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 MB
- 2021-04-16 发布
一、选择题分类解答策略
-
2
-
近年来的高考
,
选择题正确率成为制约文综地理得分的关键因素。选择题题目虽小
,
但往往跨度大
,
如时间线索、空间思维
,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冲突式情境的设置等。从能力要求分析
,
有些选择题难度不低于甚至超过了综合题。因此我们需认真对待每一道选择题。
-
3
-
一、选择题答题程序
1
.
读
:“
火眼金睛
”——
穷尽一切图文信息
随着命题手段的多样化
,
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越来越强
,
迷惑性也越来越大
,
一旦审题出现偏误
,
就会导致全盘皆错。仔细审题
,
对做选择题尤其重要。具体要求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
题干信息
:
时间、空间、属性、要求。
(2)
图表信息
:
地图中的图名、图例、注记、比例尺、地理事物、位置等信息
;
统计图的单位、刻度、要素的
“
量
”
及其变化、曲线形态变化、分段对比的节点等。
(3)
设问信息
:
角度、限制性条件、所属知识。
(4)
选项信息
:
关键词、特殊词。
-
4
-
2
.
思
:“
搜肠刮肚
”——
仔细斟酌
,
认真筛选
筛选是指依据题干的要求
,
从题肢与题干的关系上对备选项进行认真推敲。近年来
,
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
,
需认真分析。一般来说
,
可以有这样三次筛选。
(1)
第一次筛选
,
即
“
排错项
”,
在审清题肢的基础上
,
排除有知识性错误、观点错误的题肢。
(2)
第二次筛选
,
即
“
排异项
”,
常针对有多项条件限制的题型
,
虽然题肢观点或内容本身正确
,
但与题干的限制性条件无关。
(3)
第三次筛选
,
即
“
选最符合题意项
”,
当一个小题出现两项或两项以上与题干有关联的题肢时
,
这时我们就要坚持
“
以干求肢
”
的解题原则
,
以题干的限制性条件为准绳
,
逐一分析题肢
,
选出最能与之
“
挂钩
”
的选项
,
即
“
最符合题意
”
的题肢
,
排除其余相关但不相符的题肢。
-
5
-
二、选择题常见题型解读
1
.
计算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①
题干或图表中提供了计算所需的基本数据
;
②
试题所提供的信息能反映地理计算所需的基本原理
;
③
题目设问与题目提供的信息相对应
,
据此调运相应的计算公式来计算。
-
6
-
例
1
下图为某区域的海上航线示意图。在一艘前往大西洋的轮船上
,
船员在图中
①
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
,
此时为世界时
(
中时区区时
)4
时。据此完成下题。
下列四幅图中
,
与
①
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
(
)
C
-
7
-
解析
:
信息
:
世界时
4
时
①
处海上日出
;
①
处为
(45°E,30°S)→
分析
:
①
处日出时
,
当地时间为几时
?→
计算
:
①
处比世界时早
3
小时
,
当地日出为
7:00→30°S
地区
7:00
日出
,
昼短夜长
,
①
处位于晨线上
→C
图正确。
-
8
-
解答策略
(1)
提取信息
:
提取试题中的图文信息
,
确定计算的已知项和所求项。
(2)
分析信息
:
调用所学的原理、公式
,
分析信息间的内在关系。
(3)
计算验证
:
套用计算公式
,
得出计算结果
,
再把结果和题目提供的其他信息相联系
,
以确定其正误。
-
9
-
2
.
组合型选择题
例
2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下列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
)
①
甲处平整土地
,
提高土地质量
②
乙处修建护坡堤
,
防止岸坡侵蚀
③
丙处修建梯田
,
增加耕地面积
④
丁处修建挡土坝
,
拦截泥沙及淤泥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2)
图中
Ⅰ
、
Ⅱ
、
Ⅲ
、
Ⅳ
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
A.
Ⅰ
、
Ⅱ
B.
Ⅲ
、
Ⅳ
C.
Ⅰ
、
Ⅲ
D.
