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2 MB
- 2021-04-20 发布
第
2
讲 化学与传统文化
【考纲点击】
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的化学内涵。如四大发明、陶瓷文化、制醋酿酒、医药炼丹及冶金文化等。
1.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内涵
(1)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
如《本草经集注》中
“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
,
“
硝石
”
指
KNO
3
;如《汉书》中
“
高奴县有洧水可燃
”
,
“
洧水
”
的主要成分是石油;如《本草纲目拾遗》中有关
“
强水
”
的叙述:
“
性最烈,能蚀五金
……
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
这里的
“
强水
”
是指硝酸。
(2)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
如成语
“
火上浇油
”
(
主要是化学变化
)
、
“
百炼成钢
”
(
主要是化学变化
)
,古诗词
“
千锤万凿出深山
”
(
主要是物理变化
)
。
(3)
传统文化中的实验操作
如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造工艺,
“
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
,
“
以烧酒复烧二次
……
价值数倍也
”
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
2.
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白酒:多以含淀粉物质为原料,如高粱、玉米、大麦、小麦、大米、豌豆等,其酿造过程大体分为两步:第一步用米曲霉、黑曲霉、黄曲霉等将
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称为糖化过程;第二步由酵母菌再将
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
。发酵后的混合料经过
蒸馏
,得到白酒和酒糟。
1.
(2019·
课标全国
Ⅰ
,
7)
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
雨过天晴云破处
”
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
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
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
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解析
“
雨过天晴云破处
”
所描述的瓷器青色与氧化亚铁有关,而氧化铁显红色,
A
项错误;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B
项正确;陶瓷以黏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属于人造材料,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C
项正确;陶瓷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中硅元素化合价处于最高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D
项正确。
答案
A
2.
(2018·
天津理综,
1)
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
A.
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
B.
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
(
司
)
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C.
汉代烧制出
“
明如镜、声如磬
”
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D.
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
解析
谷物的主要成分为淀粉,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主要包括淀粉水解为葡萄糖,葡萄糖发酵生成乙醇,乙醇被氧化为乙酸,因此酿造过程中涉及水解反应和氧化反应,
A
项错误;后
(
司
)
母戊鼎为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属于铜合金制品,
B
项正确;陶瓷的主要原料为黏土,
C
项正确;青蒿素易溶于乙醚,而不易溶于水,因此,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过程包括萃取操作,
D
项正确。
答案
A
1.
(2019·
湖北十堰一模,
7)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
木与木相摩则然
(
燃
)
”
的
“
然
”
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
B.
“
司烜氏,掌以夫遂
(
青铜凹镜
)
,取明火于日
”
的
“
夫遂
”
是单质
C.
“
著作酒醴
(
甜酒
)
,尔惟曲蘖
(
酒曲
)
”
的
“
曲蘖
”
是催化剂
D.
“
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
”
的
“
瓷
”
是硅酸盐产品
解析
A
项,燃烧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正确;
B
项,青铜属于合金,为混合物,错误;
C
项,
“
曲蘖
”
是酶,为催化剂,正确;
D
项,
“
瓷
”
是硅酸盐产品,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正确。
答案
B
2.
《天工开物》记载:
“
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砂粘土而为之
”
,
“
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窖中燃薪举火
”
,
“
浇水转釉
(
主要为青色
)
,与造砖同法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燃薪举火
”
使粘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变化
B.
沙子和粘土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和碳酸钙
C.
烧制后自然冷却成红瓦,浇水冷却成青瓦
D.
粘土和石灰石是制作砖瓦和陶瓷的主要原料
解析
A
项,燃薪举火使粘土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错误;
B
项,沙子的主要成分为
SiO
2
,粘土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错误;
C
项由
“
浇水转釉
”
可知浇水可变为青色,正确;
D
项,粘土为烧制砖瓦、陶瓷的原料,错误。
答案
C
题后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