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0.00 KB
- 2021-04-16 发布
(一)了解1个理论基础——哲学思想
1.区分三对关系
区别
联系
世界观与方
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和世界
观的关系
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不自觉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①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和具体
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哲学的基本派别
阵营
基本观点
内部派别
主要区别
唯物
主义
物质决定
意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唯心
主义
意识决定
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夸大为唯一实在,认为客观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和主宰,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真正的哲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原因在于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
角度
内容
产生的历史
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中国化的重
毛泽东思想
大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习近平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和前提
②哲学从一般规律中概括和总结出各种特殊规律
③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引
④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自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和前提,①错误;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错误;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体现了③;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体现了④,D项正确。
2.哲人逝已远,古道照颜色。孟子留下了“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的经典名言。下列哲人名言蕴含哲理与其相同的是( )
A.贝克莱——“物是观念的集合”
B.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C.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D.欧布里德——“一切皆流、一切皆变”
解析:选A 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A项与其体现的哲理一致;B项是客观唯心主义;C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D项否认了事物的静止,过分强调了事物的运动,与题意无关。
3.随着时代的转化、实践的深化、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增添新的内容,以新的理论观点、理论体系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
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解析:选C A、B、C三项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但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根据实践变化而发展,故选C项。
(二)掌握2个基本原理——物质和意识、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
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
表现
内容
认识
世界
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自觉选择性和
主动创造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改造
世界
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
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反对错
误倾向
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
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反对错
误倾向
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
(1)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从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我国“可见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可见光实时通信速率提高至50 Gbps,相当于0.2秒下载一部高清电影。未来,该技术可实现有光照即可上网,可以形成万亿级年产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 )
①佐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②说明意识的能动性是客观世界发展的保证
③充分发挥了人的主动创造性
④表明人为事物的联系并非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②错误,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客观世界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
可见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体现的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而不是人为事物的联系,④错误且表述有问题;“可见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得益于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说明世界是可知的,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项。
5.航天诱变育种技术是近十年来随航天发展涌现的创造新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的新技术。微重力、强辐射、高真空、重力仪为百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克的特殊环境,会使种子和微生物产生遗传变异。科学家利用太空的物理环境作为诱变因子,培育优良的生物品种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和环境质量。这表明( )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②意识的能动性突破客观条件,创造出有利于人类的联系
③科技创新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的统一
④科学家可以利用太空特殊条件,改变自然规律,造福人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利用太空的物理环境作为诱变因子,培育优良的生物品种,改善人类的生活和环境质量,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科学家们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①③正确;②中“突破客观条件”的说法错误;规律既不能被改变也不能被创造,④错误。故选A项。
6.(2017·赣州模拟)网约车出现以来,一直过着名不正言不顺的日子,但它方便快捷的属性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近日,交通运输部公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这意味着满足条件的私家车也能按照程序成为合法运营车辆。这一变化体现了政府( )
A.坚持联系的观点,根据消费者的主观愿望制定了相关政策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制定相关政策
C.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事物固有联系,使政策得到不断完善
D.坚持发展的观点,转变管理理念,实现了传统出租车行业转型升级
解析:选B 我们应依据客观现实制定相关政策而非主主观愿望,故A项错误;政府从客观现实出发制定相关办法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项符合材料;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不可改变事物固有联系,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
(三)理清2对关系——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1.物质与运动
原理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2.运动与静止
运动
静止
含义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两种情形: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特点
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错误
倾向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马克思主
义哲学运
动观
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7.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列宁指出:“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最绝妙的说明”。列宁这样的评价是因为这一观点( )
A.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B.承认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C.指出了自然界是永恒发展的
D.认识到物质世界处于运动之中
解析:选D 宇宙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永恒的活生生的火,这表明物质世界是运动的,既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又认为世界是运动的,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答案为D项;A、B两项不是对赫拉克利特观点的全面解读;运动不等于发展,C项不选。
8.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本题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①②当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③错误;材料未涉及对立与统一之间的关系,④排除。故选A项。
(四)掌握1个重要观点——实践观
1.实践与认识
(1)实践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内涵
客观物质性
①首先是由实践的基本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能动性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认识指
导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及其特点
①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的特点
特点
方法论
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同一确定的对象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把握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认识发展的过程
①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②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9.2016年9月25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
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落成启用。FAST建成后,将用于研究宇宙的起源、演化和未来,可实现大天区面积、高精度的天文观测,为人类寻找银河系以外的脉冲星提供有利条件。FAST的建成进一步印证了( )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③先进的认识工具也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可知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FAST建成后,将用于研究宇宙的起源、演化和未来,可实现大天区面积、高精度的天文观测,体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FAST为人类寻找银河系以外的脉冲星提供有利条件,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②符合题意。认识来源于实践而不是认识工具,③错误。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④错误。故选A项。
