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2.00 KB
- 2021-04-27 发布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
一、注音。
遂(suì) 寝(qǐn) 藻荇(xìng) 竹柏(bǎi)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 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
5、亦未寝:卧、睡 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
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
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
8、水中藻荇 交横:水草;交叉错杂
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10、
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
于“而已”“罢了”
1.填空:
(1).本文选自《 东坡志林 》,作者 苏轼 。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 ,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 冰
清玉洁清澈透明 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 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
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苏轼、张怀民事
件: 夜游承天寺
(6)“月色入户”意思是 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 1 段,以描写景物为主
的是第 2 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 3 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
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
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B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D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五、简答题
1、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答:该句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1)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
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真可谓精妙传神,以水喻月,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
积水的错觉。(2)“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3)“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
托月光,两句一正写,一倒写,创造出一个水清玉洁的透明世界。(4)这正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
尘俗的胸怀,作者定会摆脱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个人得失。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心境。
2、赏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该句为点晴之笔。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
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
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3、对“闲”字的理解
答:“闲”一方面,它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同时,还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的慨叹。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目精选
1 . 文 章 描 绘 了 苏 轼 在 承 天 寺 夜 里 见 到 的 __________________ , 同 时 也 抒 发 了 自 己
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
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 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解衣欲睡 解:
相与步于中庭 步:
念无与为乐者 念: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
相与步于中庭 于:
盖竹柏影也 盖:
1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
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1:
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2:
理由
1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
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13.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
一、朗读课文,掌握字的读音以及停顿:
1、读准字音: 藻(zǎo) 荇 (xìng)
2、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词语:
①解衣欲睡:欲,打算、将要。
②月色入户:户,门。
③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念,想到; 遂,于
是;亦,也;寝,睡觉;相与,一起、一同。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清澈透明。
⑤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只不过;耳,罢了。
三、主题:
作者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四、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
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五、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
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六、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
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 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
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 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 3 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
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
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
的惆怅和苦闷。)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
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
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
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
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配套习题汇编(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第一套题
一、基础题: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7.“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
伏,一沉闷,一活跃。(4 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套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解衣欲睡 解:
⑵相与步于中庭 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
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
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记承天寺夜游》第三套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
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
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
的人。 4.qǐn 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第四套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记承天寺夜游》第五套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⒈解释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
⑶相与步于中庭 于:
⑷盖竹柏影也 盖:
⒉解释加点词
⑴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②念无与为乐者 与:
⒊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
⑵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
⑶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⑷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
把_______比作_______。
⑹“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相与步于中庭
第五套题答案:⒈⑴考虑,想到 ⑵于是 ⑶在 ④原来 ⒉①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②和 ⒊⑴都是
闲人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月色入户 ⑷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
⑸月下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也 藻荇交横 ⑹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
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⒋相与/步于中庭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
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
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性交横”
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
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
去了寺庙游玩.
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
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
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
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
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
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
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记承天寺夜游 同步练习
题目设计者:六店初级中学 老爷子
一、填空:
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 , 。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 的
美好境界。
答案: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为我们描
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
闷一活跃。
答案: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
一沉闷一活跃。
3、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 ,地点: ,人物: 、 ,事件: ,作
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
答案: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
事件:夜游承天寺,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 ,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手法。
答案:拟人
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 ,字 ,
号 , 是 ( 朝 ) 的 文 学 家 。 他 与 父 亲 , 弟
弟 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 ”之中。
答案: 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
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月光 竹柏影 比喻
7、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
答案: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抒情。
8、第二段可概括为:
答案:庭中月色。
9、本文的点睛之笔:
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文中写月夜之美,抓住了 的特点。
答案:空明
11、全文以“ ”为线索,描绘了 ,表达了作者 的心境,同时也
抒发了 的苦闷心情。
答案:全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夏夜月光图) ,表达
了作者旷达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12、文章不仅点明和张怀民的友谊,更流露出不甘心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
答案:“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3、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4、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答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15、《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
亦幻的美妙境界。
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6、唐宋八大家指(唐)韩愈、柳宗元、(宋)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指在散
文方面的成就。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念无与乐者
答案:(考虑,想到)(和,一起)
2、盖竹柏影也
答案:( 原来)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案:(于是)(到)
4、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一起)(散步)(在)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 只是 ) 我们(罢了)
6、月色入户
答案:(门)成语例:足不出户 户枢不蠹 门当户对
7、欣然起行
答案:(高兴的样子)“然”作“……的样子”解例:俨然、豁然、木然
8、怀民亦未寝
答案:(睡觉) 成语例:废寝忘食 寝食难安 寿终正寝
9、水中藻荇交横
答案:(交错纵横)用法相同例:《桃花源记》中的“妻子、绝境、交通”
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四、选择题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答案:A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答案:A
(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答案:B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D
(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答案:B
(6)、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
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
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
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
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答案: B
(7)、苏轼在这篇游记中抒发的“闲人”情感和下面哪篇文章的感情最为接近?( )
A 范仲淹《岳阳楼记》 B 欧阳修《醉翁亭记》
C 柳宗元《小石潭记》 D 陶渊明《桃花源记》
答案:C
(8)、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何有于我哉 B.达于汉阴
C.责任重于泰山 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答案:D
五、用“/”给下列句子划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写了那几种景物?他们有什么特点?
