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7.00 KB
- 2021-05-08 发布
第 2 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 K 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
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相同的种群 K 值也可能不同
答案 C
2.种群在理想和自然条件下分别表现出“J”型和“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
的是( )
A.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 K 值)是固定不变的
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 K 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D.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答案 D
3.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后,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
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下列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
化趋势的曲线是( )
解析玻璃容器是有限的环境,在该环境中小球藻会呈现出“S”型增长,其增长速率先增加,达到最
大值后再减小,直到变为 0。
答案 D
4.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 K/2 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 K/2 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 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 K/2 之前最有效,A 项错误;我国控制人口增长
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来减少净补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
补充量,B项错误;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C项正确;K 值时种群密度最
大,若进行捕捞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D 项错误。
答案 C
5.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分别在 4 支试管中进行培养(具体
见下表),其他实验条件相同,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试管号 ⅠⅡⅢⅣ
培养液体积
/mL
105 105
起始酵母菌数/
个 105 5 10
A.4 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 K 值的时间是Ⅳ=Ⅰ>Ⅱ=Ⅲ
B.4 支试管内的种群在 K/2 时增长最快
C.试管Ⅲ内种群的 K 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的开始下降
解析由表格可知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 4 支试管内的种群到达 K 值的时间
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试管内培养液体积最小,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达
到 K 值;由于有毒物质积累,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也最先开始下降。
答案 A
6.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的种群数量为 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α=1.3 保持不变,
则第三年该种群的数量为( )
A.1.3N0 B.1.69N0
C.2.3N0 D.5.29N0
解析在 Nt=N0λt 中,λ代表的是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倍数,不代表增长率,增长率=增加的
个体/原来的个体数。设第 1 年的个体数为 X1,第二年的个体数为 X2,则α=(X2-X1)/X1=1.3,求得
X2/X1=2.3,即λ=2.3。第一年用 N0 表示,则第三年就是(2.3)2×N0=5.29N0。
答案 D
7.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右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
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 ,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2)图中 A 段种群增长近似于 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
是
。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 。(填“K1”或“K2”)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 D 段相比,影响 C 段的因素最可能
是 。
A.食物和天敌 B.气候和传染病
(5)在 D 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
会变小。
解析(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中的曲线图。(2)A 段种群增长近似于理想状态(食物充足、无天敌、
气候适宜等)下的“J”型增长曲线。(3)该种群数量在 K1 上下波动,故 K 值为 K1。(4)C 段种群数量
急剧下降,可能是气候恶劣或者传染病流行导致大量个体死亡,食物和天敌会导致种群数量在 K
值上下波动,不会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5)K 值大小受环境影响。
答案(1)曲线图 (2)“J” 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理想条件(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3)K1
(4)B (5)K 值(或环境容纳量)
能力提升
8.如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
三种可能的情况。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因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不可能按“J”型增长
B.据图分析种群Ⅲ的生存环境严重破坏,应采取就地保护措施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D.据图分析可知,破坏程度:Ⅰ最轻,Ⅱ次之,Ⅲ最重
解析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不可能按“J”型增长,A 项正确;据图分析种群Ⅲ中
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的环境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一般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
施,只能进行易地保护,B 项错误;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C 项正确;据
图分析可知,曲线Ⅰ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K 值较高,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的环境被破坏
的程度较轻。Ⅱ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
坏。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的环境被完全破坏,D 项正确。
答案 B
9.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
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为“J”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
B.图乙为“S”型增长,G 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 F 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 E 点左右
解析图甲曲线的斜率代表种群的增长速率(即单位时间内种群个体增加的数量),由题图曲线特
征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间点,曲线的斜率不同,即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故 A 项错误。图乙中 G
点时种群的数量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 0,故 B 项错误。防治蝗灾应该在 D 点之前进行,超过 D
点,蝗虫增长速度加快,灭虫效果差,故 C 项错误。渔业捕捞应该在超过 K/2 时进行,且每次捕捞
后的剩余量应保持在 E 点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10.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
定期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了酵母菌数量变化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
管
编
号
培养液
/mL
无菌
水
/mL
酵母菌
母液
/mL
温度
/℃
A 10 — 0.1 28
B 10 — 0.1 5
C — 10 0.1 28
(1)请写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名
称: 。
(2)此实验组设计的变量是 。
(3)为什么在接种、培养和计数的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要遵守无菌操作规
范? 。
(4)A 试管培养液中酵母菌第 天的增长速率最大;第 3 天后 A 试管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增
长减缓甚至不增长的原因
是 。
(5)A 试管与 B 试管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的最大值称为 ,A 试管中该数
值比 B 试管大的原因
是 。
(6)图中缺少 C 试管酵母菌的数量变化曲线,请你根据自己的推测在上图中补充画出该曲线。
答案(1)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2)温度、营养物质 (3)排除杂菌对实验的干扰
(4)2 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pH 的改变,使环境阻力增大 (5)环境容
纳量(K 值) A 试管的培养温度更适合酵母菌的繁殖,环境阻力小 (6)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