Ⅱ
、
Ⅳ
A
D
-
10
-
解析
:
第
(1)
题
,
甲处地形平坦
,
沉积物深厚
,
适宜平整土地
,
①
正确
;
乙处为河流凸岸
,
以流水沉积为主
,
没必要修建护坡堤
,
②
错
;
丙处为陡坡
,
不宜修建梯田
,
③
错
;
丁处位于沟谷
,
可建挡土坝
,
拦沙蓄水
,
④
正确。故选
A
项。第
(2)
题
,
图中
Ⅰ
处为流水沉积形成
,
Ⅱ
处为断层
,
Ⅲ
处为沉积形成
,
Ⅳ
处为岩浆活动形成。故选
D
项。
-
11
-
解答策略
(1)“
肯定
”
。即找出叙述选项中最有把握的
(
一个或两个
)
正确或错误的选项。
(2)“
排除
”
。即把错误选项排除掉。这里的
“
错
”
是指表述错误、与题干意思不符或含有错误选项的组合。
(3)“
比较
”
。若还有两个及以上的选项
,
可将其进行比较
,
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4)“
确定
”
。通过分析、判断
,
最后确定正确答案。
-
12
-
3
.
统计图型选择题
例
3
2003
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
,
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下图是
1999—2011
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读图
,
完成下列各题。
-
13
-
(1)1999—2011
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
(
)
A.
耕地面积加速下降
B.
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C. 2003
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
D. 2003
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
,
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2)2003
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耕地面积减少趋缓
B.
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
C.
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
D.
农业生态显著改善
D
C
解析
:
第
(1)
题
,
从图中看出
,2003
年以后
,
耕地减少速度趋缓
,
粮食产量持续上升。第
(2)
题
,
在耕地减少的背景下
,
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的惠农政策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
-
14
-
解答策略
(1)
读图名
,
找要素
:
根据图名确定统计图表达的主题
,
利用图例从图中的坐标、线条、数据中找出表达的要素。
(2)
读数值
,
看变化
:
根据数值的大小、标志数据
(
极值、特征值
)
、变化趋势
,
认识图中各要素的特征及随时空变化规律等。判读统计图要重视数据分析
:
定量分析
→
数量特征
;
定性分析
→
变化趋势。
(3)
明原理
,
析原因
:
结合地理原理揭示图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因果关系等
,
并解释或说明相关地理事物的特征、原理和规律等。统计图的分析阐释要抓双重联系
:
图内
→
信息
,
图外
→
知识
;
要善于归纳总结
:
对比分析找差异
,
综合评价得结论。
-
15
-
4
.
等值线型选择题
例
4
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
A.
台风
B.
海陆分布
C.
地形
D.
大气环流
(2)
图示
①②③④
四地中
,
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
)
A.
①
地
B.
②
地
C.
③
地
D.
④
地
(3)
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
①②③④
四地中
,
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
)
A.
①
地
B.
②
地
C.
③
地
D.
④
地
C
A
B
-
16
-
解析
:
第
(1)
题
,
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信息可知
,
图示区域为我国台湾岛部分地区。图中区域东部地区等温线分布较密且呈环状由四周向中心递减
,
说明气温变化较明显
,
应位于台湾山脉
;
受地形的影响
,
西部等温线较稀疏
,
温度变化幅度小
,
说明地势较为平坦。所以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第
(2)
题
,
图中
②③④
三地靠近或位于台湾山脉
,
水汽在地形的抬升作用下形成地形雨
;
而
①
地地处沿海平原
,
对气流的抬升作用不明显
,
降水量在四地中最低。第
(3)
题
,
根据
“
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
”,
④
地位于热带
,
排除
D
项
;
据等温线判断
,
③
地海拔较高
,
山地植被的垂直变化导致该地不再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排除
C
项
;
从气温判断
①
地可能分布有樟树
,
但该地位于沿海平原
,
开发历史悠久
,
人类活动强度大
,
故不可能有樟树的集中分布
,
排除
A
项。根据等温线判断
,
②
地符合亚热带的热量条件
,
地形坡度大
(
等温线密集
),
人类活动强度小
,
故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
-
17
-
解答策略
(1)
掌握等值线图的基本判读方法
:
数值
(
极值、等值距
)
、延伸、疏密
(
分布递变
)
、弯曲
(
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
、局部闭合
(
高度不在正常范围内
,
其特点是
“
大于大的
”
或
“
小于小的
”)
。
(2)
理解影响等值线延伸方向、递变和弯曲的因素
,
如等温线走向和弯曲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等因素影响。
(3)
重视常考点
:
等高线中相对高度的计算、河流两岸海拔对称
;
在等温线图中根据气温变化判断地势高低和起伏
(
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凸
,
气温比两侧高
,
可能为山谷
);
等压线中高压脊、低压槽及槽线处锋面天气的判读。
-
18
-
5
.
