:要指出冬、夏降水、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一般来说,月降水量在100 mm及以上——多雨,50 mm及以上——湿润,30~50 mm——少雨,30 mm以下——干燥。
③气温和降水配合情况的描述:常用“终年……,冬季……,夏季……”“雨热同期”等语句描述。
(2)气候分布的描述
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进行分析,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3)气候成因的描述
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
(4)气候对农业影响的描述
主要分析温差大小、光照强弱、热量及降水多少对农业的影响。
1.(2018·中山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某区域地形图。
材料二 下表为甲盆地中乙地气候统计数据。
月份
1
2
3
4
5
6
平均气温(℃)
-1.9
0.9
8.4
16.4
21.7
26.2
降雨量(mm)
26
33
37
28
21
8
月份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27.2
24.7
19.6
12.8
6
0.7
降雨量(mm)
6
2
4
26
22
25
描述乙地气候特征,并分析地形对该地气候的主要影响。
答案 夏季高温,冬季较周边地区温和,气温年较差较大;全年降水量少;夏季干燥(降水稀少),冬季降水稍多。
盆地深居内陆,且地形封闭,海洋水汽不易到达,全年降水量少;夏季,盆地内大陆干热气团不易扩散,气温高;冬季,周围山脉对冬季风阻挡作用强,盆地内气温较盆地外高;盆地西侧有开口,冬季盛行西风携带少量湿润气流进入,产生一定降水。
解析 从气温、降水及其变化说明乙地气候特点。结合地理位置和地形说明乙地降水稀少的原因;从盆地封闭地形说明夏季高温且降水少;结合盆地对气温影响说明冬季气温较四周稍高的原因;从大气环流和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说明冬季降水稍多的原因。
2.(2018·湖南十三校模拟)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为非洲安哥拉的区域图。安哥拉中部地区年均温在22℃左右,素有“春天国度”的美誉。图乙为①②两地的气候特征图。
(1)判断安哥拉大部分地区主要的地貌类型并分析中部地区“春天国度”美誉的由来。
(2)比较①②两地降水特征的差异,并分析成因。
答案 (1)高原。中部地区纬度低,海拔高,全年温差小,四季如春。
(2)①地全年降水明显小于②地。①地处于东南信风带,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且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降水少;6~8月因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影响此地,几乎无降水。②地夏半年受赤道低气压影响,降水丰富,冬半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且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考点二 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判断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规律
热量带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之间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热带草原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明显
南北纬10°至南北纬20°之间
非洲中部、南美洲的巴西、澳大利亚大陆的北部和南部
热带季风气候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全年气温高,雨季集中
北纬10°至北纬25°之间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热带沙漠气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干旱少雨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地中海气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地区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地区,日本北部和朝鲜半岛
温带大陆性气候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南、北半球中纬度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欧
寒带
苔原气候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北半球极地附近的沿海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冰原气候
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
全年酷寒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高山气候
地势高,地形起伏大
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高大的山地、高原
青藏高原、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2.气候类型的判断
(1)根据分布规律判读气候类型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气候分布模式图确定气候类型。
(2)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
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具体见下表: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以形定位
气温变化
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
北半球
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线)
南半球
以温定带
最冷(热)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 ℃之间
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15 ℃~0 ℃之间
温带气候
最热月均温<15 ℃
寒带气候
以水定型
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类型)
年雨型(季节分配均匀)
年降水量>2 000 mm
热带雨林气候
年降水量700~1 000 mm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年降水量1 500~2 000 mm
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750~1 000 mm
热带草原气候
年降水量800~1 500 mm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500~600 mm
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冬季多雨,夏季干旱)
年降水量300~1 000 mm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终年少雨)
年降水量<250 mm
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
(3)依据景观图及文字描述判断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区有不同的生物和土壤类型,因此在掌握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时,还应该掌握该地的自然景观特征。依据文字描述或景观特征判断气候类型。如下图为热带草原景观的典型植被和动物。
(4)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判断
①四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
②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③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
⑤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呈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特征,主要是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⑥受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如南美洲秘鲁寒流沿岸。
