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 MB
- 2021-05-08 发布
考前热点 专项讲练
第二部分
第
1
讲 热考题型解读
一、全国卷选择题
全国卷选择题题型从命题设问角度看主要有反映、体现类,说明、表明类,因果、目的类,推理、判断类,比较、变化类,理解、阐释类等。
【题型综述
】
近年来,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学科能力的考查,表现之一就是反映、体现类选择题的逐年增加,且在选择题命题中占有较大比重,一般命题的限定词主要是“反映了、反映出、体现了、体现出”等。
反映、体现类选择题
题型一
1
.从知识、能力立意角度来看,此类试题意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并通过对表象的分析理解进而发掘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此类试题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及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反映、体现”所体现的现象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次的,考查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一般来说“反映”多用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多用于结论型选择题,考查学生获取历史结论或寻找支撑题干结论史实的能力。 试题考查的不仅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而且是在此基础上对某一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深层次理解。
【典例
】
(2016
·
全国卷
Ⅰ
,
35)
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析
】
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的影响。马歇尔计划
“
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
”
,可见美国对欧政策有利于欧洲一体化,促进煤钢联营的建立,故选
A
项;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仍然是美国主导的,而且其目的是援助和控制西欧,没有体现欧美平等伙伴关系,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主要提及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从而有利于欧洲联合,排除
C
项;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其根源在于美苏的对抗,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排除
D
项。
【答案
】
A
(1)
审题:读懂题干材料,分清限定词,是属于
“
反映
”
还是
“
体现
”
等。
(2)
解题:理解
“
反映、体现
”
就是从现象透视到本质、或者揭示其特点。本质就是要深刻到制度层面、抽象到规律层次、总结到独一无二的特点。既然是
“
反映、体现
”
就不要用现象来
“
反映、体现
”
,切忌只看历史事物的现象,不看历史事物的本质。
【针对训练
1
】
(2019
·
广东佛山二模
)
唐代铜镜质量上乘,厚重大气,纹饰富贵端庄;宋代铜镜的纹饰除素镜外,图纹题材趋于缠枝窜绕花卉、花鸟、连钱、神仙人物故事、八卦、商标铭号为主。这反映了
(
)
A
.宋代铜镜铸造业走向了衰落
B
.宋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C
.“官民竞市”有利于经济发展
D
.唐代繁荣盛行奢靡风气
B
解析
“
图纹题材趋于缠枝窜绕花卉、花鸟、连钱、神仙人物故事、八卦、商标铭号为主
”
体现了装饰的个性化,与市民阶层价值取向有关,故选
B
项;材料比较了唐宋镜子的装饰图,没有发展情况的描述,不能体现其盛衰,排除
A
项;材料无法体现其生产来源是官营还是民营,排除
C
项;
“
唐代铜镜质量上乘,厚重大气,纹饰富贵端庄
”
是一种装饰手法,不能与奢靡风气直接关联,排除
D
项。
【针对训练
2
】
(2019
·
东北三省四市一模
)
1871
年
3
月,巴黎公社成立后取消了常备军和国家官吏。规定公职人员必须是社会公仆和勤务员,只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这体现了
(
)
A
.廉洁政府的政治理念
B
.一切为工人服务的宗旨
C
.公社的社会主义性质
D
.民主原则在公社的践行
A
解析
通过题干中巴黎公社
“
规定公职人员必须是社会公仆和勤务员,只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
”
,可知其政治理念是廉洁的政府,故选
A
项;巴黎公社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但
“
一切为工人服务
”
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B
项;巴黎公社仅仅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政权,排除
C
项;题干与民主原则无关,排除
D
项。
【题型综述
】
1
.从知识、能力立意来看,表明、说明类选择题有所区别。“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表明”“说明”的含义相似,但也有所不同,“表明”多含有求答历史现象本质之意,“说明”含有分析、阐述之意。
表明、说明类选择题
题型二
2
.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此类试题中的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三种情况:一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因果关系;二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三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判断关系,需要具体试题具体分析。
【典例
】
(2019
·
全国卷
Ⅱ
,
27)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
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解析
】
由材料
“
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
可知,明清时期商业规模的扩大促使资本的集中,故选
C
项;古代商人地位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地位较低,且
“
根本性改变
”
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A
项;封建社会统治者一直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且
“
明显松弛
”
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B
项;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
D
项。
【答案
】
C
(1)
审题:注意题目反映的试题类型,判断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属于上述哪种情况,然后进行判断。
(2)
解题:一般对此类题目的解答多运用排除法,首先排除错误说法,然后再看哪个选项能够更深层次地反映材料信息。在正向选择的情况下,哪个选项离材料更远,就更接近本质。
(3)
注意:
“
表明
”
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确切地来说
“
表明
”
类的选项应该只有对错,没有程度关系
(
现象
——
本质关系
)
