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3.82 KB
- 2021-05-06 发布
专题十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2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1
.(2018
课标全国
Ⅰ
,45)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
,
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
,
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
,
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
,
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
“
二年
”,
与其他皇帝的
“
二年
”
难以区分。此外
,
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
,
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
“
封禅
”
泰山时
,
创制了
“
元封
”
年号
,
将当年称为
“
元封元年
”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
,
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
,
直到清朝末年
,
年号制都被沿用
,
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
据
[
日
]
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
根据材料
,
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
3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参考答案
(1)
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
,
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
;
年号制以年号纪年
,
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
方便纪年
;
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
长期使用
,
影响深远
;
传播到其他国家
,
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
4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2
.(2018
课标全国
Ⅱ
,45)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1966
年
,
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
,
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
,
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
,
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
年
9
月
,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
,
中央
“
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
,
学政治、学文化
,
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
。同年
,
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
,
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
年
11
月
,
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
,
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
年
12
月
,
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
,
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
,
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
,
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
,
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
,
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
5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
1977—1981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
1977—1981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参考答案
(1)“
文化大革命
”
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
;
改革开放
;
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
内容
:
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
,
恢复、新建科研机构
,
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
:
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
,
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
;
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
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
6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3
.(2018
课标全国
Ⅲ
,45)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
世纪后期
,
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
,
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
,
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
1898
年
,
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
,
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
,
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
,
保卫局由官商合办
,
职责是
“
去民害
,
卫民生
,
检非违
,
索罪犯
”
。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
,
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
,
湖南保卫被清廷裁撤。
——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
7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参考答案
(1)
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
;
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
;
湖南维新运动活跃
;
地方官员推动。
(2)
受西方、日本的影响
;
官商合办
;
专门的警察机构
,
管理规范化。
-
8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4
.(
2017
课标全国
Ⅰ
,45)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
1956
年改革以后
,
在近
30
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1978
年
9
月
,
中共中央发出通知
,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
,
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
年
,
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
,
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
,
中央决定于
1985
年进行工资改革
,
其原则
:
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
,
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
;
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
改变平均主义状况
;
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
,
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
,
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
;
-
9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
,
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
;
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
,
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参考答案
(1)
逐步推行
,
渐进改革
;
落实按劳分配原则
;
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
;
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
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
;
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
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
10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5
.(
2017
课标全国
Ⅱ
,45)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
,
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
,“
严且备矣
”,
但
“
究其实
,
无一人过问
”,
以致北京城
“
粪土载道
,
秽污山积
”,“
洋人目之为猪圈
,
外省比之为厕屋
”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
,
并向商民收取巨款
,
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
,
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
,
清政府令
“
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
,
以壮观瞻
,
并大清门、正阳门外
,
菜蔬鸡鱼摊肆
,
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
”
。对此改革
,“
官吏闾民
,
皆称不便
”,
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
,
必除旧与布新
,
两者之用力相等
,
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
,
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
,
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
,
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
11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参考答案
(1)
西方的影响
;
政出多门
,
互相推诿
;
城市宜居性差
,
影响城市形象
;
日常维护不力
,
经费被官吏贪污。
(2)
困难
:
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
;
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
:
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
,
不可偏废
;
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
;
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
;
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
;
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
12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6
.(
2017
课标全国
Ⅲ
,44)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
“
凡二十五篇
”,
制罪
“
二十五等
”,
定罪
1
537
条
,“
条流苛密
,
比于齐
(
北齐
)
法
,
烦而不要
”
。宣帝
“
更峻其法
”,
导致
“
上下愁怨
”“
内外离心
”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
,
开皇初年两次
“
更定新律
”,
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
“
法令明审
,
科条简要
”,
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
,
并
“
采魏、晋刑典
,
下至齐、梁
,
沿革轻重
,
取其折衷
”,
成文
“
十二卷
”
。新律制罪二十等
,
废除
“
前代鞭刑及枭首
”
等
“
苛惨之法
”,“
以轻代重
,
化死为生
”;
定罪
500
条
,
删繁就简
,
比旧律减少死刑
81
条、流放刑
154
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
“
刑网简要
,
疏而不失
”
。
——
据《隋书》
(1)
根据材料
,
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
13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参考答案
(1)
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
,
减轻刑罚
;
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
;
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
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
;
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
;
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
;
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
14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
15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
16
-
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
1
.
改革的定义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
,
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
.
