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6.94 KB
- 2021-04-16 发布
第
17
讲 非选择题
25
分题型突破
专题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1.
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
一、考情回顾
年份
·
卷型
模块
考查主题
设问
2018·
课标
Ⅰ
政治
基层社会治理
(1)
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12
分
)
(2)
简述清末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9
分
)
(3)
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4
分
)
2018·
课标
Ⅱ
经济
中美历史上大豆的种植
利用
(
物种交流
)
(1)
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
分
)
(2)
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
分
)
(3)
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
分
)
2018·
课标
Ⅲ
经济
上海和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比较
(1)
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9
分
)
(2)
说明
20
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10
分
)
(3)
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6
分
)
2017·
课标
Ⅰ
政治
近代中法两国的民族主义
(1)
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8
分
)
(2)
概括国民党
“
一大
”
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7
分
)
2017·
课标
Ⅱ
经济
清政府与新中国的矿业政策
(1)
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
分
)
(2)
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
“
一五
”
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
分
)
2017·
课标
Ⅲ
政治
郑成功收复台湾
(1)
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15
分
)
(2)
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10
分
)
2016·
课标
Ⅰ
经济
清中期人口问题
(1)
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
分
)
(2)
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
分
)
2016·
课标
Ⅱ
经济
近代以来全球人口迁移
(1)
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8
分
)
(2)
指出
16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7
分
)
2016·
课标
Ⅲ
经济
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比较
(1)
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
分
)
(2)
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
分
)
2015·
课标
Ⅰ
文化
儒学发展
(1)
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
分
)
(2)
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
(8
分
)
(
3)
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7
分
)
2015·
课标
Ⅱ
文化
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
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0
分
)
(2)
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
分
)
2014·
课标
Ⅰ
文化
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比较
(1)
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5
分
)
(2)
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0
分
)
2014·
课标
Ⅱ
经济
移民东北问题
(1)
概括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
分
)
(2)
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
分
)
2.
命题规律分析
(1)
经济模块命题最多,其次是政治模块,文化模块命题最少。
(2)
基本没有跨模块的题目。
(3)
同一模块中古代史与近代史结合命题的情况较多,多是中外比较或古今
(
近
)
贯通。
(4)
设问方式以两问的居多,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信息概括特点、趋势。说明原因
(
背景
)
、影响、作用等,有的还要求进行历史评价等
。
(5)2018
年考题出现了一个新变化,设问变为三问,最后一问紧扣考查主题或热点问题设问
。
[
例题
]
(2018·
课标全国
Ⅲ
,
41)(25
分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
40
年代初,上海开始
“
依港兴市
”
,租界中
“
华洋杂居
”
;
60
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
19
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
1929
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
“
大上海市中心区
”
。
1949
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
——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二、题型示例
材料二
16
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
1830
年已有棉纺厂
99
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
1838
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
19
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
20
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
1961
~
1981
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
20
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
——
摘编自
[
英
]
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9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10
分
)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6
分
)
第一步
(
答什么
)
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例如本题要求比较上海和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因素
(
条件
)
,并分析城市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审题要仔细,具体要求是
“
概述
”
相同因素;说明
“
20
世纪中期以后
”
上海的
“
有利条件
”
;要
“
以曼彻斯特为例
”
进行分析
。
第二步
(
答案来自何处
)
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例如本题中:
(1)
相同因素
两段材料逐句对比读
(
即先读材料一的一句,再读材料二的一句
)
,寻找有关共同点的关键词句:
①
(
上海
)
“
依港兴市
”
——(
曼彻
)
“
要塞城市
”
;
“
港口
”
——
“
铁路
”“
运河
”
三、做题步骤
②“
商业中心
”“
工业区
”
——
“
工商业城市
”
③“
古老的县城
”“
新的商业区
”
——
“
摆脱封建管理体制
”
(2)
上海有利发展条件
①
(
上海
)
“
港口
”
——(
曼彻斯特
)
“
军事要塞
”
(
下同,不再标注
)
②“
华洋杂居
”
——
“
人口外迁
”
③“
民族资本参与
”
——
“
日趋衰落
”
④
“
政府主导
”“
一直是
”
——
“
废弃
”
⑤“
十一届三中全会
”
——
“
1961
~
1981
年
”
(3)
应当注意的问题
由材料二中寻找关键词:
①“
拥挤
”“
旧贫民区
”
②“
老龄化
”
③
“
1830
年
已有棉纺厂
99
家
”“
纺织业日趋衰落
”
第三步
(
怎么答
)
调知识,解读信息,规范作答。
(1)
①
有利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
②
工商业发达,工业化发展
③
新的制度
(
制度突破
)
。
(2)
①
沿海港口城市
②
中西文明交汇
③
民族工业奠定基础
④
持续规划
⑤
国家政策、发展战略
⑥
浦东的开放开发。
(
来自所学知识
)
。
(3)
①
人口拥挤、贫民窟问题
②
人口老龄化
③
传统产业面临转型
。
答案
(1)
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
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
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1.
