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2.89 KB
- 2021-05-08 发布
2016 年重庆第一中学高考模拟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共 12 小题)
1.先秦时期反对儒家“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
举之,无能则下之”的学派是( )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阴阳家
解析:根据材料文字“反对儒家‘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
派主张“兼爱”;材料文字“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意思是:
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
就使之居于下位,体现了“尚贤”的主张,综合判断该学派是墨家,A 项正确;BCD 三项均
排除。故选 A。
答案:A
2.“(秦朝)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
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
A.开创了精细严密的监察制度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丞相
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丞相、太尉、御史”都是中央的官制,“守、尉、监”都是地方的官制,中央到地方
形成垂直管理体制,B 项正确;A 项表述片面,题干中的信息不仅说明了地方行政体制,也
说明了中央行政体制,排除;CD 两项材料信息都不能体现,均排除。故选 B。
答案:B
3.据《辇下岁时记》记载:唐长安“务本坊西门是鬼市,或风雨曛晦,皆闻其喧聚之声。秋
冬夜多闻卖干柴,云是枯柴精也。”唐代的“鬼市”体现了( )
A.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B.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C.商业活动有严格限制
D.商业迷信色彩浓厚
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此题可用排除法。材料描述的是唐都城长安“务本坊西门”的
夜市,不能反映工商业市镇兴起,A 项排除;材料描述的是夜市“卖干柴”,不能体现商品
经济高度发展,B 项排除;题干中的“鬼市”并不是闹鬼的意思,D 项表述是对材料意思的
曲解,排除;只有 C 项表述符合题意和史实,唐代“市”和“坊”的界限以及开市、闭市的
时间都还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故而“秋冬夜”“卖干柴”被称之为“鬼市”,正确。故选
C。
答案:C
4.宋瓷以其端庄典雅,清新质朴,含蓄隽永的美学特征著称于世,与唐瓷的恢宏富丽,恣纵
豪放形成鲜明对比。宋瓷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君主专制的束缚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理学思想的浸润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认识历史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思维过程是宋瓷艺术风格与唐瓷的不同,材料信息是“端庄典雅、
清新质朴、含蓄隽永”,结合所学知识,ABC 三项表述都与题干不符,均排除;联系理学对
人的道德、修为、情怀等方面的影响,D 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 D。
答案:D
5.据《卞制军政书》记载: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
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历次亏折,裹
足不前。这表明当时中国( )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传统制茶技术的衰落
C.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D.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主要考查学生提取解读材料信
息的能力。外商大量收购中国茶叶,茶价上升,种茶有利可图,这体现了中国农业商品化过
程;世界茶叶产量增加,价格下跌,冲击了中国市场,因此茶价下跌,导致中国茶叶市场滞
销、亏损,裹足不前,这说明中国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市场受到世界市场波
动的影响,A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传统制茶技术的情况,排除 B 项,材料中提及中国农产品
(茶叶)商品化过程,属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过程,未指出自然经济主导地位,C 项错
误,材料所述为当时中国茶叶的外销状况,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答案:A
6.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从清初入关推行“剃发留辫”到太平天国“留须蓄
发”再到民国初年“剪辫易服”以及后来的“保辫会”,该变化过程( )
A.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B.推动了历史的不断进步
C.反映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D.有利于加强民族间融合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以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的“留须蓄发”是汉族
反对满族贵族统治的体现,而“剪辫易服”、“保辫会”的出现,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近代
民主力量与封建残余势力的较量,所以题干中的变化实际上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C 项表
述符合题意,正确;ABD 三项均排除。故选 C。
答案:C
7.1957 年 2 月 27 日,毛泽东以《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为题作报告,指出“在我们面
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
盾”。毛泽东作出此论断旨在( )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防止剥削阶级的复辟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 项应为 1956 年底三