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境界?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描写了月光和竹柏影。
“积水空明”用比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用比喻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具有水草摇曳
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提示:“积水”只
是喻体,在这里是用来比喻“月光”的,千万不能望文生义,应联系山下文去理解。)
七、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
的“闲”。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八、“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
情?
答案:透露出作者被贬后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复杂心境。
九、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
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十、“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
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十一、 结合苏轼是两首词《水调歌头》《江城子》谈谈其创作风格?
答:《江城子》是苏轼的第一首具有豪放风格的词,其中“老夫聊发少年狂”显示出他豪爽粗犷的性格
和词风。《水调歌头》的创作豪放中兼有婉约。
十二、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和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并说说你选择他们的理由。
答:(1)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十三、 文中第三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照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闲人”的含义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极力主张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
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本文即写于此时。
答:“闲人”即清闲的人。
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
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十四、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十五、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 明月
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
(情感,意思对即可)
十六.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
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
怎样的心情呢?
答案: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
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
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十七、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作者描绘的世界:
答案: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作者的心境:
答案: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 旷达)
十八、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答案: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
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
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十九.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
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案: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
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答案: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记承天寺夜游》
一、2003 年呼和浩特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 24—27 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
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 分)
①不以.物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 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乙]段末三句抒写作
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 ”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
动。(2 分)
参考答案:
24. ①介词,因为 ②只,不过
25.B
26. ①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
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7. 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闲人
二、2003 年广东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 分)
译文: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 4 个字概括为:□□□□。(3 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 分)
)
参考答案:
3.(2)A
4.(3)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3 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 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
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6.(2 分)旷达(答“豁达”也给 2 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 1 分;答“闲适”、
“热爱自然”不给分)
三、2006 年河北省邯郸市(课改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 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 分)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 分)
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 分)
盖 竹 柏 影 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 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 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参考答案:
4、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 1 分;否则,不得分)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①考虑,想到 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②只是缺少
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1
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 旷达
四、2006 年山西省(实验区)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 3-7 题。(10 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 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 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译文: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
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
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
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
的认识。(2 分)
参考答案:
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6.(C)
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
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五、2007 年浙江省湖州市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 17—19 题。8 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 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
念无与为乐者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18.翻译句子。3 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 分)
参考答案:
17.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 解析:考查的是解释加点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解析:考查的是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对译,还要
保证句子通顺、无语病。解析:苏轼的《记 承 天 寺 夜 游》是名家名作,考查的是课内重点文言文
知识。
19.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解析:考查“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
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语境,把握题干活所给信息“沧桑凝重”,二是要根据文
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六、2007 年浙江衢州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 分)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2)怀民亦未寝. (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 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 分)
参考答案:
19、①遂:于是,就 ②寝:睡觉 ③但: 只 3 分,每题 1 分)
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 分,意思符合即可)
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 分,意思符合即可)
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 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七、2007 年山东省枣庄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9 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
7.A
8.D
9.C
八、2007 年山东省淄博市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8~10 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
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
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 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译文: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 分)
参考答案:
8、①门 评分:每小题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9、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这种心得乐趣只能于山中隐逸的僧侣闲游的人共享又怎么能和俗世中人一起谈论。 评分:每小题 2
分,共 4 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
