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9.50 KB
- 2021-04-19 发布
单元质量测评(一)(含第 1、2 章)
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渗透压的稳态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内环境维持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内环境稳态只在体液调节的作用下即可维持
D.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各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解析:内环境渗透压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为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创造了条件,这种稳
态遭到破坏后,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 正确;内环境维持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 正确;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这几种调节方式协调作
用,相互影响,C 错误;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各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完成的,D 正确。
答案:C
2.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
B.H2CO3/NaHCO3 是维持细胞外液 pH 稳定的缓冲物质
C.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D.运动后 Na+、K+排出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解析: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和无机盐离子含量都有关,A 错误;H2CO3/NaHCO3 是维
持细胞外液 pH 稳定的缓冲物质,B 正确;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
受到威胁,C 正确;运动后 Na+、K+虽然排出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D
正确。
答案:A
3.下面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均属于效应器
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在③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
D.若①处受损,膝跳反射现象消失
解析: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腺体,共同组成了效应器;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
反射,其神经中枢在脊髓;反射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完成;若①处受损,即传入神经受损,
反射不能发生。
答案:B
4.如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
用可能是( )
A.阻断了部分 Na+通道
B.阻断了部分 K+通道
C.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释放
D.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
解析:神经元未受刺激时,K+大量外流,导致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元受刺
激时,神经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大,Na+大量内流,导致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用
药物处理后动作电位小于正常时动作电位,可推知 Na+内流减少,进一步推测该药物可能阻断
了部分 Na+通道。
答案:A
5.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D.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只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解析: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A 正确;下丘
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B 错误;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
构是大脑,C 错误;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调控,D 错误。
答案:A
6.将蛙离体神经纤维置于某种培养液中,给予适宜刺激并记录其膜内 Na+含量变化及膜
电位变化,分别用下图Ⅰ、Ⅱ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某溶液可以用适当浓度的 KCl 溶液代替
B.a~b 时,膜内 Na+含量增加与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大有关
C.适当提高培养液中 K+浓度可以提高曲线Ⅱ上 c 点值
D.c~d 时,局部电流使兴奋部位的 Na+由内流转变为外流,再形成静息电位
解析:由图示曲线可知,该培养液与膜内 Na+含量变化及膜电位变化有关,所以应该含
Na+而不能用 KCl 溶液代替,否则会影响膜电位;a~b 时产生动作电位,膜内 Na+含量增加与
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大有关;曲线Ⅱ上 c 点值为动作电位峰值,可通过适当提高培养液中
Na+浓度以增大膜内外的浓度差来提高;c~d 时,K+外流,可形成静息电位。
答案:B
7.如图为某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部分结构示意图,d 处为组织液,若刺激神经元甲,则
在神经元丙上可检测到动作电位。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结构中可见 2 个突触和 3 个突触小体
B.给予 b 处适宜刺激,电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C.刺激 c 处,可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D.兴奋由 d→e,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解析:图示结构中可见 2 个突触(轴突—轴突,即甲乙处;轴突—树突或胞体,即乙丙处)
和 2 个突触小体(甲、乙轴突末端),A 错误;给予 b 处适宜刺激,电表指针发生 2 次方向相反
的偏转,B 错误;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刺激 c 处,可观察肌肉的变化,同时测
量电表处电位有无变化,C 正确;兴奋由 d→e,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 错误。
答案:C
8.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手术后,短期内小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即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分别用曲线 a、b、c 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并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切除垂体后,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
激素含量下降,由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进行负反馈调节,所以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
泌量应增加。
答案:B
9.如图表示信号传导的一种方法。细胞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 X 的细胞,细胞乙表示信息
分子 X 作用的靶细胞。下列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A.细胞甲是感受器细胞,细胞乙是肌细胞,X 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B.细胞甲是下丘脑细胞,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 促进乙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
C.细胞甲是胰岛 A 细胞,细胞乙是肌细胞,X 促进乙中肌糖原水解为葡萄糖
D.细胞甲是甲状腺细胞,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 加快乙的新陈代谢
解析:题图显示两细胞间信息交流过程中,信息分子需经血液循环来完成传送,因而不
能是通过递质而实现的神经调节,A 错误;若甲是下丘脑细胞,则作用于垂体的 X 为促激素
释放激素,垂体则分泌相应的促激素,B 错误;若甲是胰岛 A 细胞,它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有
升高血糖的效应,但肌细胞中的肌糖原不能水解产生葡萄糖进入血液以升高血糖,C 错误;甲
状腺激素可增强机体细胞代谢活动,D 正确。
答案:D
10.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是通过三道防线来完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的,其中第二、三道防线具有特异性
B.HIV 专门攻击 T 细胞,导致艾滋病患者失去了全部的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C.机体只能通过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程来消灭侵入体内的抗原
D.体内衰老细胞和癌变细胞的清除不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范畴
解析:人体的防卫功能是由三道防线完成的,其中第一、二道防线人生来就有,不具特
异性,第三道防线是后天形成的,具有特异性,A 错误;HIV 专门攻击 T 细胞,导致艾滋病