⑦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
(2018·南宁调研)下图表示某地气温与降水量逐月分配情况。读图,回答第1题。
图中虚线表示气温;实线表示降水
1.导致该地7、8月份降水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从海洋上来,带来丰沛水汽
B.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上升气流
C.冬季西北风从海洋上来,带来水汽
D.东南信风从海洋上来,降水多
答案 C
解析 根据气温分布判断该地为南半球;根据雨热不同期判断为地中海气候,据此判断冬季,西风从海洋吹来,带来丰富水汽。
2.(2018·佛山质检)读“世界部分地区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为北半球的________(冬季或夏季),此时,B地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为三种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其中表示上图中C点气候类型的是________。(填数字代号)
答案 (1)冬季 温和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3)②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5·北京文综,36(3)
2014·天津文综,13(2)
该考点在高考命题中出现频率较高,主要结合区域资料图表,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气候类型判断、特征、成因分析与差异比较。
考向一 结合气候资料表判断气候类型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据此回答第1题。
1.据下表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是(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23.5
24.5
23.5
22.0
19.0
16.5
16.5
17.0
19.0
20.0
21.5
22.5
降雨量/mm
118
128
113
91
59
36
26
39
63
85
121
124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答案 B
解析 从表中可知,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15℃以上,是热带气候类型。且年降水量在1 000 mm左右,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干湿季交替明显,应是热带草原气候。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图、表、分布图等气候统计资料
描述气候特征;分析特征的成因
按一般判断步骤
考向二 结合区域图及其气候资料考查气候特征与成因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图1为澜沧江—湄公河示意图,图2为流域内三城市的气候资料图。
图2中气候资料②与图1中所示城市对应的是________,其气温年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昌都 冬冷夏凉 海拔高(地处高原)
解析 图2中气候资料②为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区,结合图1,只有昌都符合题意,其气候特点为冬冷夏凉,原因主要是其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势高。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图、表、分布图等气候统计资料
描述气候特征;分析特征的成因
按一般判断步骤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图。
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 分布特点: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较大。
成因: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山脉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的山间高原盆地,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
解析 从降水量数值大小看,沿海地区远大于内陆山区,且是递变现象;从等值线分布看,西部沿海密集,内陆稀疏,说明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大。
(1)根据等降水量线数值大小及变化,判断区域年降水总量的多少和变化,如××多,××少,由××向××递减(增多)。
(2)根据等降水量线的疏密判断区域内降水差异大小,若等降水量线密集,则区域内降水差异(变化)大,稀疏则相反。
(3)根据等降水量线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结合区域知识,判断降水特点的成因。如等降水量线沿海岸线延伸,说明受海陆位置影响大,沿山脉延伸,说明受山地迎风坡、背风坡影响大。
(2018·石河子月考)下图示意亚洲西部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该区域年降水量最大差值约为( )
A.400 B.550
C.600 D.720
2.该区域年降水量自南向北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地势
C.大气环流 D.海陆位置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该区域年降水量最大值为(550~750),最小值为(0~150),所以最大差值为(400~750)。第2题,该地区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长,降水少,北部受西风带控制时间长,降水多,因此大气环流是影响该区域年降水量自南向北增加的主要因素。
3.读图,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答案 分布特征: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原因:从西(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减弱)。
考点三 气温的水平分布与等温线
(一)气温的空间分布
1.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全球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北半球
较曲折: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气温低,夏季大陆比海洋气温高
海陆分布造成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半球
较平直
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
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地表性质均一)
同纬度地带
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寒流流经处气温低,暖流流经处气温高
地形(地势高低);洋流
我国
冬季,等温线密集;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延伸
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即北方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南方正相反);冬季风(大气环流,北方冬季风影响强度大、时间长)
夏季,等温线稀疏
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太阳辐射(南方太阳高度大,北方白昼时间长)
2.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在下图中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
(二)气温的时间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北半球大陆性气候的年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于7月和1月,海洋性气候为8月和2月,南半球相反。
2.气温的日(年)较差变化
(1)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大。
(2)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3)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2018·六安调研)读“欧洲一月等温线图”,回答下题。
1.欧洲一月等温线总体走向及影响的主导因素是( )
