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6.50 KB
- 2021-04-28 发布
【主干梳理】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蒙昧中的觉醒 )
1.背景
(1)政治: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2)经济:希腊工商业发展,平民地位提高。
(3)思想: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表现
(1)智者的启蒙
①性质:是一场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的运动。
②特点
a.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
b.注重实利。
c.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尖锐地批判传统,敢于创新。
③代表: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意义: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2)苏格拉底
①思想:提出“美德即知识”和“认识你自己”。
②意义: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是欧洲启蒙思想的源头。
(3)斯多亚学派
①时间: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
②代表:芝诺、西塞罗和塞内卡。
③思想: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人生而平等。
④意义: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二、文艺复兴
(1)背景
①思想:基督教占据神权统治地位,主张禁欲主义。
②经济:西欧经济复苏发展和城市兴起,人们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
③文化: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2)表达形式: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
(3)旗帜:人文主义。
(4)成就
阶 段
代表人物及作品
特 点
初期
(意大利)
但丁与《神曲》
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
彼特拉克与《歌集》
薄伽丘与《十日谈》
高潮
(英国)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歌颂仁爱,提升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5)实质: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三、宗教改革
(1)背景
①文艺复兴在欧洲的影响有限。
②罗马天主教教廷对德国的剥削与压迫最多。
③教皇在德国出售“赎罪劵”激起德国民众愤慨。
(2)兴起: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
(3)主张
①因信称义:靠自己虔诚信仰即可得救。
②《圣经》至上:人人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和对话。
③思想自由:自由是上帝最神圣的话,是基督的福音。
(4)影响
①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重难点睛】
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把探讨重点从认识神和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
(2)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3)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4)重视知识作用,强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5)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6)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强调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尤其是知识修养。
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同
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把研究的领域由神和自然转向了人和人类
异
对道德的认识
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知识的作用,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而各种知识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础
民主政治
主张民主政治,有些激进学者还提出城邦公民应该人人平等
主张有知识、有德识的少数人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政治表示强烈反对
历史地位
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1.思想内容上:否定神的权威,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可贵,颂扬人的力量;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肯定人有追求财富和个人幸福的权利,追求现世的享乐;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2.思维方式上: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神秘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发展文化教育,追求知识,探索自然,研究科学,造福人类。
文艺复兴的双重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经济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们的自我意识,宣扬了人们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④文艺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⑤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消极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在传播过程中因为过分强调人的价值,在后期造成个人私欲膨胀,物质享受和奢靡之风泛滥,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1.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特殊手段。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场政治运动。
2.意义
(1)政治上:打击了教会势力(剥夺了教会在新教各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加强了君主权力,促进了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的形成。
(2)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精神文化上:①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宗教改革后,形成了不受罗马教会控制的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等),新教大都简化了宗教仪式,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②发展了人文主义: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解放了民众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为启蒙运动的到来作了准备。③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④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不同点
形式
借助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
借助宗教异端的形式
范围和领域
首先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思想领域里开展和进行
首先从德国开始,它是一场由社会各阶层都参加的社会运动
作用
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在思想和社会领域扫荡了封建势力,产生的新教思想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武器
相同点
背景
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
内容
批判封建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形式
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借助复兴基督教的原始教义
影响
打击了天主教神学统治;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为启蒙运动做了思想上准备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2017·宁德质检)针对“万物始于水”的观点,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对其中“人”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忠于城邦的男子 B.掌握权力的贵族
C.新兴的工商业者 D.主宰人类社会的人
【答案】D
2.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表明( )
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B.古代希腊人缺乏人民主权观念
C.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D.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答案】D
3.(2017·黄冈高三质检)苏格拉底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甚至一些在学说上大相径庭的学派都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这说明( )
A.苏格拉底的门生遍及希腊各地
B.人文主义泛滥需要以公权约束
C.人文精神成为希腊的官方意识
