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2 MB
- 2021-04-16 发布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析
考情
备考导航
考点
考纲要求
真题呈现
考向分析
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7
全国卷
ⅠT8
,
4′
2017
全国卷
ⅡT36(2)
~
(4)
,
16′
2015
全国卷
ⅠT36(4)
,
4′
2016
全国卷
ⅡT37(2)
,
9′
2015
全国卷
ⅡT37(3)
,
6′
1.
题型上选择题、综合题并重
2.
形式上一般以热点地区的区域图和统计资料为背景材料,或联系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时政热点问题,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来命题
3.
内容上考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
(
成因及治理措施
)
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考查较少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2016
全国卷
ⅡT37(3)
,
6′
2015
全国卷
ⅡT37(4)
,
6′
建
网络
理清脉络
目录
01
02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项目
内容
概念
指由于
或
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原因
(1)
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越来越多,超出了环境的
。
(2)
随着全球
的急剧增长和
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超过环境的供给能力。
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
、
、生物污染等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全球变暖、
等
生态破坏问题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等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森林、
、
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人类活动
自然原因
人口
经济
自净能力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酸雨
臭氧层破坏
森林砍伐
生物多样性减少
草原
矿产
理
教材
主干梳理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
环境
问题
问题
内容
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
.
资源枯竭是指由于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与破坏,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以至不敷人类资源需求的现象。
,生物多样性受损
(1)
产生原因:人们长时期地
和
。
(2)
后果:导致生态失衡,加剧了水土流失、
和生态恶化。
减少
生态破坏
砍伐森林
开垦草原
土地荒漠化
理
教材
主干梳理
续表
问题
内容
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概念: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
下降,危害
,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
主要类型
主要污染物
危害
水污染
、工业废水、
、化肥及畜禽粪便等
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
,造
成
.
大气污染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常见的有
、硫化氢、
、一氧化碳等
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
、臭氧层空洞和
等
土壤污染
有机污染物、
、放射性元素、
等
使土壤的
、组成及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
.
环境质量
人类健康
生活污水
农药
生态环境
水质恶化
二氧化硫
一氧化氮
温室效应
酸雨
重金属
病原体
性质
土壤质量恶化
环境污染
理
教材
主干梳理
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
.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人类社会早期
农业革命以后
生产力
极为
,人们靠
和
为生
以畜力和
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对
和
开发利用的强度和广度增大
对环境的影响
有限,处于
的境地
对环境影响增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
改造自“
”
—“
人定胜天”
—“
天人相关论”和“
”的思想
低下
采集
狩猎
被动地适应环境
肤浅
地理环境决定论
因地制宜
金属工具
资源
环境
理
教材
主干梳理
2.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时间
思想论
主张
19
世纪
决定论
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
.
20
世纪初
可能论
该理论注重人对环境的
能力
“
二战”以后
.
人类应
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
.
20
世纪
80
年代
可持续发展论
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
.
地理环境
和谐论
地理环境的性质
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
主动
协调发展
相协调
理
教材
主干梳理
环境问题的成因
环境问题的类型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01
02
探究一 环境问题的成因
1
.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2.