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九、2007 年浙江省湖州市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 17—19 题。8 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 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
念无与为乐者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18.翻译句子。3 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 分
参考答案:
17. 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
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19.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十、2007 年德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23 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 分)
①月色入户. 户 ②怀民亦未寝. 寝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参考答案:
10.答案:①门 ②睡觉 评分:每小题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评分:每小题 2 分,共 4 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十一、2007 年荆州市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 9-12 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www.yuwenchao.com)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
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参考答案:
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 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 分,每对一处
给 0.5 分)
10. B (2 分)
11. 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
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 分,每对一小题给 1 分)
12.①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1 分,每对一处给 0.5 分)②闲 仙 (1 分,每对一处给 0.5
分) 以上共 8 分
十二、2007 年山东德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23 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 分)
①月色入户. 户 ②怀民亦未寝. 寝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参考答案:
10.答案:①门 ②睡觉 评分:每小题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评分:每小题 2 分,共 4 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十三、2007 年山东省枣庄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9 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
7.A
8.D
9.C
十五、2008 年湘西自治州
比较阅读苏轼的两篇作品,完成 9 一 12 题。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l) 左牵黄.,右攀苍( ) (2)念.无与为乐者( )
10.下列句中的“/”广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千骑 / 卷平冈 B、酒酣胸胆尚 / 开张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11、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 分)
(l)请写出《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苏轼渴望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句子。(l 分)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境界开阔,表达爱国热情;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
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到了“月”,甲篇“会挽雕弓如满月”,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乙篇用形
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天狼”指天狼星;乙中的“闲人”指悠闲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游记,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后者凝
练含蓄,饶有余味。
参考答案:
9 、(l)黄狗 (2)想
10 、B
11、(l)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
中交错的藻荇。
12.C
十六.2009 年山东泰安市
【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两人耳。
7.解释加点的词。(4 分)
①陶后鲜有闻 鲜: ②濯清涟而不妖 濯:
③亭亭净植 植: ④相与步于庭中 步:
8.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9.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
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 心情。(4 分)
参考答案:
7.(1)少 (2)洗涤 (3)竖立 (4)走 [评分]4 分。每小题 1 分。
8.(1)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2)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
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评
分] 4 分,每小题 2 分,意思对即可。
9.托物言志 壮志未酬的苦闷 [评分] 4 分。 每空 2 分,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
一沉闷,一活跃。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__________,实际上是用_________来比喻
刘景文,颂扬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
你是否注意观察了月夜的景色,请用 200 字左右的文字描写一段月景
二.阅读理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
把_______比作_______。
5.“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相与步于中庭
7.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的美妙境界。
9.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
10.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 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1.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基础知识及运用答案
略 2.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⑴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⑵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
啊。4.A5、A6.乐观、豁达 7.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 8.欣然起行;解衣欲睡 9.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
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
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1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我和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承天寺 11.B12、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②秋令,晚秋景色
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格。
阅读理解答案
1.都是闲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 4.月下中庭 积水空明;
竹柏影也 藻荇交横 5.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6.
相与/步于中庭 7.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8.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 9.月色入户,
近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10.D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2.有贬谪
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13.D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中考真题(含答案)
一、精要笔记:
写初冬月夜不眠,出户邀友赏月的欣喜之情,表现了作者逆境中达观处世,自适其适,自乐其乐。
写法:
(1)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抒情。
(2)承天寺中庭月色的描写用了比喻手法。
二、解释词语:答案
1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2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3 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4 但.少闲人 只是
三、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
1、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满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里水藻、青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
子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填空简答题:
1、本文写月突出其,写境突出其 ,写影突出其 ,写人突出其 ,写情突出
其 。(请各用一个字)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
3、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答案: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念.无与为乐者 A、惦记 B、诵读 C、想到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A、找 B、寻常 C、不久
③相与..步于中庭 A、欣赏 B、参与 C、一起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A、只要 B、只 C、但是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2)解衣欲.睡( )(3)遂.至承天寺( )
(4)怀民亦.未寝.( )( )(5)庭下如积水空明..( )
3、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
4、用“/“线画出下句正确停顿。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B、怀民亦/未寝 C、庭下/如积水空明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7、为什么“欣然起行”?(用原文回答)“欣然”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8、短文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内容可用 4 字概括为
9、请对《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对月色描写的句子作点赏析! (从修辞、写作手法、思想情感等角度
分析)
参考答案:
1、C A C B
2、(1)考虑,想到(2)想要(3)于是(4)也;睡觉(5)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3、(1)只不过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庭院的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里边还有相互交错
着的水藻和荇草——这其实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5、B
6、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莫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的失意,内心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