患者失去了全部的细胞免疫、大部分的体液免疫能力,机体还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能力,B 错误;
机体的第二道防线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C 错误;
体内衰老细胞和癌变细胞的清除体现的是免疫系统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D 正确。
答案:D
11.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
PM2.5 的研究结果
推论
A 损害呼吸道黏膜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改变 T 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C 刺激 B 细胞增殖分化 影响细胞免疫
D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解析:呼吸道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 正确;T 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
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 正确;B 细胞参与体液免疫,C 错误;抗体参与体液免疫,D
正确。
答案:C
12.如图为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图解,a、b、c、d 表示相关的免疫细胞,则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
A.a、b、d 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c 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d 细胞通过分泌淋巴因子消灭抗原
D.Ⅰ可表示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
解析:a、b、d 分别是吞噬细胞、B 细胞、效应 T 细胞,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识别作
用不具特异性;c 为靶细胞,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特异性免疫;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
触,使靶细胞裂解,暴露出抗原,最终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消灭抗原;图中Ⅰ可表示体
液免疫的部分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13.(15 分)稳态的维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回答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的问题:
(1)某人摄食过咸,会导致人体中______________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垂体
释放的________增加,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尿量减少。同时人体会产生________,
并通过主动饮水来补充水分。
(2)炎热的夏天当外界温度超过 35 ℃后,人体主要通过________等方式来增加散热,从而
达到体温的稳定。
(3)某同学没吃早餐,上午上课时,由于大脑能量供应不足,导致精神萎靡。此时其血液
中的________(激素)的含量较正常时高,从而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尽可
能维持血糖含量正常。
(4)剧烈运动后,由于肌肉供氧不足,导致进行了部分无氧呼吸,血液中________的含量
增加,但由于血液中存在________等缓冲物质,血液 pH 仍维持相对稳定。
解析:(1)摄食过咸或失水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
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同时机体会产生渴觉,通过主动饮水来
补充水分。(2)当环境温度接近或达到体温时,人体主要以汗液蒸发等方式散发热量,当环境
温度超过体温时,出汗就成了皮肤唯一的散热途径。(3)某同学没吃早餐,则血糖浓度较低,
大脑能量供应不足,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补
充到血液中。(4)血液 pH 维持稳态依靠 H2CO3、NaHCO3 等缓冲物质。
答案:(1)细胞外液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渴觉 (2)汗液
的蒸发
(3)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4)乳酸 H2CO3 和 NaHCO3
14.(10 分)如图甲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α银环蛇毒影响
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细胞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物质 A 是________,细胞③通过________过程产
生细胞④⑤。
(2)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
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兴奋传导到图乙⑥处时,其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由图乙可知,α银
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甲中细胞①是吞噬细胞,物质 A 是淋巴因子,细胞③(B 细胞)通过增殖、分化
过程产生细胞④(记忆细胞)、⑤(浆细胞)。(2)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
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3)
当兴奋传导到图乙⑥处时,其膜内的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由图乙可知,α银环蛇毒影响
兴奋传递的原因可能是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
答案:(1)吞噬细胞 淋巴因子 增殖、分化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由负电位变为
正电位 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
15.(15 分)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为如下两种:
Ⅰ型: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破坏胰岛 B 细胞引起的,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Ⅱ型:由于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引起的,也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Ⅰ型糖尿病,在免疫学上属于________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
机体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障碍,使血糖浓度维持较高水平。
请据所学知识推测,大多数糖尿病人在患病初期,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与正常人相比会
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有些肥胖者体内胰岛素和血糖含量均偏高,原因之一是这些人体内的细胞
表面________明显减少,由此导致的糖尿病属于________(填“Ⅰ”或“Ⅱ”)型糖尿病。
(3)当血糖浓度下降时,下丘脑接受葡萄糖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________
细胞,胰岛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该过程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________(填“相同”
或“不同”)。
解析:(1)Ⅰ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破坏胰岛 B 细胞引起的,在免疫学上属于自身
免疫病。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所以
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机体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出现障碍,使血糖浓度维持较
高水平。糖尿病人的高血糖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持续偏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
导致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2)胰岛素只有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有些肥胖者体内胰岛素和血糖含量均偏高,说明胰岛 B 细胞没有受损,但血糖的调节出现障
碍,其原因之一是这些人体内的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明显减少,由此导致的糖尿病属于Ⅱ型
糖尿病。(3)当血糖浓度下降时,下丘脑接受葡萄糖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 A 细
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胰岛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该过程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
调节不同。
答案:(1)自身免疫 摄取、利用和储存 增加 糖尿病人的高血糖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持
续偏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 (2)胰岛素受体 Ⅱ
(3)A 效应器 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