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5.00 KB
- 2021-04-29 发布
主题四 痛苦转型
——
近代中国
的
政治
变革
1
.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
——
中华民族遭受欺凌
(1)
侵华
历程
(2)
结果启示
①
落后就要挨打
,
强大才有尊严。列强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和屈辱
,
必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
无论是清政府还是资产阶级
,
都无法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抗列强侵略的胜利。
③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任何阶级和政党都必须依靠人民才能够取得反抗外国侵略与霸凌的胜利。
④
建立各个阶级、阶层的统一战线
,
全民族通力合作
,
同仇敌忾
,
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⑤
民族利益、国家尊严神圣不可侵犯
,
对于胆敢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和核心利益的行为
,
必须给予坚决地回击。
(
2019
辽宁沈阳育才学校高三模拟
)
下面是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中甲午战争期间日军的伤亡情况表。由此可见
(
)
A.
技术进步使现代战争异常惨烈
B.
医疗卫生条件决定战争胜负
C.
日军真正敌人是水土不服
D.
腐败落后让清政府葬送战争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列强侵华战争。根据图表数据分析可知
,
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
,
中国人民继续进行斗争
,
主要是反割台斗争。根据图表中数据
“1895/5/31—1895/11/30”
日军死亡者合计
“10
841
人
”,
而
“1894/7/25—1895/5/30”
日军死亡者合计
“2
647
人
”
可以看出
,
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远比政府军对外作战造成的敌人伤亡人数要多得多
,
反衬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故
D
项正确。
2
.
近代民主体制
——
在实践中走向光明
(1)
实践历程
(2)
规律认识
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
无论是君主立宪制度还是民主共和制度都不可能成功。
②
民族独立是实现国家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③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最广大阶层的利益
,
建立人民民主制度。
④
从近代民主政治实践的历程看
,
经历了从帝国到民国、从臣民到国民、从君权神授到主权在民的变化。
(
2019
河北石家庄高三一模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
,
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
。下列对于三次事件所产生共同的影响
,
分析正确的是
(
)
A.
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
任务
B
.
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
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
重要性
D
.
都反映了西方思想的中国化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主历程
,
旨在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新旧三民主义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理论的影响
;
包括解放战争在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
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成果
——
毛泽东思想。因此中国民主进程体现出西方思想中国化的特点
,
故
D
项正确。
3
.
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
(1)“
朝贡体系
”:
从明清之际到近代初期。
“
朝贡体系
”
的立足点是
“
华夷观
”,
即中国是
“
天朝上国
”
的国家定位。在该外交体系下
,
形成了
“
朝贡
——
册封
”
的外交模式。
“
朝贡体系
”
使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
不平等条约体系
”:
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该外交体系的实质是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
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
,
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不平等条约体系
”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
,
经济上开始与世界接轨
;
其次
,
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为近代外交。再次
,“
不平等条约体系
”
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与契约意识。
(3)“
独立自主的外交体系
”:
随着民主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
中国共产党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
,
要求清除不平等条约
,
与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
,
使中国逐步摆脱了在外交上的屈辱地位
,
以平等、独立的姿态活跃于世界舞台。
(
2019
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一模
)
下表是清末驻外公使新旧人才变化情况。
该表表明
(
)
A.
新式教育培养了大量外交人才
B.
清政府重视推行西式教育
C.
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程度提高
D.
洋务派控制了清政府外交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
,
旨在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新式教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清政府重视西式教育
,
故
B
项错误。表格反映清末驻外公使新式人才所占比例上升
,
说明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程度在提高
,
故
C
项正确。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后已经破产
,
故
D
项错误。
19
世纪中期
—
20
世纪前期世界形势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1)
第一次工业革命
: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
中国人民开始了抗争与探索。
①
社会性质
: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抗争斗争
:
农民起义从高潮到失败
③
列强关系
:
各种侵华势力从对抗到相互勾结。
④
阶级关系
: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⑤
权力结构
:
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上升。
(2)
第二次工业革命
: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
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①
社会性质
: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
列强侵华
: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
抗争斗争
:
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掀起各种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
④
列强关系
:
各种侵华势力形成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3)
第一次世界大战
:
世界进入列强混战局面。
①
中国革命
: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
中国进入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
列强侵华
:
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
,
逐渐形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4)
第二次世界大战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①
中国革命
:
英美等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
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②
列强侵华
:
英美等国与国民政府重新签订条约
,
废除了许多在华特权。
③
国际地位
:
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与国际地位。
(
2019
安徽合肥一模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
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
,
但比大炮更有力量
,
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
,
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
,
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
”
文中的
“
它
”
最有可能指
(
)
A.
宗教信仰
B
.
启蒙思想
C.
西方商品
D
.
民主制度
答案
:
C
解析
:
题干中
“
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
”
不是宗教信仰和启蒙思想
,
故
A
、
B
两项错误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
可知
“
它
”
是西方列强生产的商品
,
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导致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
西方商品由于物美价廉
,
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
故
C
项正确
;
民主制度在当时没有成为近代中国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
故
D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