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5.00 KB
- 2021-04-17 发布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1.命题范围: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全册
2.考试时间为90分钟,分数为100分
3.第I卷为客观题,选择题60分;第Ⅱ卷为主观题,非选择题4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说文》解释:“年,谷熟也。”《春秋谷梁传》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古文字“年”就是成熟的谷穗形状。古人将春节称作“年”或“过年”,具有一岁农作结束,劳民歇息,报祭农神,祈求新的一年继续丰收等意义。这反映了( )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C.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D.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
2.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下列农具最能代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A.曲辕犁 B.翻车 C.耒耜 D.铁犁
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井田制是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由周王分封给各级贵族的土地制度
B. 战国时代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D. 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北魏开始实行
4.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明代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的是( )
A.官营手工业 B. 私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民营手工业
5.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唐朝江南一带的农民,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
A.用彩瓷装饰房子,用煤做饭取暖 B.空闲之时,与家人一起纺棉织布
C.农闲时去集市卖点农产品,存点纸币 D.采用筒车灌溉
6.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
A. 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 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 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D. 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7.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中国与哈、吉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相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不仅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也带动了沿线城市的繁荣。下列城市的繁荣与之无关的是( )
A.泉州 B.杭州 C. 扬州 D.苏州
8. 明清统治者曾多次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等。做出上述规定的根本出发点是( )
A.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B. 避免西方经济侵略
C. 巩固自然经济基础 D.缓和中外民族矛盾
9. 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 )
①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性质②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的生产方式
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的商品货币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10.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
A.拓展殖民地市场 B.贩卖黑奴 C.传播基督教思想 D.输出机器
11. 据记载,1870年全世界生产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000万吨。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是( )
A. 石油化工业飞速发展 B. 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C. 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推广 D. 飞机制造业大发展
12.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主要是因为( )
A. 首次试图改变中国的封建政治体制 B. 派遣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C. 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最强的近代海军 D. 引进了西方机器生产,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13.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一些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下图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后,F1可能有清政府
B.抗日战争期间,F2可能有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
C.“一战”期间F2>F1
D.南京国民政府的前十年F1>F2
14. 某征婚广告称:“(1)女子须不缠足者;(2)须知字者;(3)男子不娶妾;(4)男死后,女可嫁;(5)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此则征婚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B. 辛亥革命后 C. 五四运动后 D. 新中国成立后
15. 近年,我国高铁发展迅速,创造两车重联情况下的世界高速铁路最高运营速度。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减缓了中国版殖民地化进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为“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法之一,对下图《1921年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农民向列宁汇报前线战况 B. 农民向列宁倾诉对战时共产主义的不满
C. 列宁倾听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建议 D.列宁听取农民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看法
17. 北大教授徐天新在论述苏联某一时期指出:“要对农民做让步,要允许能够个体地经营自己的经济,允许市场的存在,要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准备条件。”为此,苏联政府在农村实行了( )
A. 余粮收集制 B.农业集体化运动 C. 新经济政策 D.多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18. 西方史学家认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 B. 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
C. 重视消费品生产 D.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19. 1933年美国《工业复兴法》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蓝鹰标志,其主要意图是( )
A. 政府干预防止盲目竞争 B. 通过立法保证产品优良价格公道
C. 政府带头赈济失业工人 D. 使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20. 伯顿·小福尔索姆在其新作《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下列各项中能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
A.市场经济受到严重挑战 B.加剧国际市场的竞争
C.联邦政府职能空前扩大 D.政府财政负担大大增加
21.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厉,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充分说明这种政策实质上是( )
A.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B.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
C.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D.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
22. 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
把苏联改垮了。”其中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因为( )
A. 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 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 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23.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与美国、印度的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人均)见下表,鉴于表中反映的情况,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决定( )
中国(1952年)
美国(1950年)
印度(1950年)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538.3千克
4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2994千瓦时
10.9千瓦时
A. 超过印度 B. 追赶美国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重点发展轻工业
24.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A.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 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矛盾
