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2.00 KB
- 2021-04-28 发布
课下能力提升(十六) 大众传媒的变迁
(满分:50 分 时间:25 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32 分)
1.下面是 1895~1898 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对表中信息的正确叙述有( )
年份
当年创刊
总数
中国人自办报刊总
数
所占百
分比
1895 7 3 42.9%
1898 47 39 83%
①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报业的主体
②维新变法推动了报业发展
③言论自由的局面已经出现
④报刊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载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如图是 20 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3.民国时期,报头含“民”字的报纸在新闻界中有“竖三民”“横三民”之称。“竖
三民”是说“一脉相承”,指《民呼》《民吁》《民立》三报;“横三民”是说“齐头并起”,
指《民权》《国民新闻》《中华民报》三报。当时报头含“民”字的报纸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
A.深受三民主义的影响
B.为了发动民众的力量进行民主革命
C.为了推动报刊业的快速发展
D.为了得到政府的支持
4.近代中国一则广告宣称:“凡各国山川、人物、草木、鸟兽、胜景、奇事、战争、
玩耍,无不完备,且活动如生。”“看看看,真极!看看看,奇极!”这则广告宣传的是
( )
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
5.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
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 5∶1 甚至 6∶1。上海与京
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6.“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这是歌
曲《上海 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 1943 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曹先生与徐小姐在剧院看电影
B.张小姐基本上是乘坐电车上班
C.谭先生积极收集全国各地的战况
D.夏太太在家收看上海电视台的节目
7.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语言的出现就是一个缩影。
像“喜欢”叫作“稀饭”,“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啊?”甚者更是直呼新文化运动又来了。
下面对此有关评价错误的是( )
A.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和质量的变化
B.网络语言极大地方便了人们语言交流,必将是文学领域的重大变革
C.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
D.对于网络语言,我们最好坚持“网络语言有风险,使用需谨慎”的态度
8.互联网在改变人们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表现在( )
①网上购物 ②家庭办公 ③网上炒股 ④网银结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 18 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
自办报刊。 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创办
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
《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
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 1895~1898 年
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 120 种,其中 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
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
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
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哪些人?报刊的基本内容有哪
些?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10 分)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6 分)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着怎样的意义?(2 分)
课下能力提升(十六)
1.选 B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此时还是清政府统治晚期,言论自由局面还未出现,故
③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③的选项 A、C、D,答案选 B 项。
2.选 D 结合图片信息“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出书”等和设问信息“不能作为
直接史料”可判断 D 项符合题意。
3.选 A 注意材料中“民国时期”这一时间,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所以
民国建立后的报纸报头大多含“民”字。B、C、D 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
4.选 C 材料信息“活动如生”“真极”“奇极”详细地介绍了播放影片的内容与特
点,充分表明了中国人对电影特点的感受。故选 C 项。
5.选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
A 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
的社会心态,排除 B、D 两项。
6.选 D 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是 1943 年的上海,上海电视台此时还没有出现,新中国成
立后,中国电视业才得到发展,故选 D 项。
7.选 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A、C、D 三项均符合史实;B 项说法太片面、太绝对,符
合题意。
8.选 A 本题主要考查对互联网功能的正确理解。解答时既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记忆,
同时还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问题。
9.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和意义。第(1)问,第一、二小问依据材料中
的有效信息回答;第三小问要结合 19 世纪 70 年代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等角度考虑。第(2)问,第一小问从报刊的宣传内容可总结;第二小问要依据材料二中的“报
刊约 120 种”“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在北京……上海……湖南……”“推动……促进……”
等信息总结。第(3)问,需要注意限制词“自办”“当时”;要求依据上述材料,而不是回
答报刊对社会的所有角度的影响。
答案:(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原因:政
治方面,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方面,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
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方面,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
加上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
区广;社会影响大。
(3)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播以
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相关文档
- 2021高考物理人教版一轮考评训练:《2021-04-28 21:48:0413页
- 华师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周周清(9)24-42021-04-28 21:46:534页
- 福建省厦门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2021-04-28 21:44:535页
- 安徽省定远县民族中学2020届高三52021-04-28 21:43:348页
- 北师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清-期中2021-04-28 21:41:167页
- 广西桂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2021-04-28 21:36:312页
- 2019-2020学年名师同步人教版历史2021-04-28 21:35:516页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课时2021-04-28 21:33:007页
- 【精品试卷】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数2021-04-28 21:32:3113页
- 天津市育才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2021-04-28 21:32:1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