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00 KB
- 2021-04-20 发布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建议用时:25 分钟)
1.19 世纪 70 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
A.传单 B.信件
C.报纸 D.电报
C [由材料中“见闻历历备于此”“费去十文买一纸”可以判断是报纸。]
2.下面是 1902 年、1912 年中国报刊数量统计图。其呈现的变化反映出( )
A.维新变法产生巨大影响
B.清末“新政”鼓励创办报刊
C.革命过程注重舆论宣传
D.临时政府提倡言论自由
D [题干反映的是与 1902 年相比,1912 年中国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1912 年中华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措施,提
倡言论自由,因此出现了办报的高潮,故 D 项正确;1898 年戊戌变法失败,A 项
错误;1912 年 2 月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B 项错误;辛亥革命发生在 1911 年,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非革命时期,C 项错误。]
3.1905 年,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
是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这一事件发生于( )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武汉
C [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是 1905 年由任景丰在北京拍摄,故选 C 项。]
4.王大妈要组织一个广场舞团队参加比赛,为了尽快购齐比赛服装,她用了
不到一个小时就通过手机从淘宝网上订购好了服装。这得益于( )
A.电视的普及 B.报纸的宣传
C.互联网的发展 D.电台的传播
C [“从淘宝网上订购好了服装”主要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
5.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尼曾描述某种媒介“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
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材料中的“某
种媒介”是指(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D [键盘是使用互联网时必备的东西,故选 D 项。]
6.以下有关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步替代的过程
D [这三类媒介在技术上属于不同层面,不存在替代的问题,故 D 项错误,
符合题干要求。]
7.光绪三十二年《开通画报》中的一幅漫画广告描述了某乞丐一边吃剩饭,
一边看报纸,“我虽然要饭吃,没事我就买一张瞧瞧,心里开通得多”。这反映出
( )
A.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B.报纸具备一定宣传功能
C.报刊言论不受政府限制
D.关注时局已成社会共识
B [材料中“我虽然要饭吃,没事我就买一张瞧瞧,心里开通得多”表明乞
丐认为看报纸心里明白很多道理,说明报纸具备一定的宣传功能,故选 B 项;民
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与材料中“乞丐”的个例不符,排除 A 项;C 项材料未涉
及政府,排除;材料中乞丐看报纸是个例,不带有普遍性,排除 D 项。]
8.“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
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 )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D [题干材料“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
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表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故选 D 项。]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
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 年)
材料二 在 1905 年 2 月至 9 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
仅仅只有 3 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三 1912 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其中一条标语是:
“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
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 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材料四 “微博卖土豆”一度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先后有陕西、内蒙古等地
的农民通过微博发出求助信息,成功卖出了滞销的土豆。
(1)材料一中,《国民日日报》的办报主旨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时代风潮?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
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
(3)材料四描述的新媒体的作用,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
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分析作答;第二小问,根据当时(1903 年)的社会思
想发展情况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乱首”“华兴会匪”“同仇各余党”和材
料三“庆祝标语”“中华民囻万岁”“振兴实业”“人足家给”“扬我国力”等信息
分析态度的变化,再根据“国”字的变化分析回答其用意。第(3)问,从信息技术
发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思考。
[答案] (1)主旨:表达民意,启蒙民众,挽救民族危机。
时代风潮:西方启蒙思潮传入,民权思想盛行;爱国思潮推动。
(2)态度变化: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
用意: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
(3)时代背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网络时代到来;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相关文档
- 【英语】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2021-04-20 15:09:5726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跟踪检测2021-04-20 15:08:196页
- 【地理】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9-22021-04-20 15:01:5618页
- 【数学】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黑山中2021-04-20 15:01:408页
- 英语卷·2018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12021-04-20 15:00:1814页
-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2020届高三上2021-04-20 14:59:1821页
- 湖北省武汉市2020届高三质量检测化2021-04-20 14:57:3619页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基础2021-04-20 14:54:002页
- 2020-2021学年高一英语课时同步检2021-04-20 14:53:4312页
- 安徽省合肥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教学2021-04-20 14:49:35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