改革的分类
(1)
从程度上看
,
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
,
进行局部的调整
;
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
,
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
从内容上看
,
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
17
-
(3)
从性质上看
,
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
奴隶制改革
:
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
“
初税亩
”
。
②
封建性质的改革
: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③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
欧洲的宗教改革、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
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
中国的改革开放。
-
18
-
二、归纳
“
改革背景
”
的一般方法
1
.
社会发展趋势
:
经济条件
——
根本原因。
2
.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主要原因。
3
.
社会危机
:
内忧
(
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等
)
外患
(
民族危机
)——
必要条件。
4
.
改革力量
:
阶级条件
——
组织条件。
5
.
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
:
思想条件
——
主观条件。
6
.
外部因素
:
催化剂、导火线
——
直接原因。
-
19
-
三、归纳
“
改革结局
”
的一般方法
1
.
如何评定
“
改革的结果
”
一场改革的成败
,
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
,
而要看这一场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
: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
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
,
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
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
,
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
.
如何分析
“
改革成败的原因
”
(1)
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
看当时力量对比
: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
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
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
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
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
20
-
四、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
.
原则
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
,
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
,
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
,
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
.
规律性认识
(1)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
,
必须与时俱进
,
敢于改革。
(2)
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
,
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
,
不会一帆风顺
,
这就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
,
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
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
21
-
(3)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
与时俱进
,
因时改革
,
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
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
,
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
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5)
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
,
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
22
-
1
2
3
4
5
1
.(2018
吉林长春二模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辽承天太后萧绰
(953—1009
年
)
是辽代历史上最富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
大力推进社会改革。把原先隶属宫帐的奴隶户改编为部族
,
又把原来处于奴隶地位的旧部族经改编增置为平民性质的新部族
;
首开科举
,
虽仅取一人
,
却意义重大
;
实现蕃汉同律
,
同时剥夺契丹贵族和奴隶主的某些司法特权
;
参考宋朝制度
,
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
;
把穆宗朝以来胁迫为部曲的奴隶都改为向朝廷纳税的编户齐民。在位期间
,
两败宋军
,
为辽争取了岁币
,
也为两国争取了百年的和平
,
开创了辽国的盛世。
——
摘编自程少文《辽史漫谈》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辽承天太后改革的措施。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辽承天太后改革的积极意义。
-
23
-
1
2
3
4
5
参考答案
(1)
措施
:
重新编制部族
;
实行科举取士
;
推进法制汉化
;
整顿吏治
;
改革赋税。
(2)
意义
:
巩固了统治
,
增强了国力
,
使辽逐渐进入全盛时期
;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
推进了辽的汉化进程
;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
;
与北宋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
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
-
24
-
1
2
3
4
5
2
.
阅读
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文帝取消地方政府对州刺史和其他地方官员的任命权
,
而将这一权力交给吏部。然后
,
逐步采用其他措施以使集中的任命权有效地实施。措施之一为
“
回避法
”,
它规定州县官员不得在其原籍任职。此外
,
还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进行年终考核
,
并根据评定的结果升降赏罚。为了维护新的官吏体制
,
又采用了几种对策。一是皇帝亲自巡视
,
文帝就花了很多时间考察地方官员的行政效率。另一个对策是他指派巡视州县政府的官员
,
使之充当隋文帝
“
远布之耳目
”
。第三个对策是派专使调查某一特殊情况
,
然后上报。第四个是利用御史台
,
它拥有大权
,
不但能查访官员的公务
,
而且还了解他们的私生活
,
如有不良行为
,
即行弹劾。
——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隋唐史》
-
25
-
1
2
3
4
5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隋文帝时官吏体制改革的措施。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隋文帝时官吏体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1)
将地方政府任命官员权力收归吏部
;
州县官员不在原籍任职
;
依据地方官员的年终考核政绩确定升降赏罚
;
对地方官员采用多种对策加强监察。
(2)
结束了任命权分散在地方政府手中的状态
,
有利于吏部应用政绩标准来任命和提升官员
;
中央政府任命官员
,
打击了九品中正制之下的贵族门阀势力
;
促进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行政效率的提高。
-
26
-
1
2
3
4
5
3
.