关注历史阶段特征:历史事实
(
或历史事件
)
只有在历史时段下才能存在,因此解题时一定要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时段内分析。例如本题第
(1)
问是
“
近代
”
;第
(2)
问是
“
20
世纪中期以后
”
;第
(3)
问是
“
现代
”
。
2.
找准材料的关键词句,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
3.
注意题目每一问的分值,一般
4
分至少要答两点,
6
分至少要答三点,分值越高,答的点越多。
4.
说明或概括时,不能只罗列现象,要将现象上升为实质内容,概括时,找准概括点,准确提炼史实包含的观点。
四、方法总结
5.
审准题非常重要,弄清是
“
概括说明
”
,还是比较异同,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例如本题中既有相同点
(
“
相同因素
”
)
,又有不同点
(
上海的
“
有利条件
”
)
。相同点的比较,不要局限材料表面的意思,要以更深的层次,更高的高度来进行概括。无论相同点还是不同点的比较,都要找准比较项,对比要素、对比的角度等。
6.
回答背景
(
原因
)
作用
(
意义
)
时,尽可能从多个角度作答。答
“
趋势
”
要答出变化,答
“
特点
”
要高度概括,都不能仅仅是史实叙述或材料照搬
。
7.
如果部分答案拿捏不准,在组织答案时可以多答,千万不要少答或不答
。
(2018·
济宁高三一模,
41)(25
分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华夷
”
秩序是在古代世界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有理念、有原则和有着自身一套完备体制的国家关系体系。由于长期以来,中华帝国乃是古代东方、特别是东亚地区的主要大国,因此这一体系的理念、原则和
体制的
构建,中国自然起了某种主导作用。明成祖朱棣说:
“
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远邦异域,咸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先恐后也。
”“
一
”
与
“
和
”
,是
“
华夷
”
秩序最本质的东西。这个
“
一
”
,就是要
“
大一统
”
,
“
一统华夷
”
。
“
和
”
的内容有三,即
:
五、针对训练
中国不干预各国内部事务;中国对各国交往实施
“
厚往薄来
”
原则;中国负责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朱棣派遣郑和出使的敕谕中说:
“
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语,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
历史证明,中华帝国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确实做到了有
“
一
”
就有
“
和
”
。
——
摘编自何芳川《
“
华夷
”
秩序论》
材料二
“
光荣革命
”
后,英国已具备了向外扩张的条件。当时,新的政治制度已经确立,由此而造成的政治冲突也已经结束。重商主义已经为朝野上下所接受,对外贸易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民生国计。辉格党长期执政,为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保障,这个党代表着英国最大的土地贵族,但同时也代表以伦敦为基地的海外大商业利益。威廉三世继承王位后,英国就被拖进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就威廉的本意而言,他要把英国拖进荷、法之间的长期争执,从而有利于荷兰方面;但就英国而言,这却符合它已经面临的扩张需要,因此受到广泛的支持,尤其受到辉格党的支持。
——
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统治者所追求的
“
华夷
”
秩序的基本内涵,分析导致该追求的因素。
(12
分
)
答案
基本
内涵: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在中国的约束和保护
(
主导
)
下,构建和平秩序;以中华文明促进各国的进步与繁荣。
社会因素: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体制完备,国力相对强大;农耕文明领先;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文化繁荣。
答案
解析
解析
“
基本内涵
”
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围绕中国地位
(
“
中心
”“
主导
”
)
、中华文明的影响来概括;
“
因素
”
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英国与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国对外交往所产生的影响。
(13
分
)
答案
不同
:中国属和平交往,英国属于殖民扩张;中国以构建和平秩序,促进世界各国发展为目的,英国以称霸世界,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为目的;中国封建王朝是对外交往的主导与推动者,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是海外扩张的积极推动者。
影响:扩大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扩展了英国的海外利益,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升了英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影响力。
解析
“
不同
”
从性质、目的、推动者等方面比较;
“
影响
”
要从经济、外交等方面分析。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