。全国卷大多
“
表明
”
类的正确选项是指向本质的,
“
表明
”
是对事物本身的清楚表达,选项中对这一事物的原因分析或影响分析基本上不是正确答案。
“
反映
”“
表明
”
是有一定的区别。
“
反映
”
一般指的是表面背后的东西,是一个可深可浅,深可触及本质、浅可接近表面,但不是纯表象,具体要看题目要求。
“
表明
”
一般指的是表象,考查的程度比
“
反映
”
低。总之,一定要具体试题具体分析,具体的也要根据题意判断。
【针对训练
3
】
(2019
·
四川南充一模
)
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了
(
)
A
.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
B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C
.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
D
.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
B
解析
曲沃是晋国分封的卿大夫,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
“
尽并晋地而有之
”
说明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
B
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排除
A
项;不能根据
“
桓叔好德,
‘
晋国之众皆附焉
’”
得出桓叔实行德治,排除
C
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开始瓦解,排除
D
项。
【针对训练
4
】
(2019
·
河南天一大联考
“
顶尖计划
”
第三次考试
)
年份
所占比重
(%)
就业总人数
(
万人
)
第一产业
(
农业
)
第二产业
(
工业
)
第三产业
(
服务业
)
1850
55
24
21
1 580
1875
49
30
21
1 860
1900
38
37
25
2 550
上表是
1850
~
1900
年德国各经济领域就业比重统计表。这一统计表明德国
(
)
A
.农业经济走向严重衰退
B
.社会经济转型日益加速
C
.国民经济结构出现失衡
D
.劳动力就业率得到提高
B
解析
1850
~
1900
年德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增加,说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的转型趋势日益明显,故选
B
项;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减少不能得出农业经济严重衰退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中德国各经济领域就业比重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而不是国民经济结构出现失衡,排除
C
项;材料体现了各经济领域的就业比重的变化,不是劳动力就业问题,排除
D
项。
【题型综述
】
1
.从知识、能力立意上看,因果、目的类选择题是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原因、目的、结果、影响的理解、判断和认识能力。
因果、目的类选择题
题型三
2
.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结果,备选项列出原因
(
由结果推导出原因
)
,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目的、为了、旨在、意在” 等,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二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
(
由原因推导出结果或影响
)
,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典例
】
(2016
·
全国卷
Ⅱ
,
33)
英国
18
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
1816
年以后死亡率上升。
1831
~
1841
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
14.6
上升到
27.2
,利物浦由
21
上升到
34.8
。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解析
】
19
世纪上半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加快,城市工厂产生大量环境污染,进而影响人口寿命,导致死亡率上升,
A
项正确;化学工业产生于
19
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B
项;工业革命一方面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死亡率上升,所以不会出现人口膨胀食物短缺的问题,排除
C
项;
19
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也会不断上升,排除
D
项。
【答案
】
A
(1)
概念分析法: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分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和根本原因等。
(2)
特征分析法: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二者之间谁是原因谁是结果。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面的一般是原因,后面的一般是结果。
(3)
理论分析法: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进行推理,如果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原因,主观意识就是结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可以较为容易地作出判断。
【针对训练
5
】
(2019
·
广东茂名二模
)
汉代士人心目中,周公是忠、义的完美的化身,是理想政治人物的典范。但唐太宗却将周公逐出国子监的圣堂,流传汉晋八百年的“周孔之道”也被取消支配意识形态的表征地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佛道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B
.君主权威强化的需要
C
.科举制度完善的要求
D
.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
B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假借周公改朝换代,材料
“
唐太宗却将周公逐出国子监的圣堂
”
说明周公不利于君主权威强化的需要,故选
B
项;佛道冲击儒学正统地位是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
A
项;材料
“
被取消支配意识形态
”
是官方统治思想变化不是科举制,排除
C
项;儒学复兴运动是武则天时期韩愈提出的,排除
D
项。
【针对训练
6
】
(2019
·
广东汕头二模
)
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
)
A
.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
.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C
.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
.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
A
解析
