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3 MB
- 2021-04-26 发布
专题十二 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高考怎站位
1
高考为何考
2
高考考什么
3
高考怎么考
4
专题跟踪检测
5
通晓知识关联
明确主旨线索
01
计划和市场相调节的资本主义世界
隐性时空
经济大危机、
“
以工代赈
”
、国家干预、胡佛、罗斯福新政、
“
滞胀
”“
新经济
”
素养热词
自由放任的政策,空前严重的危机,国家干预的经济
基础小题验知
拓展认知提能
罗斯福新政
胡佛反危机政策
救济对象
“
被遗忘
”
的中下层民众
大资产者、大农场主
谁来
救济
联邦政府主持救济
地方政府、州政府及企业自行救济
救济
措施
以工代赈,举办并扩大公共工程规模;全面整顿工农业
缩小公共工程规模,单纯性救济;局部调整工农业
金融
改革
平衡预算,废除金本位,全面整顿金融财政
赤字财政,保留金本位,局部调整金融财政
政府
职能
改变管理体制,扩大政府干预职能
管理体制不变,减少政府干预
罗斯福新政
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在抑制危机的作用上两者有着明显不同
对于治理危机的恶果起了重要作用,事实上罗斯福执政后的政策调整对于取得随之而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有利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从而错过了宝贵机遇,但也为后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教训
在美国现代垄
断资本主义发
展史上两者的地位不同
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面干预经济的第一位总统
固守自由放任主义优先的总统
对美国两党政治的影响也明显不同
对战后历届民主党政府产生重大影响
对战后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福特、里根和布什共和党政府有着重要影响
02
“轻重难调”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隐性
时空
余粮收集制、粮食税、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素养
热词
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工业化道路的探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基础小题验知
拓展认知提能
政策
特点
根本目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战时
”
与
“
共产主义
”
相结合,共产主义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全面运用
战胜国内外敌人,同时实现从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
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
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政策
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社会主义政权
高考小题悟道
主干考点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正常思维
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下,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干预导致了经济
“
滞胀
”
,促使上个世纪
70
、
80
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干预
逻辑反转
“
滞胀
”
局面下,继续加强国家干预会导致什么后果?
类别
1961
年对
1970
年
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
年实际产量
钢
1.45
亿
1.15
亿
煤
3.9
亿
3.35
亿
肉
2 500
万
1 230
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
万
1 300
万
考查历史解释
大前提: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小前提:从
1961
年到
1970
年
10
年时间里,苏联基本完成煤钢产量,但肉和蔬菜瓜果与计划任务相差悬殊。结论: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暗含以史为鉴
为中国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教训
时间
类别
1929
~
1930
年
1930
~
1931
年
烟煤业
-
12.3
-
19.1
金属矿业
-
6.6
-
18.3
制造业
-
7.2
-
11.3
特定的
“
时空
”
1929
~
1931
年的美国
特别的
“
表现
”
工人的周工资不断下降
特有的
“
背景
”
造成资本主义世界大恐慌、大萧条的经济大危机
历史现象
尼克松
“
还权于州和地方
”
,扩大地方和州政府的自主性
历史本质
使联邦政府更有力地宏观领导美国经济,减轻联邦政府负担,增加联邦政府财政收入
历史背景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实力不断下降,急需重振美国国家实力
考查重点依旧
仍然是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命题形式活泼
以漫画作为命题载体,信息含量丰富,阅读时一是要注意从文字中挖掘显性信息,二是要从人物形象和携带物品中挖掘隐性信息
打通知识关联
把冷战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联系起来
史料辨析知其短
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史料解读求其信
任何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的,史料解读需剔除干扰信息和错误信息
史料推论循其理
推导过程必须有着清晰的内在推演思路,
“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
高考大题增分
高考第
40
题增分策略
规范解答
保分点
②④
救济孤苦无靠者;高龄老人、流浪平民等
救济弱
势群体
⑦
丧失劳动力者;贫穷儿童;流浪者等
③
用法律保障社会救济
维护社
会稳定
⑤
维护社会安定
高分点
③⑤
中国明清时期的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其统治,其本质是赢得被统治者的认可,得到他们的支持,从而达到政权认同,维系其长久统治
保分点
②④
国家设置救济机构,政府主导
⑦⑧
③④
法律保障
⑥⑧
④⑦
救济方式因人群而异
高分点
①⑧
对于本问的相同点,考生比较材料一、二中的相同信息可以得出答案,但在对不同点的分析上,往往无从下手,导致失分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材料一的
①
、材料二中的
⑧
反映出中英之间在救济制度方面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如果结合材料并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就能明确中英之间在救济制度方面的不同之处,从而得满分
保分点
⑥⑦⑧
单纯的救济,覆盖面较窄
高分点
材料虽未对西方现代福利制度作阐释,但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措施为回答
“
发展
”
提供了方向,从而减少了思维偏差。结合
“
福利国家
”
相关知识,从救济性质、保障手段、种类、受惠主体等方面来分析。从性质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从保障手段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从种类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福利种类众多;从受惠主体上看,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等等
高考第
42
题增分策略
年份
苏联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1927
358.8
4 565.6
168.5
1 626.7
838.0
924.3
1928
425.1
5 237.1
190.6
1 447.6
947.9
865.6
1929
485.4
5 733.9
229.4
1 621.0
971.6
979.1
1930
576.4
4 135.3
228.9
1 151.1
944.4
744.3
1931
562.0
2 636.2
188.3
826.9
781.6
528.6
1932
592.7
1 390.1
239.8
574.7
563.8
534.6
1933
684.2
2 360.5
319.8
758.6
657.7
713.7
1934
969.3
2 647.3
384.4
1 188.6
615.5
899.2
1935
1 252.0
3 464.0
470.4
1 641.9
627.7
1 001.7
1936
1 633.9
4 853.4
522.3
1 917.5
670.8
1 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