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 MB
- 2021-04-28 发布
游弋:
谕告:
安然无恙:
转瞬:
干涸:
执迷不悟
告诫:
改邪归正:
(yì)
(yù)
(yàng)
(shùn)
(hé)
(zhí)
( jiè )
(xié)
游来游去。
告诉,使人知道。
平安无事,没有遭受病害或灾祸。
极短的时间。
水干,枯绝。
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警告,劝诫。
改正错误,回到正道上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划分文章的结构。
本文结构:
一(1—4)死海的特征
二(5—6)死海的成因
三(7—8)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1.本文说明对象有何特征?
2.如何理解“死海不死”中的两个
“死”字?课文最后的一个“死”字
又有何含义?
3.死海是如何形成的?
4.死海的现状如何,死海的未来又将
会怎样?
1.水中没有生物,
海边寸草不生
2.屡淹不死,自由游弋
3.死海海水咸度很高
死海的特征
现象
到
本质
1.“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分别是什么意思?
2.“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死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指“寸草不生”,第二个指“淹死人”。
干涸、消失
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吗?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的?
地形特点:大裂谷中段
化学成分:河水含很多盐类
物理变化:河水蒸发、盐类沉淀
1.神话------远古人们的猜测
2.科学解释------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课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①举例子 ②引用
③列数字 确数 约数
第四段前面三个数字的排列顺序有
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排列?
明确:三个数字是从大到小排列的;
所列举的三个数字,说明三种主要
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表明统计
得精确、具体,具有科学的权威性,
准确说明了死海的本质特征。
阅读第三、第五段思考:这两则传说采
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对说明死海的特
征起什么作用?对表达文章的效果起什
么作用?
3.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1.叙述、描写。
2.第一个传说说明:死海不死;第二
个传说说明:死海的成因。
本文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
的科学小品。作者在说明死海
的特征和形成过程中,恰如其
分地运用了叙述和描写,使文
章既不失其知识性、科学性,
又具有生动性,可读性。
小结
如何让死海
继续“活”
下去?
通过学习这篇
课文,你有什么收
获?请和同学们交
流交流。
相关文档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死海不死 (8)_鲁2021-04-28 12:07:5220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旅鼠之谜 (2)_鲁2021-04-28 09:15:5021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演示文稿6_鲁教版2021-04-27 23:09:3025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邓稼先 (3)_鲁教2021-04-27 22:52:1025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福楼拜家的星期天2021-04-27 22:14:5125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2021-04-27 20:59:0950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9 从百草园到三2021-04-27 20:34:2120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爱莲说 (5)_鲁教2021-04-25 19:49:148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2021-04-24 03:21:5830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孙权劝学 (9)_鲁2021-04-23 02:11:00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