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MB
- 2021-05-08 发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学习文中生字、词。
2、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及之间的逻
辑联系。
3、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4、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顾颉刚(1893-
1980),我国当代
史学家 ,江苏苏州
人。 长期从事教育
工作和历史研究,
于怀疑和辨伪,有
不少创见。著有
《汉代学术史略》、
《史林杂识初编》
等。
指导自读课文(边读边讨论)
1、阅读全文后用自己的话概括作
者在本文中提出的论点。你认为
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作为论点。
2、本文开头有何特点?
3、分别概括第1-2,第3、4段的
内容。
4、找出中心论点统率下的两个分
论点。
导读提纲二:
1、本文主要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
方法,标出第4、5段中各句的序号,分
别指出这两段中运用这两种论证方法的
句子。
2、什么是怀疑的精神?它有何作用?
3、“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思是:
A、完全相信书不如没书
B、尽管有好书,但是不用,等于没有书
C、尽量相信书,不要无视书的价值。
、
讨论:第1、2段引用学者的
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
什么好处?
•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
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
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
说服力更为增强。
3、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
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
A.①│② ③ ④ B.① ② ③│④
(并列) (并列)
C.①│② ③ ④ D.① ② ③│④
(因果) (因果)
答案: D
讲解: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
第三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
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
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
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提问二: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讲解: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
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
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提问二: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
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本文的语言特点
相关文档
-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用数对确定2021-05-08 20:26:4711页
-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2021-05-08 20:22:3814页
-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诗词曲五首 赤 2021-05-08 20:15:2517页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课2021-05-08 20:15:169页
- 2020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我的乐园教2021-05-08 20:12:2548页
-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雪 (3)_鲁教版2021-05-08 20:11:4117页
- 道德与法治一练通第一部分教材知识2021-05-08 20:10:1915页
-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2021-05-08 20:09:4420页
-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堂教学课2021-05-08 20:01:5723页
-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102021-05-08 20:00:24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