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 MB
- 2021-04-23 发布
阜阳市大田中学高一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位于平原地区的某城市等地价线分布概况图(地价等值线数值a、b、c、d依次递减)。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信息可推知( )
A.图中等值线弯曲与交通通达度有关
B.a→d分布有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C.市区边界应在d线附近
D.城市主干道为环行道路网
2.该城市计划新建一座大型火电厂,在图中①②③④处选择厂址,则最佳位置可能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图。读图完成3~5题。
3.若从大气环保的角度看该城市工业区布局是合理的,则该城市最可能位于( )
A.伦敦 B.加尔各答
C.上海 D.开普敦
4.关于M、N、O功能区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A.旅游休闲区、商业区、行政区
B.商业区、住宅区、旅游休闲区
C.住宅区、商业区、文化区
D.商业区、旅游休闲区、住宅区
5.对于图示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路干线穿过了风景区,有利于风景区的开发和保护
B.铁路线从城区穿过,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C.河流流经城区中心,避免了热岛效应的产生
D.该城市的地势整体上西南高、东北低
2016年2月21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如下图)。据此回答6~7题。
6.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改变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蒸发
C.下渗 D.径流
7.建设海绵城市不可以( )
A.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B.缓解雨洪内涝压力
C.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D.增加城市的径流总量
城市化率反映城市化水平。下图为1992~2010年北京市城市化率及地下水埋藏深度变化图。读图,完成8~9题。
8.1992~2010年,北京( )
A.城市化水平较高
B.城市化率不断下降
C.城市化速度不断下降
D.城市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9.北京地下水埋藏深度与城市化水平具有关联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跨流域调水引起了地下水埋藏深度上升
B.生产生活污水排放使得地下水埋藏深度上升
C.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埋藏深度下降
D.城市绿地面积扩大造成了地下水埋藏深度下降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境内,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规划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等3个县城及周边部分区域,读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0~11题。
10.下列不是河北雄县、容城、安新作为国家级新区的优势条件是( )
A.工业基础好,协作条件好
B.离京津地区较近,交通便捷
C.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
D.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
11.雄安新区的设立对北京的影响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可以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B.北京的失业率可能提高
C.缓解北京市的人口压力
D.有利于提高北京的城市化水平
下图为武汉市常住人口部分时段年均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示时期,武汉市常住人口( )
A.总量先增后减
B.总量先减后增
C.远城区增长较快
D.主城区逐渐减少
13.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表明该区域( )
A.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B.城市郊区化开始凸显
C.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D.建城区范围逐渐缩小
城市功能用地的演替表现为用地的扩展,也表现为功能用地的相互转换,是城市功能集聚与扩展的空间反映。我国北方某综合性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从2003年的237平方千米增加至2012年的330平方千米。下图为2003~2012年该城市某主要功能用地的外部扩展与内部更替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图中所示的城市功能用地最可能是( )
A.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 B.居住用地
C.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D.工业用地
15.2003~2012年,该城市功能用地变化表明,该城市( )
A.发展仍在向城市中心集聚 B.城市空间形态变化不大
C.功能用地以均衡发展为主 D.发展以向外扩展为主
天津城市新规划方案确定其城市性质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下图为天津滨海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下列有关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的区位优势,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滨江临海,水资源充足 B.滩涂广阔,发展空间大
C.交通便捷,开放程度高 D.科技发达,产业基础好
17.在天津滨海新区中规划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化工区和海港物流区。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区宜布局在(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据此回答18~19题。
18.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19.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20.安徽省亳州市下辖三县(涡阳县、利辛县、蒙城县)一区(谯城区),全市人口约530万,市区人口30多万,每年外出务工人数约120~140万,主要流向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影响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城市化和国土开发 D.军事因素
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8~59 岁)之比。当老年(>60 岁)抚养比和少儿(0~17 岁)抚养比均较高时,储蓄率降低,从而削弱经济增长动力。人口抚养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 G 值衡量,G 值越大,则贡献越明显。下图示意 1961~2050 年中国和印度每十年平均 G 值的变化情况(含预测)。据此完成下面21-22小题。
21.由 G 值推测:与印度相比,中国出生率(每十年平均)
A.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较高,七、八十年代较低
B.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较低,七、八十年代较高
C
班级 姓名 考场___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__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
.20 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都较高