因果型选择题
例
5
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件生产厂。
2011
年
3
月
11
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难
,
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
,
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
,
主要目的是
(
)
A.
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
为其中国整车厂配套
,
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C.
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
,
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
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工业基地
(2)
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
)
A.
研发中心
B.
一般零部件厂
C.
核心零部件厂
D.
整车厂
B
C
-
19
-
解析
:
第
(1)
题
,
该公司在中国建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
,
属于工业集聚
;
研发中心、核心零部件生产厂留在日本本土
,
体现了工业分散。中国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吸引日本汽车公司在中国投资建厂。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为整车厂提供配套服务
,
可以减少运费、降低整车生产成本。第
(2)
题
,
受地震、海啸灾害影响
,
留在日本灾区的核心零部件厂停产
,
势必导致中国整车生产厂减产。在灾区的研发中心可能受到灾害影响
,
但其技术短期内不会受损。
-
20
-
解答策略
(1)
解答因果型选择题要注意
:
①
认清题干和题肢能否构成因果关系
;
②
分清题目考查的是
“
因
”
还是
“
果
”,
防止倒
“
果
”
为
“
因
”;
③
有三种情形的备选项是不能入选的
,
即答非所问者
,
与题干规定重复或变相重复者
,
因果颠倒者。
(2)
常用方法
:
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事物或现象之间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
会出现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等不同情况
,
所以应按照题目的指向性
,
把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区分开来。
②
抓住关键信息
,
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
,
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推理和判断
,
找出知识之间的因果联系或层次关系
,
从而做出正确判断。
-
21
-
6
.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
例
6
某中德合资大型汽车企业总部设在吉林省长春市
,
从
1991
年成立至今
,
已形成长春、成都、佛山、青岛等生产基地。长春基地原来生产高中低档各种车型
,
现主要保留高档车型的生产
,
中低档车型的生产大部分转移到其他基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长春基地高档车型的合理市场定位是
(
)
A.
吉林省市场
B.
东北市场
C.
全国市场
D.
欧洲市场
(2)
与保留生产中低档车型相比
,
长春基地保留生产高档车型可以
(
)
A.
减少运输成本
B.
降低生产成本
C.
获取更多利润
D.
扩大市场占有率
(3)
该汽车企业在成都等地建生产基地的主要目的是
(
)
A.
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
B.
抢占当地的消费市场
C.
利用当地的交通优势
D.
借助当地的科技优势
C
C
B
-
22
-
解析
:
第
(1)
题
,
从材料信息汽车企业
“
总部设在长春市
”“
已形成长春、成都、佛山、青岛等生产基地
”
说明长春基地高档车型的市场并不止吉林省或者东北
,
应为全国市场。相比欧洲
,
长春在高档车型生产中并不占优势
,
所以市场定位为欧洲市场不合理。故选
C
项。第
(2)
题
,
根据产业转移的规律看
,
一般产品附加值较小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长春基地保留生产高档车型对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影响不大
,
保留附加值较大的产业能达到追求更高利润的目的
,
但对扩大市场占有率起的作用不大。故选
C
项。第
(3)
题
,
相比长春基地
,
其他汽车生产基地由于建设历史比较短并不具备科技优势。成都基地位于我国内陆
,
相比长春基地
,
不具备交通优势。佛山基地经济较发达
,
劳动力成本较高。综合各大基地区位和
“
产业转移目的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消费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
”
这一规律判断
,
该汽车企业在其他地区建生产基地的主要目的是占领当地市场。故选
B
项。
-
23
-
解答策略
有些选择题的信息呈现全是文字材料
,
没有配图
,
意在考查文字阅读理解能力与知识储备、加工能力。
(1)
检索信息
,
寻找
“
题眼
”:
在阅读材料时
,
准确理解材料所表达的内容
,
注意检索筛选有用的信息
,
如时间
(
季节、日期、时刻
)
、空间
(
直接地名、间接区域
)
、数据
(
海拔、经纬度、面积、速度等
)
、属性
(
方向、气温、降水、空间分布、时间变化
)
等。
(2)
整体理解
,
抓住关键
:
文字材料不仅给出了解题的基本材料
,
还包含了考查的意图、内容和方法。因此要整体理解材料信息
,
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
,
形成解决问题的宏观思路
,
同时又要抓住材料中体现
“
发展变化
”
的关键信息
,
探寻由关键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
-
24
-
二、选择题解答技巧方法
1
.
