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 KB
- 2021-04-17 发布
课时分层作业(二) 内环境的稳态
(建议用时:40 分钟)
题组一 内环境稳态及意义
1.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细胞的代谢活动有关
B.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有关
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细胞代谢
D [内环境稳态的动态变化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及细胞代谢活动有关,D
项正确。]
2.(多选)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内环境中发生的葡萄糖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D.维持内环境中 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ABD [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是内环境,由此
判定 C 项错误。]
3.如图所示的曲线中,能表示人在大量喝水时胃液 pH 变化的是( )
A B C D
A [胃液的 pH 在 1.8 左右,当大量喝水后,胃液的 pH 会有所升高,但不会
高于 7。]
4.在等量的下列液体中加入等量的盐酸或氢氧化钠稀溶液后,pH 变化最大
的是 ( )
A.马铃薯匀浆 B.自来水
C.肝匀浆 D.磷酸缓冲液
B [在溶液中滴加酸或碱会引起溶液 pH 的变化,变化的大小取决于溶液的
量和溶液对 pH 的缓冲能力。在等量的溶液中加入等量的盐酸或氢氧化钠稀溶液
后,pH 变化的大小是由溶液的缓冲能力决定的。 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
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 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
pH 变化小。 自来水没有缓冲能力,pH 变化最大。]
5.(多选)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B.在正常情况下,糖原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
C.组织液可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液
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高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AD [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仅仅血
浆成分稳定,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A 错误;糖原在肝细胞和肌细胞中合成,一
般不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B 正确;在人体内环境中,组织液的去路有两条,一
条是渗回血浆,另一条是渗入淋巴液,C 正确;血浆与组织液相比,血浆含有较
多的蛋白质,D 错误。]
6.Na+在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维持和细胞兴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回答下列
问题:
(1)Na+和 Cl-对维持血浆渗透压起重要作用,将红细胞放入质量分数为 0.9%
的 NaCl 溶液中,细胞形态 (填“会”或“不会”)改变。
(2)Na+可与 、 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
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人体血浆 pH 的正常范围是 。
[解析] (1)质量分数为 0.9%的 NaCl 溶液为生理盐水,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
相同,红细胞放入其中之后,水分子进出细胞的量相等,所以细胞的形态不会改
变。(2)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是 HCO-
3 、HPO 2-
4 等,维持血浆 pH 相对稳定,人体血
浆 pH 的正常范围是 7.35~7.45。
[答案] (1)不会 (2)HCO-
3 HPO2-
4 7.35~7.45
题组二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7.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②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③、④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
B [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酸碱度、体温和渗透压等相对稳定,但是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
是有一定限度的。]
8.(多选)下列疾病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是( )
A.血友病 B.色盲
C.糖尿病 D.尿毒症
CD [A、B 属于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C、D 属于稳态失调病。]
9.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 pH 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C [剧烈运动时机体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大量乳酸,使内环境的 pH 有下
降趋势;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过少,会造成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降低,
从而引起组织水肿;佝偻病患者体内 Ca2+缺乏,所以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
的关系;中暑是由于体内热量积累过多,不易排出体外,超出了内环境的自我调
节能力,体温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所以 C 项错误。]
10.松花江流域出现特大洪水,抗洪官兵在抗洪中出大力流大汗,口渴难耐
时,内环境渗透压变化情况及应对措施分别是( )
A.渗透压升高;补充淡盐水
B.渗透压升高;大量补充清水
C.渗透压降低;补充生理盐水
D.渗透压不变;补充葡萄糖溶液恢复体力
A [大量出汗口渴时,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大量出汗时,排出了过多的无
机盐,故应补充淡盐水。]
11.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pH 及各种
化学物质的含量,正常情况下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人体完成各项生命
活动的必要条件。
(1) 能 与 毛 细 血 管 壁 细 胞 直 接 进 行 物 质 交 换 的 具 体 内 环 境
是 。
(2)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调节方式有 。
(3)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 O2、CO2 扩散的模
型(①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 O2,用虚线箭头表示 CO2;②不考虑 CO2 进入
成熟红细胞内液)。
[解析] (1)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2)维持体
温稳定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3)在构建模型时要注意,成熟红细胞
只进行无氧呼吸不产生 CO2,但可携带 O2。
[答案] (1)血浆和组织液
(2)神经调节和体液(激素)调节
(3)如图:
12.(多选)人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动态
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
B.中暑时,机体体温有所升高
C.寒冷环境中,人体内的酶活性降低