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
原因
图解
庞大的
人口压力
资源不合
理利用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原因
图解
片面追求
经济增长
续表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2017·淄博一中期中测试)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1~3题。
1.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2.结合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环境观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人类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类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
D.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A
D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3.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 )
A.控制人口规模
B.转变发展模式
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D.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
A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解析:
第
1
题,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①为物质资料生产,③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故②为改善环境质量;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人类与环境统一,故④为人类与环境统一。
第
2
题,
A
、
B
、
C
三项的叙述都是片面的,人类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发展自己。第
3
题,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控制人口规模。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2017·
淮安质检
)
下图是兰州城区及其附近地区略图,其中西固区是其主要化工区,位于秦王川盆地的兰州新区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读图,完成
4
~
5
题。
4.西固区作为主要化工区,主要考虑其( )
①大气污染对主城区影响较小
②水污染对主城区水质影响较大
③草原广阔,水土保持好
④地形闭塞,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
.秦王川盆地的兰州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的做法是
( )
A
.严禁污染企业建设,保护城市环境
B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减少交通拥堵
C
.加大矿产开发力度,加快资源外调
D
.重视乳畜产业发展,提高农业比重
D
B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解析:
第
4
题,西固区距主城区较远,大气污染较小,①正确;距主城区较远,考虑了水污染对主城区水质影响,②正确;工业区跟草原广阔没有多大关系,③错误。由图中等高线可知,西固区地形闭塞,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④正确。
第
5
题,从四个选项中,不难看出,
B
正确。
探究二
环境问题的类型
1
.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
(1)
环境污染问题
表现
主要原因
典例
大气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任意排放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的污染、部分农业区的“有毒农作物”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
物污染
(
垃
圾污染
)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废弃物任意堆放
太原矿区的煤矸石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2)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原因
典型分布区
全球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
全球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臭氧层
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降水较多
西欧、北美、
日本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3)
生态破坏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的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
土地盐碱化
蒸发旺盛、不合理的灌溉等
鲁西北平原的次生盐碱化、内陆干旱区原生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
过度捕猎,湿地破坏等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4)
自然资源衰竭
(
资源短缺
)
问题
表现
原因
对策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
开源”“节流”相结合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2.
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国家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
中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和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使其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2)
城市与乡村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产生原因
城市
环境污染为主: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过分集中
乡村
生态破坏为主: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3.
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分析方面
内容剖析
类型、表现、分布分析
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
(
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
)
,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
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后果
(
危
害
)
分析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续表
分析方面
内容剖析
措施分析
①
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
(
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
)
,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③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
(
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
)
和“节流”
(
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
)
两方面入手。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2017·
揭阳一模
)
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回答
1
~
3
题。
1
.图中字母
A
、
B
、
C
分别表示
( )
A
.海洋污染 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
B
.海水入侵 海洋污染 全球变暖
C
.全球变暖 海水入侵 海洋污染
D
.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 海洋污染
D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2
.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
B
.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少
C
.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
D
.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
3
.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
径流量明显增大,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
作用,错误的是
( )
A
.减轻了淡水变咸
B
.容纳、净化污染物能力下降
C
.减轻海洋污染
D
.延缓海岸侵蚀后退
B
B
解析:
第
1
题,超采地下水、引用水过量,会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在内陆地区引起地面下沉,在沿海地区会引起海水入侵,故
A
为海水入侵;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进而引起海平面上升,故
B
为全球变暖;超标排放污水等,超出海水的自净能力,会引起海洋污染,故
C
为海洋污染。
第
2
题,读示意图可知,该海岸带侵蚀后退是由于入海泥沙减少,海浪侵蚀加强及近岸泥沙减少造成的。第
3
题,根据示意图中信息,入海径流量增加会减轻淡水变咸,减轻海洋污染,延缓海岸线的后退,同时使容纳、净化污染物的能力提高。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某中学一地理研究小组,在某地进行生态调查,下图是他们调查后所作的一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据图,回答
4
~
5
题。
4
.该地的这种生态特征最有可能是哪种人类活动引起的
( )
A
.滥采
B
.滥垦
C
.滥伐
D
.过度放牧
5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该地区的发展应注意
( )
①
适度开垦,增加农业技术投入,减轻土地荒漠化
②
控制载畜量,改良牲畜品质和牧场质量
③
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减轻风沙危害
④
建设人工草场,采取合理的放牧方式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D
B
探
核心
深度剖析
解析:
第4题,根据图中植被分布可以看出:由A→D,植被由光秃和坚硬的土地→稀疏干硬的杂草→带刺的灌木丛→草本植物群及灌木组成。A处为水井,由于过度放牧引起大量牲畜在此饮水,破坏了水井旁边的植被。
第5题,今后该地区应针对畜牧业采取合理的措施。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6 23:02:51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6 20:00:504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32021-04-16 19:26:1340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4-16 18:25:0129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52021-04-16 15:54:2512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4-16 09:35:5441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4-16 02:24:4942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5 19:46:05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二2021-04-15 01:11:0718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4 23:08:5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