A.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太阳辐射与海陆位置
B.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大气环流与洋流分布
C.等温线大致与山脉平行、山脉走向与海拔
D.等温线大致与经线平行、海陆分布与地形地貌
答案 B
2.下图为海陆间等温线分布的状况,此图表示( )
A.北半球七月的等温线分布
B.南半球七月的等温线分布
C.北半球一月的等温线分布
D.南半球一月的等温线分布
答案 D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6·天津文综,4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
结合区域等温线图,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气温分布特点和成因。
考向 区域气温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2018·青岛模拟)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最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月份和地方时时刻分别为( )
A.8月 22时 B.8月 13时
C.1月 22时 D.1月 13时
2.影响图中39°纬线上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洋流 B.地形、大气环流
C.海陆分布、地形 D.大气环流、海陆分布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从纬度与气温值可判断,不可能是冬季,故应该是8月,图中显示同一纬度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则为夜晚。第2题,图中39°纬线上等温线分布表现有两个特点,一是与海岸线基本平行,说明受海陆分布影响;二是陆地上有一个闭合的低温区,说明该地有山地。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区域等温线图
描述气温分布特征、分析成因或影响因素
从数值大小及变化、疏密、走向等角度分析特征;从纬度、地形、洋流角度分析原因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判断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台风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
答案 C
解析 由经纬网知,图示区域为我国台湾。
图中等温线东部密集且基本呈闭合状,中部低、四周高,与台湾中东部山脉分布有密切关系。
等温线的特征判断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1)判断等温线的数值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①数值大小一般与纬度位置、地势高低、寒暖流等因素有关。
②根据数值大小求气温差。
③根据气温数值变化判断气温空间分布规律。
(2)判断等温线的弯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①等温线弯曲的判读规律:主要看等温线弯曲的方向,若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其弯曲处数值低;反之,数值高。即“凸高值低,凸低值高”。
②等温线的弯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a.海陆与季节: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也可以概括为:一(月)陆(向)南(弯曲),七(月)陆(向)北(弯曲)。
b.地形:等温线穿过山脉或高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高的地区;等温线穿过河谷或低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低的地区。
c.洋流:洋流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相同,等温线由高值向低值方向(向高纬)凸出的为暖流,等温线由低值向高值方向(向低纬)凸出的为寒流。
(3)判断等温线的闭合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等温线的闭合区域一般反映的是高温中心或低温中心,其判读规律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如下图:甲地气温大于20℃,乙地气温小于18℃。
地形是造成等温线闭合的主要因素,另外人类活动也会使等温线闭合(如城市热岛效应)。
(4)判断等温线的走向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等温线走向
影响因素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
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海陆分布或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
地形、地势
等温线闭合
山峰(低温)、盆地(高温)、城市热岛效应(高温)
(5)判断等温线的疏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温差的大小,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
①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②温带地区等温线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疏。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③陆地等温线密集,海洋等温线稀疏。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
海洋表面性质均一且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洋。
④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密集,锋面天气系统中锋线附近等温线密集,因为冷暖差别大。
(2018·太原联考)读“我国某月3日至5日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回答1~2题。
1.据图可以判断( )
A.该图可能为7月份 B.直射点南移
C.有强冷空气南下 D.副热带高压势力变大
2.西端等温线位置变化较小,原因是( )
A.纬度低 B.距海远 C.海拔高 D.水域面积大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知,该月5日0℃等温线位置分布于我国江淮地区,故此时为北半球冬季。由于0℃等温线不断南移且幅度较大,很可能是强冷空气南下造成的。第2题,0℃等温线西端位于高山高原地带,海拔高,气温低且受大气环流影响小。
读下图,完成3~4题。
3.根据图中有关信息,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此时亚欧大陆东部盛行东南季风
B.此时加拿大枫叶正红
C.此时恒河正处于丰水期
D.此时冰岛受到低气压中心控制
4.如果图示地区在某大陆的西岸,则阴影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A.热带沙漠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从图中的纬度分布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从气压带的移动可知此时气压带和风带整体南移,所以此时处于北半球的冬季,亚欧大陆受到高压控制,它也同时割裂了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第4题,图中阴影区的等温线向南弯曲,说明当地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地区要高,其应为南半球的陆地。在30°~40°大陆西岸分布的气候为地中海气候。
考点四 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变暖的表现
(1)由图1可知,地质时期气温变化特点是波动变化、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由图2可知,近现代气温变化特点是气温波动上升,特别是1980年以后气温上升速度加快。
2.全球变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是目前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
(2)人为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城市化、森林砍伐、过度放牧等。
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水循环的影响
①旱涝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
②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物种减少。
