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1.67 KB
- 2021-05-08 发布
专题 03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知识点回顾】
一、生物与环境
考点 1 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
1.种群
(1)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________的总和。
(2)种群是由同种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并不是许多个体简单相加,而具有一定特征,
如_______、_______、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种群的这些特征密切相关。
2.群落
(1)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________的总和,简称群落。
(2)一个区域内有一个群落。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群落中,________
起主导作用,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3)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________的总和;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
群落。
(4)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群落和种群有大有小,其大小由区域性和人们观察与研究的
需要而定。
(5)群落和种群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联系:群落由不同种群构成,包含多个种群。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的集合体。
考点 2 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1.适应性:生物只有________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各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
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形态和结构与________的适应(如:
小肠的结构);形态和结构与________(环境)的适应(如:枯叶蝶)。
2.几种典型适应的实例:如植物的向光性、仙人掌的叶刺等是对单侧光和干旱等环境
的适应;动物的保护色、拟态等既有利于躲避敌害,又有利于捕捉食物,使之更好地适应环
境。
3.适应的相对性:适应的相对性表现在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久性的。当环
境条件出现较大的变化时,适应就变成了不适应,有时还成为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因素。
二、生态系统、生物圈
考点 3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结构及功能
1.概念:一定区域内________和它生活的环境中的________一起,组成了生态系统。
它与群落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包括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阳光、大气、水、土壤、温度等。
(2)生物成分
________: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
________: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________: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腐生动物等。
3.功能
(1)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叫________。
(2)由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________。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________和________流通的渠道;食物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能
量流动的方向,食物链____________,传递到终极消费者的能量越多;食物链一般从生产者
(绿色植物)开始,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也不包括分解者。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考点 4 理解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现象和意义
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
和数量保持____________,具有比较稳定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在组成成分之间,
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这种调节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成分越________,
生物种类________,自动调节能力________,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
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弱,稳定性越低。
2.生态平衡的破坏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
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________(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和________(如对
森林的过量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等),同时人为因素可以强化自然因素。
考点 5 应用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人们定期给农田除草是主动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向,使之流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
考点 6 知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它包括了地球上的________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中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三、人类与生态环境
考点 7 了解自然环境的人口承载量;认识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
1.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过度消耗生物圈的资源,会产生资源与能源问题;地球变成一个
大垃圾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2.启示:自然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必须符合生态规律。