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利用选项错误或题干与选项逻辑不相符
,
将错误的选项逐一排除掉
,
缩小判断范围。然后根据题干的其他条件
,
在缩小的范围内再逐渐淘汰排除
,
最后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排除法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应用情况。
(1)
选项本身存在科学性错误。
(2)
选项虽然正确
,
但与题干不相符。
(3)
选项前对后错或前错后对。
(4)
两个选项含义相似或相反
,
注意结合图文信息进行对比。
-
25
-
2
.
比较法
比较法往往用于选项的比较
,
在四个选项中
,
往往对题干信息分成两种判断
,
对两种判断再进行不同的表述。经过比较找出选项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原理和规律的理解深度、广度和准确度
,
通过横向或纵向比较
,
考查学生对比较法的掌握程度。
若在选项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表达意思一致时
,
可用比较
(
排同存异
)
法
,
该方法的一般步骤如下。
(1)
对各个独立的选项进行分析
,
寻找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
,
初步确定正确选项。
(2)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
,
运用对比、综合等思维方式
,
进行分析
,
再次确认正确选项。
-
26
-
3
.
优选法
该法常用于人文地理选择题的判断。适合运用优选法的选择题的各选项都不同程度地与题干有联系
,
不同于一般的正误关系
,
因此
,
不要轻易地否定一个选项
,
解题时要通过对比
,
分析其
“
质
”“
量
”
与题干的相符度
,
从而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这类试题要求对每个选项都读明白
,
比较鉴别
,
优胜劣汰
,
在众多的答案中寻找最佳的答案。
当选项中有多项合理
,
但题干中的设问又有限定词
,
如
“
最
”“
主导
”“
第一
”
等字样时
,
要在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
此时常用优选法
,
该方法应用步骤一般如下。
(1)
找出设问限定词。细读题干内容
,
尤其是设问
,
在设问中的
“
最
”“
主导
”“
第一
”
等限定词上做好记号。
(2)
结合题干
,
比较选项
,
进行优选。优选时往往要结合题干信息
,
从题干信息判断最佳选项。
-
27
-
4
.
逆推法
逆向思维包含多种形式
,
常见的形式有
:
逆用知识、逆向推理、反证法等。突破思维障碍的关键是结合题目给定的信息
,
逆向思考
,
合情推理
,
最终找到解题思路。执
“
果
”
索因
,
使思维顺序倒逆
,
选择出这一结果或结论的原因或条件。逆推法
(
逆向思维
)
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形式
,
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
,
它有利于拓展思路、活化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
又有利于防止思维僵化、克服习惯性思维。
当设问出现
“
原因
”“
影响因素
”“
结果
”
等词语时
,
该类选择题为因果型选择题
,
常用逆推法
,
该方法一般步骤如下。
(1)
逐字逐句审读题干
,
弄清
“
因
”
或
“
果
”
。
(2)
假定选项正确
,
然后把它放到条件中去检验
,
从而逐一排除或确定。
-
28
-
5
.
图解法
利用图像解答问题
,
是指通过描绘略图或把图形转换成自己较为熟悉的另一种图形
,
来帮助分析解题的方法。图解法能显现答题的思维过程
,
避免由单纯地想象而产生的思维失误。灵活运用图解法直观地表现解题条件或将条件具体化
,
往往能事半功倍。
(1)
图文转换。
许多无图考图的选择题
,
其考查的地理知识相对比较抽象
,
如地球运动类试题。做题时单凭想象往往较难解决
,
且出错率较高
,
这时如果进行图文转换
,
将题中所给的文字信息转换为比较容易理解的图形
,
即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
29
-
例
7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
,
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
,
观测出露的地层
,
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
)
A.