(4)对农业的影响:高纬度地区受益,中低纬度地区受损。
(5)对人类的影响:危害人体健康。
4.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2018·桂林月考)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分析回答1~2题。
1.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 )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
2.下列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加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答案 1.B 2.C
至少有6 000多人已经离开图瓦卢移民海外,而目前尚在图瓦卢生活的人口只有1万人。以前人们还种一些蔬菜和庄稼,现在没人种了,海水一过,什么都会死去。
——图瓦卢总理私人秘书Kelesoma Saloa
据此完成3~4题。
3.使图瓦卢成为第一个“环境难民”的根本原因是( )
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下沉
4.全球气候变暖,除了会引起海平面升高外,还会引起的环境变化有( )
①中纬度温带地区因变暖后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 ②现在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 ③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而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 ④由于海水蒸发旺盛,全球降水量将会大量增加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答案 3.B 4.A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6·全国文综Ⅱ,8
2015·海南地理,13~14
2014·福建文综,3~4
2013·安徽文综,30~31
常结合区域自然环境变化或生产活动,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原因及其影响。
考向一 以相关研究成果为素材考查全球变暖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2015·海南地理)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
A.蒙古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大气成分的差异 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 D.大洋环流的差异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从材料知,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升温幅度最大,符合这一地理位置特征的是蒙古高原。第2题,北半球陆地所占比重较大,因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比热容较大,升温速度慢,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介绍较新的全球变暖方面的研究成果
升温幅度大小比较;升温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差异;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用基本知识解读材料得出结论;用结论分析区域相关特征
考向二 结合植被、农业等地理事物的变化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
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第3题。
3.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 )
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答案 B
解析 气温越高,云杉的分布纬度越高。结合图中云杉主要分布区及冰盖范围的变化可判断,甲时期的云杉主要分布区纬度最低,冰盖范围最大,说明甲时期气温最低,乙时期云杉主要分布区最北界比丙时期的纬度要偏高,说明丙时期的气温比乙时期要偏低,则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是先上升后下降,A项错误;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B项正确;由此可知C、D项错误。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要素变化的说明性图文材料
要素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从气温变化的角度分析
课时作业
(2018·河南开封模拟)下图为“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思考并判断其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最可能是( )
A.某一天气系统 B.某一板块范围
C.季风区地理分布 D.某种自然资源的分布区
2.与图中甲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 C.地形 D.信风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由图中箭头可以看出,亚洲东部两箭头分别指向东南和西北方向,印度洋海域的箭头指向东北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亚洲季风的风向相符,故选C。第2题,甲处位于亚欧大陆东岸,形成季风区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故选A。
(2018·湖北荆州调研)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介于114°49′E~116°39′E、33°43′N~34°52′N之间。下图为“商丘地区1971~2010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区1971~2010年气候( )
A.趋向于暖湿化 B.趋向于冷湿化
C.趋向于暖干化 D.趋向于冷干化
4.该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作物是( )
A.玉米 B.水稻
C.甜菜 D.甘蔗
答案 3.A 4.A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该地的日照曲线呈下降趋势,气温和降水曲线呈波状上升状态,说明气候趋于暖湿化。第4题,该地处于黄淮平原地区,属于暖温带,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该地种植水稻的面积较小;甜菜属于中温带作物,本地区很少种植;甘蔗是亚热带、热带作物,该地区不种植甘蔗;故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为玉米。
下图为“欧洲南部沿42°N纬线部分地区剖面示意图”和“①②两地降水量统计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②地气候( )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冬暖夏凉,降水均匀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全年高温,干湿分明
6.造成①②两地年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 B.大气环流 C.地形 D.纬度位置
答案 5.A 6.C
解析 第5题,材料显示该地位于北半球,则夏季为6~8月。图中显示②地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则该地为地中海气候,故A项正确。第6题,图中显示①地年降水量明显小于②地,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图示地形可知,①地位于背风坡、②地位于迎风坡,故地形是导致两地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第7题。
7.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
答案 D
解析 图中乙地位于30°N~40°N之间,且位于0°经线附近,应该属于地中海气候区,此时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天气炎热干燥。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2018·湖北八校二联)地形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很大。读右图(图中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据此完成第8题。