考点 8 列举我国生物保护与自然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保护自然的意义:人类要改造自然,更要保护自然。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须符合
自然规律,使生物圈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2.措施:植树造林、设立自然保护区、立法保护生物资源等等。
【例题精析】
例 1.(2019•开封)铅是一种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和排出的物质。在一个受铅污染的生态系
统中,发现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经检测它们体内残留
的铅含量情况如表,那么四种生物之间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生物 甲 乙 丙 丁
铅的相对含量 0.04 6.00 0.49 61.00
A.乙→丙→丁→甲 B.丁→乙→丙→甲
C.甲→丙→乙→丁 D.甲→乙→丙→丁
例 2.(2019•抚顺)图 1 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 2 为某生态系统中狼和鹿的数量变化
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 中有 条食物链,其中包含虾类的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 。
(2)小型鱼类和底栖动物之间的关系是 。
(3)在图 1 所处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 ,图 1 中的 为该食物网中
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4)若有毒物质进入图 1 食物网,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
(5)图 2 中,开始一段时间内,两种动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处于相对 的状态。
后期由于人类过度捕杀狼,使鹿的数量大增,之后连续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
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例 3.(2020•嘉兴)近年来,我省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打造美丽乡村的突破口,不断提
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如图是某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构建的庭院生
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简图。
(1)在庭院生态系统中,方框内 A 代表的是 。 该生态系统之所以能提高经济效
益,是由于沼气池中微生物的发酵,能把一些废弃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加以利用。
(2)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做好垃圾分类。目前生活垃圾基本上分为有害垃圾、厨余垃圾、
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四类,其中 垃圾可以投入沼气池用于发酵生产沼气。
(3)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可以通过 条食物链流入鱼中。该
生态系统结构简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 。
例 4.(2020•湖州)如图是我市一个乡村庭院生态系统的模式图。
(1)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鸡、猪、蔬菜中的 。(选填“糖类”“蛋白质”“脂
肪”“无机盐”或“维生素”)
(2)甲烷杆菌属于 (填生态系统的一种成分),它能将粪和残余的茎叶中的大分
子有机物分解为甲烷(沼气的主要成分)等物质。
(3)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 (填一种生理过程)和扩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
元素转移到无机环境中。
例 5.(2020•金华)经过几年的“五水共治”,婺江水清岸绿,鱼虾回归,白鹭点点。生态治
理的成效与河道增氧曝气机(如图)的使用是分不开的。增氧曝气机通过向水体中充入
空气,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净化,从而改善
河流的水质。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水体中的好氧微生物属于 ;
(2)婺江岸边和水里生活着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这里所有的生物共同构成了一
个 ;
(3)白鹭主要以水中的小鱼等动物为食,小鱼以水生植物等生物为食。请据此写出一条
食物链 ;
(4)通过河道曝气增氧,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能够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提高该生
态系统的 能力。
例 6.(2020•宁波)鲸落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科学家研究深海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依
据。2020 年 4 月 2 日,中科院“探索一号”科考船在南海深海处首次发现一个长约 3 米的
鲸落(如图)。从鲸死亡,尸体开始下沉到鲸落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大致可分为
四个阶段:
(1)移动清道夫阶段:在鲸尸下沉至海底过程中,鲨鱼等生物以鲸尸中的上皮组织、
组织、部分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为食。
(2)机会主义者阶段:一些无脊椎动物以海底的鲸尸作为栖居地,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
繁殖,同时这些栖居者也在啃食残余鲸尸,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 。
(3)化能自养阶段:大量厌氧细菌进入鲸骨,分解其中的有机物,产生硫化氢。化能自
养细菌利用硫化氢中的化学能进行生长繁殖,而与化能自养细菌共生的生物也因此有了
能量补充。
(4)礁岩阶段:当残余鲸骨中的有机物质被消耗殆尽后,鲸骨的矿物遗骸会化为礁岩,
居于其上的所有生物和 构成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例 7.(2020•绍兴)为处理污水、改善水质,许多河道内放置了水生植物漂浮平台﹣﹣生态
浮岛。浮岛按种植植物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单种植物型浮岛和混合植物型浮岛。如图
所示为某浮岛示意图。
(1)写出该生态浮岛的一条食物链 。
(2)图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3)与单种植物型浮岛比,混合植物型浮岛的稳定性更高的原因是 。
例 8.(2019•温州)气候、栖息地以及食物等是影响生物生存与进化的重要因素。地球陆地
上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其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物种非常丰富。为什么热带雨