25. 当今上海“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这主要是由于( )
A. 经济特区的设立 B. 浦东的开发开放 C. 中国加入WTO D. 上海完成住房制度改革
2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流行词语,下列各组中,属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是( )
A.中国梦 光盘行动 点赞 B.体制改革 经济特区 中国特色
C.志愿军 改造 合作社 D. 调整 单干风 知青
27. 墨西哥某领导曾说:“虽然自由贸易区没有解决一切问题,但如果没有北美自由贸易区,墨西哥现在的情况可能更糟糕,”下列表述符合这种观点的是( )
A.取消关税及贸易壁垒是墨西哥经济发展的基础
B美国和加拿大帮助墨西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C. 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解决了墨西哥的社会问题
D.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墨西哥经济有利
28.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以下对欧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各国的联合初衷是为了加强成员国间的防务合作
B.其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欧洲共同体
C.1998年欧元的正式启用使欧洲的联合再次迈出关键步伐
D.对当今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是冲击美国单极企图的重要力量
29.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这也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针对该问题,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 )
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 实施马歇尔计划
C. 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D.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
30.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不包括( )
A. 有利于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分工 B. 有利于扩大出口利用外资
C. 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关税,保护国内额一些弱势产业 D. 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7分)水利问题“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受到中外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防洪治水、农田灌溉和舟楫航运的进步与创新,始终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材料二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苏联修建第聂伯河水电站,两大水利工程在防洪、航运、发电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田纳西水利工程 第聂伯河发电站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兴建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时,主要是靠苏联的水利专家和技术,但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苏联专家撤走以后,我国水利技术人员“丢掉洋拐棍”,依靠自己的力量快速成长起来。60年来,水利技进步一直是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强大推动力,在我国水利兴建中,投资体制由单一的财政预算内拨款,逐渐转变为财政拨款、国债、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性贷款、社会融资、外资等多种形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格局。 ——引自新华网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所述三个方面分别概述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主要成就。(至少每项两例)(6分)
⑵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两大水利工程修建的背景分别是什么?两大工程各自产生什么样的影响?(6 分)
⑶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事业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些趋势反映什么本质问题?(3分)
⑷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水“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这一观点的理解。(2分)
32. (11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
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他自己明明看到自从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茅盾小说《春蚕》
材料三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中国律师网
材料四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理想是什么?(2分)
⑵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小农经济的最终结局。(2分)
⑶材料三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根本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4分)
⑷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农村实行了怎样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指出这一改革的意义。(3分)
33.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著名波音飞机的零部件分别在全球70多个国家生产,只有设计和组装是在美国完成。我国西安的飞机制造工厂专门为波音飞机生产飞机的尾翼。波音公司的总裁到中国时曾说:“全世界天空上飞的3000多架波音飞机的机尾都是你们中国生产的”。
材料二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年份
33个发展中国家人均生产总值
21个发达国家人均生产那总值
1970
108美元
3129美元
1992
297美元
22185美元
——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材料三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促使这一现象迅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5分)
⑵材料二反映了全球化进程中的什么问题?根源何在?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应对?(4分)
⑶依据材料三,以史实为例说明30多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全球化潮流的(3分)
高一历史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60分)
1-5 CDCBD 6-10 DAABA 11-15 BDCBA
16-20 BCDAD 21-25 ACCAB 26-30 BDDCC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7分)
⑴防洪:大禹治水;都江堰;王景治理黄河等(2 分)
灌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坎儿井等(2 分)
航运:灵渠、隋朝开通大运河等(2 分)
⑵背景: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苏联:斯大林领导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2分)
影响:美国:扩大就业;缓和社会矛盾;缓解经济危机;促进工农业发展;保护生态平衡。(2 分)
苏联: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成为世界工业强国。(2分)
⑶趋势:技术由主要依靠国外到主要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进行水利建设;
资金由基本靠国家投资到初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格局。(2分)
本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1分)
⑷理解: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也可)(2分)
32.(11分)
⑴理想:政治上摆脱压迫奴役,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⑵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结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走上集体化。(2分)
⑶新乐园:人民公社(1分)。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发展(1分)。影响:挫伤农民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2分)
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意义: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2分)
33.(12分)
⑴现象:经济全球化(1分)
因素:科技发展,生产力提高(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 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基本技术手段)
两极格局结束(消除障碍); 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
(4分,任意四点即可)
⑵问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拉大(1分)
根源: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或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1分)
应对: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做到趋利避害;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2分)
⑶史实: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