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46 KB
- 2021-04-20 发布
单元名称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课时
2
课型
新课
目标引导
知识目标
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分析来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理解稳态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并了解稳态的调节机制。
情意目标
体会到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
方法引导
启发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探究教学等。
各段学时预设
段名
时间
学习引导
先学自研
互动探究
点拨讲解
训练内化
诊断反思
辅导提升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1)学习引导:
调查报告:
上次课结束前布置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的变化规律”的调查。请同学汇报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讲述: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互动探究、点拨讲解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问题探讨:
一、 酸碱度
下面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个演示实验。教师(PPT)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教师展示实验结果,提问:
甲、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观察,回答问题:
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水的pH变化明显。可见血浆pH处于动态平衡中。
说明人体内环境的pH处于动态平衡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 渗透压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除温度、酸碱度外,还有渗透压,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请同学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说明:多饮多尿、输液必须输生理盐水等。(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渗透压的稳定。)
三、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
出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
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2.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学生回答
说明内环境化学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中。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四、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
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
请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或图解,回顾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去路。
说明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简要介绍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过程,指出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请同学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
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
,会对机体造成危害?引导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
总结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学生举例,如尿毒症、糖尿病、高山缺氧反应、发高烧、严重腹泻造成的脱水、酸碱中毒等。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引导学生从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个方面去思考。即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同时增强机体的调节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外环境。
具体如何做?学生讨论,总结。
1.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加强自我保健,为机体保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处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人,更应注意自身保健,如边防战士注意保暖、炼钢工人注意降温、抗洪战士注意补充水盐等。了解这些知识后才能懂得如何关爱自身和他人。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3)训练内化:
完成第11页的课本练习巩固本节课内容
(4)辅导提升:
点金训练中的创新训练题
第二课时
[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 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先学自研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 ,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 ,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 ,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 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杯, 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三、现象观察
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
加入0.1mol/L HCl
加入0.1mol/L NaO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0
5
10
15
20
25
30
0
5
10
15
20
25
30
水
缓
生1
生2
四、实验结论
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实验评价
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
[误区警示]
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
2、实验过程中腐蚀性物质使用注意事项及解决措施。
解析: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
[互动探究]
一、问题思考
1、就实验加入HCl 或NaOH后的PH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是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
2、分析缓冲液的PH变化情况为什么与自来水的不同。
3、尝试对生物材料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
二、探究创新
1、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探讨,你认为生物体内环境中其它环境(如血糖、温度、H2O、无机盐等)是否也可以维持稳态?
2、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失调?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失调?
教学后记
目标达成情况
学生参与情况
存在问题
反思
相关文档
- 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2021-04-16 21:38:445页
-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生物与2021-04-14 18:20:2818页
-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技术实践传2021-04-14 09:12:3455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必修学案免疫调2021-04-12 23:59:566页
-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生物技术实践第2021-04-12 11:11:375页
- 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必修一测试2021-02-26 19:59:048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必修3学案07植2021-02-26 19:49:465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必修3学案02内2021-02-26 19:22:155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必修3学案04通2021-02-26 19:10:026页
- 新步步高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2021-02-26 17:50:48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