D.苏格拉底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苏格拉底“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苏格拉底的传人”,说明苏格拉底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故D项正确。
4.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最能印证这一主旨的是( )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人文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答案】A
【解析】材料所述即为经济决定政治、文化,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同题干逻辑不符,故B、C、D三项错误。
5.(2017·长春质检)“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参与其事和直接受其影响的多半是文化人、城市富有者以及几任教皇、红衣主教等高级神职人员……”(解光云主编《世界文化史》)这主要表明( )
A.意大利的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B.资本主义萌芽还未出现
C.文艺复兴运动刚刚开始
D.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局限于社会上层”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群众基础不广泛,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
6.(2017·湖北高三高考仿真卷)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地接受起来。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接受”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赎
B.其符合基督教的信仰原则
C.马丁·路德的积极倡导
D.其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
【答案】D
【解析】“因信称义”体现了人的价值,摆脱了对教会的依赖,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这才是人们“真正接受”它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7.(2017山西五校联考)《希腊人与希腊文明》中写道:“我们会盲目地给祖国送上赞歌,但我们每个人肩头都负载着一个沉重的责任——把自己教育成有理解力的人类,进而从这种知识中探知我们作为公民的真正责任。”这一论述( )
A.体现个人主义倾向 B.强调人应该有理性思维
C.忽略了道德的作用 D.深刻批判了民主政治
【答案】B
8.(2017江苏南京摸底)“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他反对真理的相对性,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外的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的主张的是( )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
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强调“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在教育方法上“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由此推断“他”
是苏格拉底。A项是智者学派的观点,排除;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故B项正确;C项是康德的主张,排除;D项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排除。
9.(2017四川资阳诊断)14世纪末,“每个人都看到:所有劳动人民直到面包师傅、所有梳羊毛工人、高利贷者、银钱兑换商和各种各样的恶棍怎样变成了骑士”。那些持着长枪、佩戴徽章、骑着马出现于佛罗伦萨街头的骑士发现,“他们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这一现象说明,在佛罗伦萨( )
A.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已成为社会主流
B.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冲击着传统价值观
C.商品货币关系提升了人们的社会地位
D.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变得十分混乱
【答案】B
10.(2016河南十校联考)文艺复兴前欧洲人“为了信仰而生活”,文艺复兴后欧洲人“为了生活而信仰”。这句话表明( )
A.文艺复兴前后,人神主导地位的变化
B.文艺复兴才让人们有了真正的现实生活
C.文艺复兴第一次把人放到世界和社会的中心看待
D.文艺复兴后,人在反对神的存在以及对人的束缚后的人性自由
【答案】A
【解析】文艺复兴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所以从“为了信仰而生活”到“为了生活而信仰”体现了人神主导地位的变化,故A项正确;B项说法夸大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作用,排除;最早把人放到世界和社会中心看待,是在古希腊智者运动时期,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是反对宗教神学的束缚,并不是反对神的存在,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2016云南昆明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期。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中国的古典并没有丧失,只是经过韩愈以后重新检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影响,包括基督教、佛教、摩尼教分别在中国扎根。唐宋时期,外来的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在此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李翱的工作,终于引发了后来理学、新理学和禅宗的活跃气象。
材料二 1096年,欧洲发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通过东征,欧洲人发现在教会垄断的文化圈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他们发现古希腊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被教会垄断,不为欧洲一般人所知。东征带回的许多古希腊文典籍,由教会外学者翻译为拉丁文,这就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契机,让欧洲人可以重新检视其文化遗产。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欧洲人重新发现过去、并开始认识远方的人类文明,他们扩大了视野,不再甘于只接受独断的基督教文化。他们重新认识古典,并且设法将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作一番融合。
——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以及对文明发展的启示。(10分)
【答案】(1)贡献:阐述了人的价值。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发现了“自我”。
意义:使人的自我意识觉醒,西方的人文主义由此起源。
(2)看法: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继承和发展:尊崇理性;创立逻辑学。
(3)含义:理智与精神的协调。
斗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使人的思想开始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高扬“理性”旗帜,把人们从封建专制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同时,浪漫主义思潮,为人文精神增加了情感、个性、尊重自然和宽容的心态等内容,把人从理性原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测试练习】
一、选择题
1.“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体现了普罗塔戈拉鲜明的反传统倾向,它既否定了传统的神本主义,也破除了绝对权威主义。下列与普罗塔戈拉观点最接近的说法是( )
A.“格物致知” B.“知识即感觉”
C.“因信称义” D.“美德即知识”
【答案】B
2.普罗塔戈拉等称自己为智者或“有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则“自知自己无知”。这种差异反映出( )
A.前者的文化素养更高
B.后者兼顾知识与道德
C.两者受教育程度不同
D.两者对知识认识不同
【答案】B
【解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肯定是有知识的人,但他很谦虚,自知自己无知,兼顾知识与美德,故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A、C、D三项内容,故排除。
3.(2017·武汉高三调研)古希腊有人设想: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被锁链束缚,只能看到洞口活动的动植物因身后矮墙上前方的一堆火投射到洞壁上的影子。因此,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这一设想旨在强调( )
A.理性高于感觉
B.关注人的世界
C.认识源于感觉
D.美德即是知识
【答案】A
【解析】洞穴之喻是设想有一批囚徒,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前面洞壁上的影子,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而当他们有一天走出洞穴,看到了外面真实的世界,才知道自己在洞穴里面看到的是不真实的事物。洞穴中的世界对应感觉世界,是虚幻的;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对应理性世界,是真实的。由此说明理性高于感觉,故A项正确。
4.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写道:“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 )
A.以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B.彻底否定教皇权威
C.用理性的旗帜构建美好社会
D.猛烈抨击封建专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说明文艺复兴时期利用宗教来表现人文主义精神,故A项正确;彻底否定教皇权威的是宗教改革,故B项错误;用理性的旗帜构建美好社会、猛烈抨击封建专制的是启蒙运动,故C、D项错误。