大改造的完成,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57 年”,排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无法体现营造
良好的国际经济建设环境及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的完善,BD 两项均排除;1956 年召开的
中共“八大”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
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毛泽东主张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C 项正
确。故选 C。
答案:C
8.自 1955 年发行第一套全国粮票始,至 1993 年票证的全面退出,整整 39 年,小小方寸
“票证”见证了多少真实的人间表情;而改革开放 30 年给老百姓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从
此摆脱和告别了票证所代表的物质匮乏时代。这一变化体现了我国(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B.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解析: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废弃反映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变
化,C 项正确;ABD 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 C。
答案:C
9.在罗马法中规定:一、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六、任何人非经审
判,不得处死刑。这些规定反映了罗马法遵从( )
A.不告不理的原则
B.公平与程序的原则
C.公开审判的原则
D.理性与自由的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
律”可得出《十二铜表法》强调了法律的公平性,由题干中“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
刑”可得出《十二铜表法》强调了法律程序,B 项正确;ACD 三项表述都与题意不符,均排
除。故选 B
答案:B
10.按照卢梭的理论,“社会契约”由共同体各个成员之间加以确定,而不是在上者和下者
之间的一种规定。每个人都向全体奉献出自己的权利,全体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构成
一个“大我”。这个“大我”是指( )
A.天赋人权
B.法律至上
C.主权在民
D.公共意志
解析:“社会契约”是指以契约建立的国家,任务是遵守自然法,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
自由,因此这个“大我”是指公共意志,D 项正确;天赋人权、法律至上、主权在民都不能
体现“大我”,BCD 三项均排除。故选 D。
答案:D
11.下图为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带动煤炭消费急剧增长
B.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石油危机推动天然气消费加快
C.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新能源已成为主要消费能源
D.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决定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此题可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得
到广泛使用,因此煤炭的消费是下降,图示也表明了这一点,A 项表述与此趋势正好相反,
不符合史实,排除;第三次科技革命确实带来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从图示来看,不
管是核能还是太阳能的比重都还很小,不能成为主要消费能源,C 项排除;能源结构的变化
与世界政治格局无关,D 项排除;只有 B 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 B。
答案:B
12.现任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认为:“当今世界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全
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探讨应对共同挑战的新准则是论坛的工作重
心。”下列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需要重构
B.发展中国家正在超越发达国家
C.世界已经形成了多极化格局
D.大国应结盟应对新势力的挑战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建立新的经济政治秩
序是论坛的工作重心,也就是在表达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是需要重构的,A 项表述符合题意,
正确;BCD 三项表述都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均排除。故选 A。
答案:A
二、综合题(共 4 小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首次将贫困问题纳入社会保障范畴,重视社会保障立法工作,建立了养济
法、劝分法等法律法规;还设立了一整套仓储制度,建立起综合性的济贫养病机构、专门性
的养济病患者的机构、救济贫困死者的助葬机构等。政府根据民户是否拥有土地和土地财力
的多寡将人民划分为不同阶层,设立类似于现代社会贫困线的贫困救助标准,时贫民与穷民
重点救济。(与历史上的各朝政府相比)宋朝更为重视动员民间力量,如各种济贫机构,多
有民间人士普遍参与运作,更有民间人士单独组织的大规模的经济活动。
——摘编自张文《宋朝社会保障的成就与历史地位》
材料二 1662 年英国制定的《居住法》规定由各教区担负救济贫民的义务,但各教区只对
本地区的贫民提供救助,地方官将流落当地的贫民谴返回他们的出生地,不论他们是否已经
自立谋生。实际上《居住法》已很大程度上不适合 18 世纪英国的经济社会状况。1834 年英
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组建“英格兰和威尔士济贫法委员会,使之负责全国救济的
管理。……对有工作能力的贫困人口必须以工作换救济,任何劳动者必须通过自由市场竞争
求得生存。
——摘编自高潮、徐滨《英国 1834 年济贫法改革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济贫措施的特点并说明宋朝更加重视济贫问题的