8.下列关于上图说法正确的是( )
A.E坡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于F坡
B.气流从A到B的气温变化值等于从B到C的气温变化值
C.E、F两坡的雪线高度相同
D.A地的人类活动比C地的人类活动多
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知,E坡为迎风坡,水汽多、温差小,F坡为背风坡,水汽少、温差大;迎风坡水汽多,空气从A上升到B,气温下降慢;背风坡水汽少,空气从B到C气温上升很快,故A、B之间的温度变化小于B、C之间的温度变化;E、F两坡降水量不同,雪线高度不同;A地位于迎风坡,降水多,人类活动密集。
(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读下面四地“气温和降水资料图”,回答第9题。
9.四地由北往南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答案 C
解析 ①②④三地7月均温高于1月均温,因此均位于北半球。1月均温由低到高依次是②④①,因此纬度由高到低即由北到南依次是②④①。③地1月均温高于7月均温,因此位于南半球。所以四地由北往南依次是②④①③。
(2018·河南许昌调研)下图为“四种气候类型气温降水资料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甲~丁气候类型中,某季节气候特征的成因,相同的是( )
A.甲、乙 B.丙、丁 C.乙、丙 D.甲、丁
11.图示各气候中,只分布在大陆东岸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10.A 11.C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气候判断方法知,甲为地中海气候,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丙为温带季风气候,丁为热带草原气候。甲、乙气候的冬季均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第11题,结合上题在调运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知,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大陆东岸。
下表为纬度50°附近欧洲和南美洲西部沿海两地气候资料。据此完成第12题。
地点
项目
1月
4月
7月
10月
全年
甲
气温(℃)
13.2
11.3
6.3
8.1
10.2
降水(mm)
161
339
509
232
3 860
乙
气温(℃)
4.8
9.2
16.1
12.2
11.1
降水(mm)
164
84
95
140
1 260
12.甲地冬季气温高于乙地冬季气温,其原因是甲地( )
A.纬度和海拔更低 B.太阳高度更大和白昼更长
C.沿岸暖流影响大 D.该纬度地带海洋面积更大
答案 D
解析 甲地1月气温高于7月,应位于南美洲西部沿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50°S地区海洋面积比50°N处大,海洋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更强,冬季气温略高,故D项正确;两地纬度数值相同,各自冬季的太阳高度和白昼长度相同,故A、B项错误;甲地受寒流影响,故C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欧大陆略图。
材料二 亚欧大陆40°N~50°N四地1月和7月气温距平值(该地气温与同纬度平均气温之差)和降水距平值(该地降水量与同纬度平均降水量之差)。
(1)将材料二中①②③④四地所属气候类型与A、B、C、D四地的气候类型对应: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列表比较D、B两地的气候类型、气候成因及气候特征的差异。
地点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征的差异
D
B
(3)A、B、C、D四地气候海洋性最强的是________地,简要分析其成因。
答案 (1)① ③ ④ ②
(2)
地点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征的差异
D
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雨热同期,气温年较差较大
B
地中海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雨热不同期,气温年较差较小
(3)A 常年受来自大西洋暖湿西风的影响;西部海域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且暖流的势力较强,增温增湿作用明显;海岸线曲折,陆地轮廓破碎,加深了海洋对陆地气候的影响。
解析 第(1)题,结合气候类型的分布知,A为温带海洋性气候,B为地中海气候,C为温带大陆性气候,D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7月和1月降水量降水距平值较接近;1月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7月份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符合A地气候类型的是①;据此方法对比分析可知,B对应③,C对应④,D对应②。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在判断B、D气候的基础上,分析其成因及特征差异。第(3)题,A位于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陆地轮廓破碎,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还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在四地中,气候的海洋性最强。
14.读甲、乙两国简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请指出图中甲国阴影部分的气候类型并解释其成因。
(2)乙国冬季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东部沿海降水多,请解释其原因。
(3)请指出当乙国盛行西北风时,甲国北部的盛行风向,并解释其成因。
(4)全球变暖会对上述两国国土产生什么影响?遏制全球变暖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处于大分水岭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2)乙国冬季西北风经过日本海增温增湿,受地形抬升,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受地形抬升,东部沿海降水多。
(3)西北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
(4)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解析 第(1)题,甲国东北部阴影地区,由于受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第(2)题,由于受冬夏季风和地形影响,日本西海岸和东海岸降水形成明显的季节差异。第(3)题,日本盛行西北风时为北半球冬季,此时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在澳大利亚北部形成西北风。第(4)题,全球变暖的影响和治理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相关文档
- 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5-1自然2021-05-08 17:42:5820页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必修工业地域2021-05-08 17:07:5121页
- 2018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水循环2021-05-08 10:39:517页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37中国地2021-05-06 14:18:5743页
- 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8-1城市2021-05-06 13:21:4613页
- 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8-2城市2021-05-06 10:49:379页
- 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18届高2021-04-28 10:28:394页
-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182021-04-27 13:33:472页
-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2021-04-27 09:53:5912页
-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2021-04-25 20:17:14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