5.彼特拉克说:“我恨自己,因为我仍然赞赏尘世之物。我早该从非基督教哲学家那里了解到, 除了灵魂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赞赏。对伟大的灵魂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伟大的。”据此可以得出( )
A.彼特拉克强调重视人本身
B.彼特拉克否定了人以外的事物
C.人文主义者感到人的渺小
D.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存在冲突
【答案】A
【解析】由“除了灵魂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赞赏”可知,彼特拉克强调重视人本身,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彼特拉克否定了人以外的事物,故B项错误;C、D两项说法有误,故错误。
6.(2017·郑州模拟)“没有钱花的人既不是自由的人,也不会风度翩翩。有道德的人应当追求财富,使自己能够过上好日子……只要不损害别人,凭熟练的技艺增加自己财富的人是值得称赞的。”该观点最早源自( )
A.启蒙思想家 B.宗教改革者
C.人文主义者 D.古代儒学大师
【答案】C
7.(2017·蚌埠高三质检)学者钱乘旦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后果并不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恰恰相反,16、17世纪的欧洲正是由于新教的出现才使得宗教情绪变得更为强烈。”其依据在于新教( )
A.排斥世俗生活
B.对人的束缚更严苛
C.主张信仰自由
D.加剧宗教信仰狂热
【答案】D
【解析】传统的天主教实行禁欲主义,排斥世俗生活,不是新教,故A项错误;新教主体上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自由的趋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信仰自由的信息,故C项错误;因为新教基本上都主张信仰得救和《圣经》是唯一权威,在事实上让更多的人摆脱了教会权威的干涉,故D项正确。
8.(2017四川巴中诊断)“轴心时代”是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前300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古希腊的先哲和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几乎同时都把关注的目标转向了( )
A.宗教神学 B.自然哲学C.社会现实 D.民主与科学
【答案】C
【解析】古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探索人生;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的形势下,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据此可知,东西方的先哲都把关注重点转移到了社会现实方面,故C项正确。
9.(2017河南洛阳期中)有资料显示,14世纪初,在佛罗伦萨的9万人中,约有8 000—10 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这主要反映了当时教育( )
A.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B.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
C.意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D.渗透着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
【答案】D
10.(2016河南南阳质检)对人的强调使智者学派谴责奴隶制度和战争,并支持民众的大部分事业。但又有许多希腊人,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令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的主要原因是智者学派( )
A.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B.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
C.强调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D.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答案】B
【解析】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不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故A项错误;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过分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从而“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故B项正确;智者学派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强调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不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故C、D两项错误。
11.(2016山东济南调研)彼特拉克说:“我恨自己,因为我仍然赞赏尘世之物。我早该从非基督教哲学家那里了解到,除了灵魂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赞赏。对伟大的灵魂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伟大的。”据此可以得出( )
A.彼特拉克强调重视人本身
B.彼特拉克否定了人以外的事物
C.人文主义者感到人的渺小
D.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存在冲突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2.(2017·东莞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
19世纪时期以来的圣母像
俄罗斯的圣母像几乎淹没在金子和宝石的光泽中。
拉斐尔的圣母像集平易与庄重于一体,呈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他所创作的圣母,可谓是理想美的化身。
米开朗琪罗的圣母像集纯洁和崇高为一体,体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永恒真实性。
达·芬奇一反前人的传统画法,把圣母玛利亚置于大自然,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韩国人用他们自己的形象诠释了圣母,其圣母神态更具有东方民族特有的谦卑,细长上挑的眼睛是绝对的“韩国制造”。
在非洲,圣母被刻画成非洲黑人妇女的形象。
在中国,圣母自然是黄皮肤的中国妇女形象。
——摘编自任东升等《圣母艺术形象变迁的文化解读》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有关14世纪到19世纪以来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答案】示例一:信息:文艺复兴时期所画的圣母像体现出人性化和世俗化的趋势;19世纪以来所画的圣母像体现的个性化和地方性特征明显。
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特色是由于天主教神学统治阻碍社会发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而形成的。(答出其中两点即可)19世纪以来圣母形象的变化是由于工业化发展;民族国家的发展;文化的多样化趋势加强而导致。(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示例二:信息: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是人文主义的中心;19世纪以来人文主义在世界传播开来。
说明:14世纪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相应的人才结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而形成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19世纪以来世界工业文明均有发展;西方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各国民族意识增强;各地民主化进程推进。(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示例三:信息: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基本是在欧洲传播;19世纪以来基督教在世界传播开来。
说明:14世纪新航路尚未开辟;世界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有限;生产力水平较低。(答出其中两点即可)19世纪以来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深;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进程的推动。(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相关文档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现代2021-04-28 11:00:3220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二 题型一 2021-04-28 09:14:0112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3讲百家争2021-04-28 02:51:0610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毛泽东2021-04-28 01:11:3510页
-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2021-04-28 00:39:5818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三202021-04-27 20:01:5486页
- 部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大全集2021-04-27 18:22:1870页
-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2021-04-27 14:40:1219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过关测试42高考2021-04-27 13:02:328页
- 2013历史一轮复习研析高考教案19世2021-04-27 10:50:1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