制度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济贫法修正案》相比以前有何变化并分析 1834 年济贫法改
革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外扶贫济困的认识。
解析:
本题以中外扶贫案例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宋朝的土地制度和工业革命,主要考查学生提
取、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特点的分析,可以根据材料的关键词,关键句子逐一分析概括即可,如:“重视
社会保障立法工作”,“还设立了一整套仓储制度,建立起综合性的济贫养病机构、专门性
的养济病患者的机构、救济贫困死者的助葬机构等”,“政府根据民户是否拥有土地和土地
财力的多寡将人民划分为不同阶层”,“宋朝更为重视动员民间力量”,可以依次得出结
论。第二小问,根源问题涉及到经济,联系北宋初期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可以得出答
案。
第(2)问,第一小问,抓住变化的核心,指出英国济贫法改革的变化性,从材料关键信息中
可以发现原来是“各教区担负救济贫民的义务,地方官将流落当地的贫民谴返回他们的出生
地”到后来组建“英格兰和威尔士济贫法委员会,使之负责全国救济的管理”;原来是“对
贫民提供救助”,“自立谋生”到后来“对有工作能力的贫困人口必须以工作换救济,任何
劳动者必须通过自由市场竞争求得生存”可以得出两个变化。第二小问,背景的分析,抓住
时间与空间“1834 年”的英国,联系教材知识,可以得出工业革命的开展:自由主义经济思
想;结合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原有济贫法的弊端所致。
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综合
上述材料谈对中外扶贫的认识,可以结合材料信息和前两两小题的设问针对此问题得出经验
或教训,即从材料一宋朝是案例可以看出“扶贫济困应根据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扶贫济困应
政府主导同时发挥地方或民间作用,”从材料二英国的济贫法的改变可以看出“扶贫济困应
符合国情,解决贫困还应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写出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立法保障社会济贫;济贫呈现出系统性、制度化;划分贫困层次,区别对特;重视动员
民间力量参与。田制不立。
(2)变化:救济工作管理由地方为主过渡到中央政府为主。由单纯救挤的思想转交为救济、
就业与经济发展兼顾的思想。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原有济贫法的异
端;
(3)扶贫济困应根据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扶贫济困应政府主导同时发挥地方或民间作用,扶
贫济困应符合国情,解决贫困还应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62 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开馆,第一批入学者均为十三、四岁的八旗子弟,有统一的课程设
置和管理章程。
1904 年,晚清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丈”;“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
交沙之才”。
1933 年,国民政府规定英语学习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研究外国
事物之兴趣”等。
1954 年政务院规定“初中一般不设外国语”。教育部更进一步强化了这叫脚中,连“二、三
牟级原已授外国语科的一律停授”,强调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
1978 年英语重新被定为高考必考科目,同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英语这
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童”;1987 年开始大学英语四
级考试、1989 开始六级考试;1999 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
向社会蔓延。
以“英语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题,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论述。
(要求:论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以来英语在中国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理解并提取概括材料信息及全面评
述相关史实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晚清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民国时期、新中国前期、改
革开放新时期英语教育或学习的发展变迁;依据审题可见本题属于开放型探究题,言之有
理,与史实相符即可。可以从学习英语的群体、目的及英语在社会中的地位的变迁等任一角
度为题,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政府对外政策的不断调整、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对
外开放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重要的历史结论。
答案:
示例一 英语的学习人群的交化与百年中国社会交迁。洋务运动期间,为引进西方的科学技
术,洋务派创办专门学习外国语言的近代学校,但是学习的人数少,主要是满族贵族子弟;清
末和民国时期,出于对外交往的需要,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在小学到中学都开设了英语
课程;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到与技术职称评定挂钩,学习英语的主
体由学生发展到学校以外的许多人士。这一发展趋势反映了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密
切。示例二 英语的培养目标的交化与百年中国社会交迁。洋务运动开办英语学校,主要是
为培养翻译人才;新政时期,清政府在中学大学开设英语课,是为国家培养外文人才;民国
时期的英语教育目标,超出培养外语人才的要求,扩展到深入了解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新中
国建立后,英语教育的目标逐渐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交化趋势反映了国家政治