阅读
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中后期
,
驿站成为官员集体腐败的场所。驿站来往官员对驿夫大肆勒索敲诈
,
百般要求
,
如果不能满足
,
就故意将马匹典当、摧残
,
逼迫驿夫们出钱消灾
;
官员们来往所凭借的堪合
(
介绍信
),
使用之后也不再交还发放机构
,
他们长期持有
,
终身使用。驿役成为了
“
最为民害
,
情罪可恨
”
的重役。面对这样的情况
,
万历三年
(1575
年
),
制定了新的《给驿条例》
,
对驿递制度进行改革
:
严格规定各驿站、驿力的使用条件
,
若非公差和军务
,
皆不得使用
;
大力消减驿站的供应
,
对于过往官员
,
驿站只能提供米粮、蔬菜、烛碳等必需品
;
撤销合并驿站
,
减少驿站数目
;
严格勘合的使用。新的驿递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改革前驿站中广泛存在的弊端和腐败
,
如勘合的长期使用、过往官员的敲诈勒索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
——
摘编自魏海荣《明代中后期驿递制度改革研究》等
-
27
-
1
2
3
4
5
(1)
根据材料
,
概括指出万历年间驿递改革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万历年间驿递改革的作用。
参考答案
(1)
驿递关乎国计民生
;
驿递中官员滥用权力
,
贪腐现象普遍
;
驿役沉重
,
社会矛盾尖锐。
(2)
有利于驿递系统的顺畅运行
;
一定程度上遏制驿递中的弊端和腐败
,
整顿了吏风
;
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
缓和了社会矛盾
;
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驿递存在的问题。
-
28
-
1
2
3
4
5
4
.(2018
山东济南一模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代以来中央政府推行的土司制度
,
实质是
“
以土官治土民
”,
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
,
给予其官职头衔
,
以进行间接统治。明清时期
,
这种制度落后性日益显著。土司统治
,
赋役无名
,
刑杀任意
,
而且土司之间经常互相攻伐
,
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
-
29
-
1
2
3
4
5
雍正四年
(1726
年
),
雍正帝接纳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
,
在滇、黔、桂、川、湘、鄂六省推行了
“
改土归流
”
政策
,
即废除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
,
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治理。在推行改土归流的过程中
,
鄂尔泰主张
“
改归之法
,
计擒为上策
,
兵剿为下策
;
令自投献为上策
,
勒令投献为下策
”
。
“
土司改土归流原属正务
,
但有应改者
,
有不应改者
;
有可改可不改者
,
有必不可改者
;
有必应改者而不得不缓改者。审时度势
,
顺情得理。
”
改土归流后
,
清政府在原土司领地分别设置府、州、厅、县
,
并实施了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等措施。到雍正八年
(1730
年
),
云贵地区基本完成了改土归流。
——
摘编自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再探》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雍正帝
“
改土归流
”
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雍正帝
“
改土归流
”
的作用。
-
30
-
1
2
3
4
5
参考答案
(1)
特点
:
集中于西南地区
;
时间短
,
进程快
;
方法多样
,
和平改流与武力围剿相结合
;
政策具有灵活性
,
对不同地区区别对待
;
有完整的配套措施。
(2)
作用
:
打击了土司割据势力
,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
稳定了当地社会秩序
,
促进了西南地区封建经济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
促进了民族融合
,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31
-
1
2
3
4
5
5
.
阅读
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
,
使武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
,
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
,
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
,
各有侧重
,
以
“
造真材
,
济时用
”
为宗旨。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
,
其创办的算学学堂
(1891
年
)
、矿务学堂
(1892
年
)
、自强学堂
(1893
年
)
、湖北武备学堂
(1897
年
)
、湖北农务学堂
(1898
年
)
、湖北工艺学堂
(1898
年
)
、湖北师范学堂
(1902
年
)
、两湖总师范学堂
(1904
年
)
、女子师范学堂
(1906
年
)
等
,
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在
“
游学
”
方面
,
湖北是晚清派出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到
1905
年
,
仅留日学生就达
1
700
余人
,
居全国之冠。张之洞督鄂期间
,
湖北武汉已成为新式教育的中心和国人瞩目之区。
——
摘编自陈锋、张笃勤《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
-
32
-
1
2
3
4
5
(1)
根据材料
,
指出张之洞教育改革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张之洞教育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
(1)
以
“
造真材
,
济时用
”
为宗旨
(
注重经世致用
);
对课程作出较大调整
,
各有侧重
;
创办新式学堂数量多
,
涵盖多个层面
;
派出了大量留学生
;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
;
改革具有长期性和延续性。
(2)
使武汉成为新式教育的中心和国人瞩目之区
;
有力地推动了洋务运动和清末改革
(
新政
);
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为武汉地区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提供了经验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