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满足和自慰。
7、略
8、第④句 清幽宁静 9、略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⒊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 4 个字概括为:
⒋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参考答案:
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即“庭
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
旷达、豁达
(06 山西课改)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 3-7 题。(10 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 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 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
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
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
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
的认识。(2 分)
答案:
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6.(C) 7.例:世
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
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07 枣庄市)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 7.A 8.D 9.C
05 河南(课)读下文,完成 20—23 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解衣欲睡 解:
⑵相与步于中庭 步: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23.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
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
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20.⑴解开(或:脱 脱下) ⑵散步(或:漫步 走 行走) 21.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答出句子大
意即可) 22.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23.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06 山西(课)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 3-7 题。(10 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 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 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
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
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
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
的认识。(2 分)
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6.(C)
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
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06 宁夏(实验区)
4、《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称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2 分)
4、不是。
①这里是指不追逐名利、超脱而有情趣的意思。
②指内心愤懑、自嘲自解的心态。
(答对一个要点得满分,答对两个要点加 1 分。)
2006 邯郸(课改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 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 分)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 分)
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 分)
盖竹柏影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 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 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4、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 1 分;否则,不得分)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①考虑,想到 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最好加上下面的话,即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
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德州市二○○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23 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 分)
① 月色入户. 户 ② 怀民亦未寝. 寝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10.答案:①门 ②睡觉
评分:每小题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评分:每小题 2 分,共 4 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2007 年湖州市(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 17—19 题。8 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 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
念无与为乐者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18.翻译句子。3 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 分
17.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
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19.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 侯老师说:最好再加上旷达的心境。)
2008 年湘西自治州
(一) 比较阅读苏轼的两篇作品,完成 9 一 12 题。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 l) 左牵黄.,右攀苍( )( 2)念.无与为乐者( )
10.下列句中的“/ ”广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千骑 / 卷平冈 B、酒酣胸胆尚 / 开张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11、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 分)
( l)请写出《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苏轼渴望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句子。(l 分)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境界开阔,表达爱国热情;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
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到了“月”,甲篇“会挽雕弓如满月”,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乙篇用形
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天狼”指天狼星;乙中的“闲人”指悠闲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游记,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后者凝
练含蓄,饶有余味。
9 、( l)黄狗 (2)想
10 、B
11 、( l)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此句最好按照原来的顺序逐字逐句翻译,此次将“盖”子翻译漏掉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作者 苏轼 ,是 北宋 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全文以“月光”为线索,
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月色入户 户:窗户 (2)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3)盖竹柏影也 盖:表示推测。 (4)相与步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 漫
步
(5)怀民未寝 寝:睡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7)解衣欲睡 解:脱、 脱下 (8) 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行:走。
(9)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3.写出包含有加点词相同词义的成语各一个。
(1) 相与步于中庭——闲庭信步 (2) 月色入户——门当户对
(3) 怀民亦未寝一— 前所未有 (4) 念无与为乐者一—念念不忘
4. 文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盖/竹柏影也 D、庭下/如积水空明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6.文中写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运用 比喻
的修辞手法,描写的对象是 月光 。
7、根据语段内容填空: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
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
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
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
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仕途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旷达
10、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
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你是如何理解的?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人”是指政治上不得志的闲人,也大自然的主人,有闲情雅志的人。作者因为“闲”,能处于功
名利禄之外而能发现并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时,但作为一个
有名无实的小官,有雄才大略却壮志不能酬,心忧国事。自谓“闲人”,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又自嘲
自解的思想感情。
12、开放性题 :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至少说出两
种情感,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有2021-04-27 15:02:366页
-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为中华之2021-04-27 15:02:076页
- 精编高一语文教师新学期计划2篇(四2021-04-27 15:01:1518页
- 2015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词语运2021-04-27 15:00:2118页
-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玲玲的画》2021-04-27 15:00:2117页
- 对口高考试卷语文2021-04-27 14:59:436页
-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声母的发音2021-04-27 14:59:431页
- 【语文】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02021-04-27 14:59:3617页
- 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附详细答案2021-04-27 14:59:3039页
- 语文教师个人工作心得体会20212021-04-27 14:59: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