形势的交化。示例三 英语的教育地位的交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近代以来,英法等西方
列强纷纷侵华,为与列强交涉并学习其先进技术,近代学堂开设外语课,英语教育一定程度
上从属于侵略的需要;新中国建立后,实行“一边倒”,英语教育地位下降,俄语上升,改
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英语的地位日益提高。综上,英语教育地位的变
化,反映了百年来我国外交关系和外交政策的变化。
15.材料 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制度大变革时期,其中乡里组织得以健全和推广。这一时期
的乡里制度在各种文献典籍中有大童记载:《墨子·尚同》篇提到的行政系统为天下、国、
乡、里;《吕氏春秋·怀宠》中提到秦国自上而下的行政组织有国、邑、乡、里;《管
子·玄政》中提及齐国的行政系统是国、乡、州、里,而对于所辖户数,据《周礼·大司
徒》记载,一万两千五百户为一乡,二十五户为一里;《管子·小匡》则规定二千户为一
乡,五十户为一里。
(战国)各国统治者通过乡里组织,将统治延伸到基层的乡村社会。《周礼·地官》记载
“里宰掌比其邑之众寡,与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以岁时合藕于锄,以治稼稿,趋其拼
褥,行其秋叙,以待有司之政令,而征敛其财贼”。乡里组织作为一种基层行政管理制度在
战国时期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顾旭娥《战国时代乡里制度的渊源及影响》等
(1)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乡里组织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乡里组织的主要职能及其影响。
解析:
第(1)问,据材料文字“各国统治者通过乡里组织,将统治延伸到基层的乡村社会”得出属
于地方行政单位;根据材料‚ 《墨子·尚同》中“提到的行政系统为天下、国、乡、里”、
《管子·玄政》中“提及齐国的行政系统是国、乡、州、里”、《管子·小匡》中“规定二
千户为一乡,五十户为一里”、《周礼·大司徒》中将“一万两千五百户为一乡,二十五户
为一里”得出结构比较完善;行政等级划分和所辖的户民数量缺乏统一的标准。根据材料中
“里宰的职责”得出功能多样。
第(2)问,第一小问,功能,根据材料文字“六畜兵器,治其政令,以岁时合耦于锄,以治
稼穑,趋其耕耘”得出协助地方组织农业生产;根据材料文字“掌握夫家众寡,成丁口数,
以起徭役,以课贡赋”得出登记户口,分派徭役;根据材料文字“掌其戒治”、“宣读邦
法,负责地方诉讼讯问”得出受理地方诉讼;根据材料文字“同时定期把地方百姓的行为汇
总上报,惩恶扬善”得出监视百姓,维护地方治安。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学,分别从乡里组织在当时及其以后的作用去分析。
答案:
(1)特点:组织健全,结构完善,属于地方行政单位。因地因国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职
能多样。
(2)职能:清查户口,征发赋役;推行政令,加强管辖,维护地方治安,组织农业生产。影
响:有效地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为秦汉以后的基层组织制度的进一步
发展奠定了基础。
16.材料 马汉是美国近代军事学家、海军战略家,1890 年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0-1783))著述,创立了海权论。马汉明确地把“海权”定义为“使用海洋和控制海
洋”,认为“海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海洋交通运输对潜在的经济活动及
其他各种交往的影响将日益扩大。美国是海权论的最大受益国,在西奥多·罗斯福当政时
期,建造大量战舰,并将这些战舰派往世界各地,使美国济身海军大国行列。英国政府提出
海军扩充计划,马汉的理论成为最强力的理由。德皇威康二世也说自己爱啃马汉上校的书,
德国每艘舰艇上都有这本书……
——摘编自熊显华编译《大国海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汉海权论的核心观点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汉海权论的历史影响。
解析:
本题以马汉的军事海权思想为切入点,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形成等
多个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主张,直接在材料中找出即可。第二小问,背景的分析,抓住时间
“1890 年”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的发展地位有关。
第(2)问,分析历史影响,从对美国、被侵略扩张的地区和世界格局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
(1)主张:海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原因:第二次科技革命,技术进步推动人们
对海洋的认识水平提高;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 世纪来,美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
垄断资产阶级急需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地位。
(2)影响:使英国大力发展海军,取代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加剧列强间军备竞赛,全球争
夺,导致世界格局的转变;客观上加重落后国家和民族的灾难等。
相关文档
- 高考模拟题22021-05-06 15:09:374页
- 专题有机化学合成与推断选修高考题2021-05-06 10:18:5428页
- 专题08 选修3-3-2017年高考题和高2021-04-29 02:11:028页
- 专题14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高考题和高2021-04-28 20:37:0624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4-28 18:15:527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4-28 12:11:4112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2021-04-27 20:18:2721页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高考模2021-04-27 20:11:587页
- 高考真题与高考模拟题分项汇编专题2021-04-27 20:10:5511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4-27 19:53:35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