林的物种如此丰富?兴趣小组收集到以下资料:
资料一:科学家认为,距今几千万年前,地球经历了几次冰川期,导致大量生物灭绝。
而热带雨林位于赤道附近,受冰川期的影响相对较小。
资料二:热带雨林的部分特征
特征 1:热带雨林的平均气温、年降水量与其它类型生态系统存在差异(如图甲)。
待征 2:热带雨林具有分层结构(如图乙),且树木四季常青,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旺盛。
结合上述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热带雨林物种丰富的原因作出解释。 。
例 9.(2019•绍兴)全面开展“五星达标 3A 争创”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是当前绍兴农村的工
作重点。
(1)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题。
①村委举办了“最美庭院”评选活动,小敏对自家庭院进行了绿化,并修建了一个池塘,
里面养了水生动植物,小敏家庭院中所有的生物属于 。
A.种群 B.群落
②庭院建设完成后,小敏根据所学知识对自家庭院中的碳循环绘制如图。其中 b、e 是通
过生物的 实现。
例 10.(2019•台州)20 世纪,科学家在东太平洋发现高温、缺氧、无光、含硫的深海热泉,
热泉中生活着蠕虫、蛤、硫细菌等众多的生物。硫细菌能利用硫化物反应释放的能量还
原 CO2 制造有机物,蠕虫以硫细菌为食,蛤以蠕虫为食。迄今,科学家已发现数十个深
海热泉生态系统,并提出生命起源可能和热泉生态系统有关的假说。根据材料回答下列
问题:
(1)写出该热泉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
(2)下列事实支持生命起源可能和热泉生态系统有关的是 。
A.早期地球环境温度较高
B.早期地球环境中有大量的硫化物
C.氨基酸等有机分子在高温下容易被破坏
D .硫细菌和古细菌在基因层面有着很高的相似度
【习题巩固】
一.选择题(共 13 小题)
1.如图是生态系统几种生物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
B.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C.图中有 3 条食物链
D.太阳能是图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根本来源
2.如图所示生物①②③依次是草履虫、衣藻、大肠杆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①的细胞中没有细胞壁
C.②③细胞中都有叶绿体
D.①②③细胞中都有成形的细胞核
3.学习科学时,我们经常会用图象、模式图来帮助理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①表示从种子萌发到长成植物体的过程中体内有机物含量变化,O 到 Q 整个过程
种子及长成的植物体都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B.图②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上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则在这条食物链中物
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
C.图③为心脏结构示意图,若静脉注射消炎药,则药物经过心脏的途径是 I→III→IV→II
D.图④显示温室栽培某种蔬菜时温度控制在 25~﹣30℃最有利于提高产量
4.下列可以称为种群的有( )
①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
②一片森林中所有的鸟
③一块农田中所有的野草
④一个学校里所有的学生
⑤一片桔林中所有的柑桔
A.只有⑤ B.只有④⑤ C.只有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都是
5.下列对如图曲线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若 y 表示肺泡内的压强,则 ab 曲线表示呼气过程
B.若 y 表示人体血液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则 bd 段表示的是血液流过肺泡处毛细血管
C.若 y 表示某温室二氧化碳浓度,则 b 点表示凌晨时分
D.若 y 表示某一封闭草原系统(食物链:草→兔→狼),若大量捕杀狼群,则可以用 abc
段表示在最初一段时间内兔的数量变化
6.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后,接种少量的小球藻。如
图是小球藻的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各图中,能反映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的曲
线是( )
A. B.
C. D.
7.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
A.生活于某池塘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练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
8.进入黑暗环境中,猫的瞳孔会显著变大,有利于发现猎物,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这是猫为了适应在黑暗中捕捉老鼠而练就的本领
B.这是黑暗环境对猫进行长期选择的结果
C.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D.这里涉及的食物链:老鼠→猫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B.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
C.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植物和动物组成的系统
D.食物链是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
10.生活在一个自然湖泊中的所有鱼,组成的是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11.人们为了防止鸟吃草子,把一片草地用网全罩起来,结果导致食草昆虫大量繁殖,草几
乎全被吃光,这是因为破坏了( )
A.生态系统 B.食物链 C.食物网 D.生存环境
12.下列生态系统中,具有提供并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13.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个草原上生活着黑尾鹿、美洲狮和狼等动物.1905 年前黑尾鹿数
量始终保持在 4000 头左右.为提高鹿群数量,人们从 1907 年起捕杀美洲狮和狼,曾使
黑尾鹿数量达到 10500 头左右,但最终还是导致黑尾鹿数量锐减,草原萧条冷落,原因
是( )
A.牧草生长太快
B.草原的气候环境发生变化
C.人为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平衡
D.黑尾鹿活动范围增大,体力消耗太大
二.填空题(共 2 小题)
14.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由于鼠害日趋严重,人们引入黄鼬以控制鼠害.下表是引入黄
鼬后的第 1~8 年里鼠和黄鼬的数量变化:
时间年 1 2 3 4 5 6 7 8
鼠数量/只 19500 18900 14500 10500 9500 9600 9500 9600
黄鼬数量/只 100 120 200 250 180 170 180 170
(1)请将两种动物在 8 年中的数量变化分别转换为折线图,画在答卷的坐标内:
(2)从表中数据和你所绘折线图看出,引进黄鼬后,鼠和黄鼬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
为 .