南北方向
B.
东西方向
C.
西北
—
东南方向
D.
东北
—
西南方向
D
-
30
-
(2)
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
)
C
-
31
-
解析
:
第
(1)
题
,
在表格中同一行中的两个地点属于同一地层
;
将表中各点的位置转绘到经纬网图中
,
如下图所示
;
根据
“
考察路线与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
”,
结合图示可确定总体构造线为东北
—
西南方向。
第
(2)
题
,
根据出露地层
“C—D—S”
由新
→
老的年龄变化
,
可以看出是
“
中间老
,
两翼新
”
的背斜构造
,C
项为背斜构造
,D
项为向斜构造。
A
、
B
两项中的
C
、
D
点都只有一个
,
不符合题目要求。
-
32
-
(2)
添加辅助线。
此类题目已经给出图示
,
但添加辅助线可使比较抽象的图示信息趋向明朗化、简单化
,
进而利用加工提炼出来的信息进行判断。
例
8
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
,
该气压系统以每天
120
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
33
-
(1)24
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2)30~48
小时之间
,
甲地可能经历
(
)
A.
持续晴朗高温天气
B.
连绵阴雨天气
C.
强对流降雨天气
D.
沙尘暴天气
B
C
-
34
-
解析
:
第
(1)
题
,
如下图所示
:
借助相对运动
,24
小时后
,
天气系统东移
120
千米
,
即可视为甲地西移
120
千米
(
图中甲
'
位置
),
甲地位于高压系统西部
,
吹东南风。第
(2)
题
,30~48
小时之间低压系统将移至甲地
(
图中甲
″
位置
),
低压槽处气流辐合上升
,
易出现强对流降雨天气。
-
35
-
(3)
图形转化法。
试题中的某些图像比较抽象或者不太常见
,
这时需要认真分析图
,
将其转化为直观的图像或者常见的图形
,
以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例
9
(2015·
全国
Ⅰ
卷
)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
,
不同年份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
,
完成下列各题。
-
36
-
(1)1975—2004
年
,
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
A.
持续淤积
B.
先侵蚀、后淤积
C.
持续侵蚀
D.
先淤积、后侵蚀
(2)
推测
1992—1997
年期间
(
)
A.
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
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D
B
-
37
-
解析
:
2
米水深位置距海越近
,
泥沙沉积越轻
,
海水侵蚀越严重
;
距海越远
,
泥沙沉积越严重
,
如下图所示。第
(1)
题
,
图示信息显示
1975—1978
年
2
米水深位置距起始点远
,
以淤积为主
;1979
年后
2
米水深位置距起始点接近趋势
,
侵蚀不断加强。第
(2)
题
,1992—1997
年期间淤积减弱
,
侵蚀加强
,
应是黄河携带入海的泥沙减少所致。
-
38
-
6
.
定性定量结合
数据计算、处理、分析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地理技能
,
相关试题多以统计图表的形式呈现。准确的数据计算能力
,
娴熟的定量、定性分析技巧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所在。
例
10
(2014·
课标全国
Ⅰ
卷
)
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下图
,
完成下列各题。
-
39
-
(1)
下图所示的
①②③④
四幅图中
,
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A
-
40
-
(2)
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
A.1910—1930
年
B.1930—1950
年
C.1950—1970
年
D.1970—1990
年
C
-
41
-
解析
:
第
(1)
题
,
解答依据
:
总人口数
=
移民人数
/
移民人口比例。定量计算
:
依据图中数据计算该国不同年份的总人口数
(
如下图所示
),
推断其人口增长特征
:
移民数量虽然发生波动变化
,
但人口总量总体是在不断增加
,
结合数值大小判断应与
①
图变化相符。
第
(2)
题
,
解答依据
:
自然增长量
=
总增长量
-
机械增长量。定性推理
:1950—1970
年迁移人口数没有大的变化
,
但迁移人口比例降到了最低值附近
,
故此时段自然增加最多。该题也可以通过定量计算得出答案
,
但运算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