宋元以前国家征收赋税主要是谷物和布帛,到了明朝中后期许多农民专事蚕桑,实际上体现出赋税的转变,即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规定赋税一律征银,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选
A
项;材料中不能看出气候发生变化,排除
B
项;南宋时,南方已经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排除
C
项;明代中后期推行海禁政策,排除
D
项。
【题型综述
】
1
.从知识、能力立意上看,推理、判断类选择题就是根据已知条件,通过逻辑思维将相关信息整合,得出符合题意的结论,主要考查获取历史结论的理解、判断和认识的能力。
推理、判断类选择题
题型四
2
.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常用的设问方式是“据此可知”“由此可知”“推知”“这一论断”等,这说明考查的主要方向是论从史出,从历史材料中得出结论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趋势。
【典例
】
(2018
·
全国卷
Ⅲ
,
32)
公元前
5
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
)
A
.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
.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
.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解析
】
材料中公民在
“
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
,侧面反映出当时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参政议政十分活跃,故选
B
项;材料中
“
公民的成功
”
,即领导城邦需要
“
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
”
,能言善辩不是所有公民必备的能力,排除
A
项;材料中只是反映雅典公民的参政议政,没有反映民主政治下权力的滥用,与民主政治的危机无关,排除
C
项;
“
谈话、论辩
”
是雅典民主政治决策的方式,与内乱、思想纷争无关,排除
D
项。
【答案
】
B
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针对训练
7
】
(2019
·
河南天一大联考
)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如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据此可知,当时
(
)
A
.百家争鸣进入了顶峰
B
.文化统一成为了共识
C
.区域文化的融合加强
D
.儒学的主流地位提高
C
解析
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子
“
游走讲学
”“
士人游宦于列国
”
,体现各区域间的交流频繁,反映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故选
C
项;材料看不出百家争鸣是否进入顶峰,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交流融合而不是文化统一,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问题,排除
D
项。
【针对训练
8
】
(2019
·
广东二模
)
下表反映了
1913
~
1918
年上海从国外进口金属原料的变化情况。据表可推知,当时
(
)
时间
公吨
银两
每吨银两
1913
年
125 303
9 575 886
76.42
1914
年
121 087
9 279 659
76.64
1915
年
82 818
8 601 684
103.86
——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
《
上海近代五金商业史
》
时间
公吨
银两
每吨银两
1916
年
94 372
14 011 269
148.47
1917
年
80 276
12 566 977
156.55
1918
年
92 519
18 130 957
195.97
A
.中国对金属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
B
.欧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控制
C
.中国对外贸易逆差局面日益加剧
D
.一战给中国机械工业造成了瓶颈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上海从国外进口金属原料的数量下降而所费银两上升可知,一战给中国机械工业造成了瓶颈,故选
D
项;材料反映出中国对金属原料的需求并没下降,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世界市场的需要,并不能说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排除
B
项;材料无法确定贸易逆差,排除
C
项。
【题型综述
】
1
.从知识、能力立意上看,比较、变化类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考查考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比较、变化类选择题
题型五
2
.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常见提示语有“相同点”
(
共同之处、相似之处
)
、“不同点”等。具体来说,比较是指事件之间关于本质、影响、同一阶段的趋向、不同阶段的差异、人物观点的对比等。常见设问是“相同”“相似”“一致”“共同”“不同”“新发展”“变化”等。试题的呈现方式:一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间相似事件之间的异同比较;二是同类现象或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的社会现象的变化比较,一般通过转折词“但是
(
但
)”“
而且
(
而
)”“
然而”或标点符号“;”“
……
”
等联系起来。
【典例
】
(2017
·
全国卷
Ⅰ
,
27)
“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
】
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致于
“
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
,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故选
B
项;
“
明前中期
……
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
,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削弱,排除
A
项;使用玉制器皿并非局限于市民,且材料并没有涉及伦理观念,排除
C
项;材料说明当时使用玉制器皿的现象非常普遍,并非仅限于低级官员,排除
D
项。
【答案
】
B
(1)
从具体步骤上看,一是注意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是
“
求同
”
还是
“
存异
”
;二是分清比较类型,明确是异同比较还是变化比较;三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全面把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确定比较项,找到比较的着力点,正确答案往往隐藏在后半段材料中。
(2)
注意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要重点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如共性与个性关系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等。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坚持
“
同中求异
”“
异中求同
”
。
【针对训练
9
】