15.生活小窍门:在养有金鱼和水草的鱼缸内投放几只田螺,可以减少换水次数。原来软体
动物田螺能把金鱼的排泄物吃得一干二净,起到净水作用;田螺的排泄物含有肥水成分,
使水草长得更好;水草既能供金鱼食用,还能产生氧气,为金鱼的生存提供更有利的条
件。
(1)鱼缸中金鱼、田螺、水草等所有的生物可以称为一个 。
(2)在金鱼缸中加入田螺的目的是增强生态系统的 能力,从而使该生态系统更
稳定。
三.实验探究题(共 1 小题)
16.图Ⅰ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Ⅱ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请据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Ⅰ中甲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2)图Ⅰ中碳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主要通过 作用从无机环境进入甲。
(3)图Ⅱ中 A 代表初级消费者利用的能量,B 代表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从图中可总结
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4)若在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名固定的能量值为 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
的能量值为 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 c,则 a、b、c 之间的关系是 (选
填字母)。
A.a>b>c B.a=b=c C.a<b<c
四.解答题(共 5 小题)
17.“稻田养鱼”是一种较好的农业生态模式,实验小组分别在养鱼稻田和未养鱼稻田对土壤
有机质的含量、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水稻的螟虫株危害率、水稻的枯纹病株发病率进行
了测定并统计,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分析以上实验信息并回答:
(1)请写出一条食物链,解释养鱼稻田的螟虫株危害率降低的原因 。
(2)请说说水中溶解氧含量养鱼稻田比未养鱼稻田增加后有何好处? 。
(3)关于养鱼稻田生态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
A.稻田中所有的水稻、螟虫和鱼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B.养鱼稻田的营养结构比未养鱼稻田复杂,因此具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
C.水稻枯纹病的病原体是水稻条纹叶枯病毒,该病毒更适应于养鱼稻田的生态环境
18.近期,东非多国遭受大规模蝗虫灾害,导致当地农作物完全丧失。沙漠蝗虫在土壤含水
量低较为干旱情况下,产卵密度高。蝗虫在若虫状态下尚不能起飞,若想存活,需要天
气转向湿润,植株生长。自去年底以来,本应处于旱季的一些地区持续强降雨,干旱和
暴雨的轮替又为蝗虫提供了繁行滋生的理想条件,最终发展成超级蝗群,沙漠蝗虫具有
极强的迁徙能力,一天之内蝗虫最多可以飞行 200 千米,时速约 17 公里。
沙漠蝗虫分有群居和散居两种类型,当绿色植物生长繁盛的时候,它们习惯独来独往,
当干旱来临,植被变得像大地上棕色的一块块补丁的时候,若虫通过蜕皮,会变化出较
鲜艳的具有警示性的体色,会聚集起来,使种群的密度变大。阅读以上信息,分析回答
下列问题:
(1)通常情况下,沙漠土壤中 的不足,蝗虫难以大规模繁殖成灾;
(2)某地区的散居沙漠蝗虫和群居沙漠蝗虫属于同一 ;沙漠蝗虫生活方式的改
变,反映了 是相适应的;
(3)从蝗虫的飞行能力,分析说明东非沙漠蝗虫不能横越大西洋的原因 。
19.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与传统稻田管理相比,引鸭入田,实现了稻鸭共育,增
加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1)写出由图中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任意一条: 。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水稻和杂草固定的 。
(3)除光、空气、水外,影响水稻产量的非生物因素还有 。(写一条)
(4)该稻田生态系统需要在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
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弱的原因是 。
20.今年东非多个国家遭受蝗灾侵袭,受灾人口超过千万。蝗灾暴发的关键原因之一是蝗虫
从“散居型”到“群居型”的转变。
(1)东非肯尼亚灾区的所有蝗虫可以构成一个 。
(2)蝗虫喜食禾本科植物,我国明朝首创“养鸭防蝗虫”,曾记载“鸭群数百入稻畦中,
蝗顷刻尽”的景象。请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
(3)散居型蝗虫多为绿色,不易被天敌发现。蝗虫一旦从散居转变为群居后,体表颜色
会从绿色“保护色”变为黑色“警戒色”,同时会大量释放挥发性物质“苯乙腈”。请你推测蝗
虫天敌不喜欢捕食黑色蝗虫的原因可能是 。
21.习总书记于 2020 年 3 月 31 日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调研时指出:“自然生态之
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图示为西溪湿地生
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回答问题:
(1)除图中所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应有 。
(2)图示的食物网中,藻类固定的能量可通过 条食物链传递给绿鹭。若孑孓被
大量杀灭,短期内水蚤的数量会减少,但对划蝽的影响并不大,这是由于该食物网较复
杂,生态系统的 能力较强。
(3)在该食物网中,除了体型差别外,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鲶鱼数量比
水蚤数量少的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