D.20 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都较低
22.相对于印度,中国未来 30 年将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就业难度大 B.老龄化严重 C.人口分布不均 D.出生率下降
阅读表中数据,回答23-24各题。
23.A~D栏反映我国基本国策的哪个方面( )
A.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 B.人口素质逐步提高
C.小学失业率上升 D.文盲增多
24.对E栏的说明,错误的( )
A.老龄化问题逐渐明显,社会问题逐渐严重
B.老年人口增加很快
C.人口寿命延长,这是我国的人口政策的实施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结果
D.农村生产力低下是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地区
下图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5.④国目前人口增长属于下列哪一阶段( )
A.原始低增长阶段 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
26.缓解①国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A.开发劳务市场 B.实行计划生育
C.鼓励生育和适当移民D.加大教育投入
27.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较高
B.人们的生育意愿较高
C.资源贫乏,人口合理容量最高
D.人们的离婚率较低
下图中a表示0~14岁、b表示 15~64岁、c表示 65岁以
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完成下列各题。
28.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慢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9.图中②国0~14岁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20% 鼓励生育 B.15% 采取移民政策
C.60% 计划生育 D.30% 鼓励人员出国
下图是我国某乡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据此完成30-31各题。
30.上图示乡村的人口增长现状是
A.少儿比重大,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环境优美,老年人口迁入多
C.医疗卫生水平高,人口死亡率下降
D.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出率高
31.该乡村人口现状给当地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①土地撂荒②养老服务难以保障③劳动力短缺④就业压力增加⑤环境人口容量提高。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⑤ D.①③⑤
图甲表示2012年我国某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乙表示我国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图。读图,完32-33各题。
32.下列关于甲图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B.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C.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D.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
33.甲图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状况最接近图乙中
A.Ⅰ阶段 B.Ⅱ阶段
C.Ⅲ阶段 D.Ⅳ阶段
下图分别为“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统计图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读图回答34-35问题。
3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丁两地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
B.乙、丁两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
C.乙地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D.丁地区外来劳动力日趋增多
35.图中最可能反映当前山东半岛
人口变动情况及原因的是( )
A.甲 ②⑥ B.乙 ④⑤
C.丙 ①④ D.丁 ①③
选择题答题卡:(每题两分,共7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二、综合题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与流动人口统计表。
年龄构成(%)
流动人口
数量(万人)
0~14岁
15~64岁
≥65岁
第五次
22.89
70.15
6.96
14438
第六次
16.60
70.14
13.26
26139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
(2)广东省常住人口总量由第三位变为第一位的原因是什么?这可能给广东带来哪些影响?
(3)由材料二可知,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以及给流出地和流入地带来的问题。
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图为我国城市人口变化趋势图。
材料二 图为某市2002年与2011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1) 根据材料一简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5分)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5分)
(3)针对北京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请你谈谈北京市应如何实现城市化发展。(5分)
高一地理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 ACABD 6-----10 CDACA 11-----15 DCADD
16----20 ADDBB 21-----25 ABBDA 26----30 CAACD
31-----35 BDBDD
综合题
36. 答案:(1)我国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快;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省区人口数量变化差异较大。
(2)广东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迁入人口多 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影响:加重交通、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带来社会治安问题。
(3)由农村向城市、由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给迁出地带来劳动力减少、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给迁入地带来人地矛盾(环境、资源问题)加重、就业困难(失业率高)、社会治安差等问题。
37. (1)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大;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2)城市化的推进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作用十分明显;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3)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分散中心城区人口;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外来移民的管理,完善相应的社会福利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