(2019
·
四川内江二模
)
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犯,龚自珍与魏源分别代表了两种态度: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原故。二者的思想都
(
)
A
.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
B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C
.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
.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
D
解析
从材料
“
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犯,龚自珍与魏源分别代表了两种态度: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原故
”
可以看出二者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二者的思想都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故选
D
项。魏源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排除
A
项;龚自珍和魏源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排除
B
项;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魏源的思想影响了洋务运动,排除
C
项。
【针对训练
10
】
(2019
·
广东二模
)
公元前
5
世纪至公元前
4
世纪,雅典的音乐教学由以往的“训练人的心灵”转向追求演奏音响的华丽,音乐中的诗词逐渐消失,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专业艺术家所垄断。雅典音乐教育的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
A
.民众艺术品味提升
B
.人文精神影响式微
C
.文化水平快速提高
D
.智者教育理念普及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雅典以往的音乐教学是
“
训练人的心灵
”
体现了人文精神,而后
“
转向追求演奏音响的华丽,音乐中的诗词逐渐消失,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专业艺术家所垄断
”
,这说明人文精神的影响削弱,故选
B
项;据材料
“
由以往的
‘
训练人的心灵
’
转向追求演奏音响的华丽
”
可知,民众的艺术品位下降,排除
A
项;
据材料
“
由以往的
‘
训练人的心灵
’
转向追求演奏音响的华丽
”“
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专业艺术家所垄断
”
可知,当时的雅典文化水平并未快速提高,排除
C
项;智者学派的理念是追求重视人的价值,而材料体现的是人文精神影响的削弱,排除
D
项。
【题型综述
】
理解、阐释类选择题应该注意是对历史现象或概念的理解、阐释,考查对历史现象观点的评判或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种历史现象或一个重要历史概念,其选项则多是对这一历史现象或概念的阐释或解释。正确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现象或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
理解、阐释类选择题
题型六
【典例
】
(2017
·
全国卷
Ⅲ
,
30)
1949
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这一行动
(
)
A
.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
.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
.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
.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解析
】
材料表明,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遭到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体现了人民解放军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否定列强在华特权,故选
B
项;人民解放军的行动旨在保证渡江战役的顺利进行和维护国家主权,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无关,排除
A
项;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不能切断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排除
C
项;
“
另起炉灶
”
的外交政策确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排除
D
项。
【答案
】
B
从历史现象的规律、本质,或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现象或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现象的性质、特点、演变规律,或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角度分析。同时,注意将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运用时代特征分析、判断和评价。
【针对训练
11
】
(2019
·
广东二模
)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
)
A
.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
.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
.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D
.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的举措有利于西域经济的繁荣、维持西域秩序,故选
C
项;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并非攫取经济利益,排除
A
项;据材料
“
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
”
有利于商业发展,排除
B
项;据材料
“
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
”
可知,没有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排除
D
项。
【针对训练
12
】
(2019
·
广东揭阳二模
)
北宋大儒张载说:“朝廷以道学、政术为二事,此正自古可忧者”,他认为“政术”应当吻合或遵从“道学”的普遍原则,这一思想得到当时许多士大夫的认同。这一思想
(
)
A
.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
B
.有利于对皇权的制约
C
.推动法家和儒家思想合流
D
.是理学形成的标志
B
解析
题干中
“‘
政术
’
应当吻合或遵从
‘
道学
’
的普遍原则
”
,并结合所学知识,三纲五常不仅限制臣民,也对君主有道德要求,故选
B
项;题干中
“‘
政术
’
应当吻合或遵从
‘
道学
’
的普遍原则
”
,反映的是要限制君权,排除
A
项;宋明理学是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排除
C
项;
D
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