D.马拉松比赛过程中,人体内的血浆 pH 会显著降低
CD [寒冷环境中,人体通过调节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体温不会下降,故酶活
性不会降低。]
13.如图为机体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图中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B.图中③神经系统均可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
C.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
D.当内环境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甚至出现组织水肿
D [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神经系统可直接或间
接地调控内分泌腺的活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目前普遍认为的维持内
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并不是坎农提出的;人体内环境遭到破坏,酶的活性
会受到影响,细胞代谢紊乱,内环境渗透压改变,甚至会出现组织水肿。]
14.乳酸中毒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为病人补充碱制
剂或者胰岛素,以降低血液中乳酸的含量及提高血液的 pH,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
A.碱制剂可选用 NaHCO3、Na2HPO4
B.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乳酸和二氧化碳
C.患者补充胰岛素的主要目的是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
D.人体中出现乳酸中毒症状,表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B [NaHCO3、Na2HPO4 可以与乳酸反应,A 正确;无氧条件下,丙酮酸在
人体细胞质基质中转变为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B 错误;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
高,补充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达到降血糖的目的,C 正确;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
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稳态将会失衡,D 正确。]
15.为验证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做了如下实验,请补充完整:
(1)取 4 支试管,分别编号为 1 号、2 号、3 号、4 号。
(2)在 4 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 0.1 g/mL 的柠檬酸钠溶液(抗凝剂),然后将等
量的正常人的新鲜血液注入 1 号和 3 号试管中,注意边加边搅拌,再向 2 号和 4
号试管中加入蒸馏水,加入量与血液量相等。
(3)分别从 1 号和 2 号试管中取少量液体,测定 pH 并记录。然后向 1 号和 2
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的 Na2CO3 溶液,搅拌均匀,再各取少量液体测定 pH。与上一
次测定值比较,1 号试管 pH 变化量记作ΔpH1,2 号试管 pH 变化量记作ΔpH2,比
较这两个变化量ΔpH1 ΔpH2,说明原因:
。
(4)从 3 号试管和 4 号试管中取少量液体,测定 pH 并记录。然后向两支试管
中加入等量的乳酸,搅拌均匀,测定它们的 pH,与上一次的测定值比较,3 号试
管 pH 变化量记作ΔpH3,4 号试管 pH 变化量记作ΔpH4,比较这两个变化量ΔpH3
ΔpH4,说明原因:
。
(5)结论:
。
[解析] (3)血液中的 H2CO3 和加入的碳酸钠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钠,所以
对血液的 pH 影响不大,即ΔpH1 变化较小,ΔpH1<ΔpH2。(4)血液中的碳酸氢钠
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又可分解为 CO2 和水,所以对血液的
pH 影响不大,即ΔpH3 变化较小,ΔpH3<ΔpH4。(5)由四组实验可以知道,血液中
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
定的状态。
[答案] (3)< 血液中碳酸和碳酸钠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钠,所以对血液
的 pH 影响不大
(4)< 血液中的碳酸氢钠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又可分
解为 CO2 和水,所以对血液的 pH 影响不大
(5)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
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对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理解不到位
16.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
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其稳态的调节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麦芽糖属于小分子物质,可存在于该“媒介”中
B.该“媒介”的稳态指的是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C.调节该“媒介”稳态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D.该“媒介”pH 的稳定与 HCO -
3 和 HPO 2-
4 等离子有关
D [题述“媒介”指人体内环境,麦芽糖是二糖,二糖必须在消化道内被分
解成单糖才能被机体吸收,A 错误;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的动态平衡,B 错误;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
统,C 错误;内环境的 pH 保持相对稳定与 HCO -
3 和 HPO 2-
4 等离子有关,D 正确。]
[易错提醒]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需要的“媒介”是内环境,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组成,其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控
下由各器官、系统协调保持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相关文档
- 宁夏育才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2021-04-17 11:32:1312页
- 福建省莆田市2020届高三教学质量第2021-04-17 11:31:5312页
- 湖北省公安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2021-04-17 11:31:045页
- 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教学质2021-04-17 11:29:596页
-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2021-04-17 11:29:4520页
-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三箭分校20192021-04-17 11:29:2611页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一章检2021-04-17 11:28:0329页
- 江苏省丹阳市2020届高三3月质量检2021-04-17 11:27:3823页
- 2017-2018学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2021-04-17 11:26:094页
- 【必刷卷】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期末2021-04-17 11:21:57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