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 MB
- 2021-04-25 发布
www.ks5u.com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答案 ①大地暖大气 ②大气的水平运动 ③海水盐度 ④潮汐 ⑤森林植被 ⑥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⑦规划考察路线 ⑧野外实地考察
素养突破
人地协调观——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
1.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过度开发利用河流。
(2)保护水资源的途径
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的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手段,提高农业灌溉技术;加强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发展海水淡化;加强水污染的防治;提高生产、生活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迁移应用】 目前,市场上的家用节水型水龙头大多是通过加气或减小过流面积来降低通过水量。下图为某种节水型水龙头工作原理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该水龙头体现了水资源合理利用方式中的( )
A.开源 B.节流 C.调水 D.净化
答案 B
解析 该图是节水型水龙头工作原理示意图,体现了水资源合理利用方式中的节流。
(2)下列生活方式中与上图体现的水资源合理利用方式不同的是( )
A.用淘米水洗菜 B.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
C.用节水马桶 D.用淡化后的海水做饭
答案 D
解析 该图体现的水资源合理利用方式是节流。用淡化后的海水来做饭属于开源。
综合实践
模拟实验
1.实验物品:透明塑料箱,盆、碗,干沙、干土,斜坡、木块,热水。
2.实验要求
(1)分三个小组,分别模拟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陆上内循环。
(2)海上内循环:在盆中盛入适量热水;将盛有热水的盆置于透明塑料箱中;观察塑料箱顶及盆中状况。
(3)陆上内循环:在碗中放入一定量的热水,置于盆中,模拟陆地上的河湖;在盆中其他区域填入泥土,模拟陆地环境;将盆放置于透明塑料箱中;观察塑料箱顶及盆中状况。
(4)海陆间大循环:在碗中装入一定的热水,置于塑料箱中,模拟海洋;在另一个碗中填入泥土,模拟泥土地,置于热水碗旁;准备一个斜坡,使之低处恰好对准热水碗碗口,模拟不易下渗的土地;观察塑料箱顶及盆中状况。
自我评价: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加深了对水循环类型和环节的认知;使用材料的差异会影响实验效果。
教师点评:本实验有很多可取之处,如分组模拟三类水循环,通过观察可以认识水循环的环节。本实验还可进一步改进,如陆地模拟环境可设置易下渗和不易下渗两种地面,观察地表径流的差异;还可以增加水汽输送的模拟。
方向与建议
1.调查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2.利用盆、吹风机、震动器等模拟海水运动。
3.观察河边、湖泊、海边水体运动状况,并进行比较。
展示与评价 略。
专题一 洋流图的判读
1.洋流分布图的判读(以下图为例)
(1)判读陆地轮廓,确定所在大洋
图中E点位于北美洲,其南面为墨西哥湾;F点位于欧洲;D点位于非洲,由此判断图示海域所属大洋为大西洋。
(2)判读纬度,确定海域位置
图中虚线代表的纬线穿越墨西哥湾和非洲大陆北部,应是北回归线,由此确定图示海域为北大西洋中低纬海域。
(3)判读洋流流向,确定洋流性质
图中A洋流向东北方向流,应是暖流;B洋流向南流,应是寒流。
(4)分析洋流的影响
图中E处沿岸受暖流影响,气候暖湿;F处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了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D处沿岸受寒流影响,热带荒漠景观延伸到西部海岸地带。
2.根据海洋等温线判读洋流
(1)判断南北半球:根据图示方向(一般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越往北水温越低的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如图,甲为北半球,乙为南半球。
(2)判断洋流流向:等温线弯曲方向即为洋流流向。如等温线向北弯曲,则洋流就在等温线弯曲处向北流。
(3)判断寒流、暖流:洋流由温度高的海区流向温度低的海区为暖流,如甲图;洋流由温度低的海区流向温度高的海区为寒流,如乙图。
【迁移运用】 读某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图为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曲线为等温线,线段①②③④表示洋流。能正确表示乙洋流的是( )
A.①洋流 B.②洋流 C.③洋流 D.④洋流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洋流位于南半球,乙洋流向南流,为暖流。根据等温线分布特点可知,①洋流和④洋流位于北半球,排除A、D两项;②洋流和③洋流位于南半球,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流向一致,②洋流向南流,为暖流,③洋流向北流,为寒流,故B项正确,C项错误。
(2)关于洋流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洋流增加沿岸的降水
B.乙洋流降低沿岸的气温
C.甲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净化
D.乙洋流缩小污染的范围
答案 C
解析 甲洋流是寒流,对沿岸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A项错误;乙洋流是暖流,对沿岸的气候起到增温加湿的作用,B项错误;洋流对污染物起净化的作用,但会扩大污染的范围,C项正确,D项错误。
专题二 河流特征
【迁移运用】 每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壶口瀑布水量骤增,每秒流量达到2 440立方米,形成壮美瀑布群。由于恰逢沿岸山桃花盛开,故被称为“桃花汛”。下图是区域水系分布图和壶口瀑布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桃花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降水丰富 B.季节性积雪融水多
C.上游冰凌消融 D.高山冰雪融水猛增
答案 C
解析 春季时,当地降水稀少,A项错误;该地区冬季降雪少,春季时基本没有季节性积雪,也没有高山冰雪融水,B、D两项错误;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气温回升,黄河的上游部分河段形成的冰凌会融化,形成汛期,故C项正确。
(2)壶口瀑布含沙量最大出现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B
解析 壶口瀑布含沙量最大的季节是夏季,因为夏季降水多,多暴雨,对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冲刷作用强,河流含沙量大增。
(2019·江苏高考)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
A.10~15千米 B.15~20千米
C.20~25千米 D.25~30千米
(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核心素养定位
学业质量标准
以城市不透水面为背景,考查不透水面的比例,体现了综合思维;通过探讨不透水面变化的影响,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体现了人地协调观。
以水循环为基础,通过图表判读,分析不透水面的比例,探讨不透水面的影响,体现了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3。
答案 (1)B (2)C
(2017·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图一),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图二)。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核心素养定位
学业质量标准
以城市绿化为背景,分析植被类型,体现了综合思维;根据植被景观判断人类活动的地区差异,体现了人地协调观;通过比较不同区域景观的差异,体现了区域认知。
根据景观的季节特征判断植被类型,根据城市街道两侧景观差异,分析人类活动,通过区域差异,分析景观分布,体现了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4。
答案 (1)B (2)D (3)A
相关文档
- 2020年高中数学第一章算法初步2021-04-25 19:28:085页
-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第二章(第23课时)2021-04-25 19:26:378页
- 高中数学必修1公开课教案3_2_1 几2021-04-25 19:26:087页
-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课件 第2章 本2021-04-25 19:25:3429页
- 人教A高中数学必修三 算法的概念2021-04-25 19:21:575页
- 高中英语外研版必修2课件:Module4 S2021-04-25 19:19:538页
- 高中校本教研2020学年度工作总结2021-04-25 19:19:334页
- 新教材高中英语外研版选择性必修第2021-04-25 19:19:3156页
- 2020高中数学 第二章 函数 §2.2 2021-04-25 19:18:444页
-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练习:模块综合2021-04-25 19:17:17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