10.(2018届高三·梧州联考)“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走遍天下”,相较于方兴未艾的辟谣平台,“科学”流言传播的速度和途径更快更广更蛊惑人。“科学”流言不同于其他网络谣言,它披着“科学”外衣,让人难辨真假。且这些流言往往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不少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接纳它。从哲学角度看科学流言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们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一切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科学”流言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④复杂事物的本质暴露需要一个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D 科学流言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复杂事物的本质暴露需要一个过程,①④正确;科学流言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反映,③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真理,②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12道选择题保分练]
1.(2018届高三·惠州调研)生活处处有哲学,近年来出现的下列流行语与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
①正能量 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蛮拼的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接地气 正视矛盾,不回避矛盾和问题
④新常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选B “正能量”体现了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①错误;“蛮拼的”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符合题意;“接地气”强调的是注重实际和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坚持从实际出发,③错误;“新常态”体现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
2.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如何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这句话说明( )
①自然科学是哲学的附属物和衍生品 ②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③哲学应在实践基础上丰富具体知识 ④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选A ①表述错误,此观点是对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歪曲理解;③表述与题意无关;题目中强调的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②④表述与题意相符,故选A项。
3.习近平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 ②可以给我们提供具体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 之所以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③④正确;哲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是物质力量,①错误;②观点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不能给我们提供具体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故选D项。
4.(2018届高三·深圳联考)常言道“秋风扫落叶”,但到广东、福建等地却发现春风微拂,树叶纷纷飘落,出现“春风扫落叶”的有趣景象。这( )
①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说明事物的现象不一定反映事物的本质
③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证明了“秋风扫落叶”的认知不是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无论是“秋风扫落叶”还是“春风扫落叶”都是人们通过观察后得出的正确结论,说明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①
正确;事物的现象无论真象还是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外在反映,假象只是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②表述错误;在北方“秋风扫落叶”,在广东、福建等地却是“春风扫落叶”,说明了认识事物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正确;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秋风扫落叶”是在北方经过证实的普遍真理,不能因为广东、福建有“春风扫落叶”现象就否定其真理地位,④判断错误。故选B项。
5.2016年10月9日,2016年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在河南省焦作市隆重开幕。太极拳是一项身体动静平衡统一的运动,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机势难分,此太极之妙也。从哲学上看,太极拳运动体现了( )
①动和静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②动亦静,静亦动,没有区别 ③绝对的运动和绝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④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体现了①④。②错误,动和静是有区别的。③错误,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选C项。
6.(2017·盘锦质检)为解决许多城市内涝频发的问题,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它要求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体现了( )
①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调整城市发展规律以利于人类生存 ②人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自然和城市发展的本质联系 ③在遵循自然和城市发展规律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④人们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决定城市道路发展收到效果的程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体现了在遵循自然和城市发展规律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自然和城市发展的本质联系,②③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①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项。
7.下列成语与漫画蕴含的哲学道理一致的是( )
A.固步自封 墨守成规
B.拔苗助长 缘木求鱼
C.讳疾忌医 因噎废食
D.邯郸学步 东施效颦
解析:选B 找不对方法,付出得再多也没有用,意指凡事要尊重客观规律,答案为B项;A项是不能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C项是不承认矛盾普遍存在的观点,D项蕴含的是违背从实际出发的错误观点,均不选。
8.迅速发展的P2P网贷平台、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倒逼传统金融业开始审视自身的局限性。当前银行业更多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中,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表明( )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 ③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④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①不符合题意。④错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材料说明了银行业应与时俱进、创新发展,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项。
9.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亮点,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创造思路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旅游资源的优势
②在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中发掘有利因素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发展旅游业的规律、商机和条件
④把握原生态文化凝固不变的特点,发展特色旅游经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③中创造规律的说法错误;④中把生态文化表述为凝固不变是错误的。材料强调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A项。
10.(2017·海南调研)一直以来,杂交育种都是人类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技术,而杂交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雌雄配子体的有效识别。中国科研工作者经过多年研究,首次发现植物雌雄识别的分子机制,为杂交育种开辟了新天地。由此可见( )
①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②研究中获得的正确认识促进了实践水平的提高
③科学技术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
④认识和把握真理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杂交育种实践中遇到障碍,是推动科学家去研究发现植物雌雄识别的分子机制的动力,①正确;新发现为杂交育种开辟了新天地,体现了科学认识对提高实践水平的积极意义,②正确;③错误,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④错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用获得的正确认识指导实践,提高实践水平。故选A项。
11.中国现在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的问题在国内引起广泛争议,丘成桐、杨振宁等大师级科学家相继“发声”论战,成为舆论热点。正反双方的论战( )
①说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②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
③有利于人们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
④表明真理和谬误有不可跨越的鸿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①说法错误,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但不能说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②符合题意,中国现在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的问题在国内引起广泛争议,强调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③符合题意,正反双方的论战有利于人们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④说法错误,真理是有条件的,如果超出一定的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因此不能说两者有不可跨越的鸿沟。故选C项。
12.(2018届高三·南昌联考)过去,人们认为物质的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物质存在形态越来越多:如第四态为等离子态、第五态为低温态,此外,还有高密态、液晶态……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物质形态有十多种,今后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种。材料表明( )
①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物质世界的不可知性
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认识随着人类实践水平的提高而同步发展
④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物质存在形态越来越多”“今后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④符合题意。①否定了物质的可知性,③否定了认识的相对独立性,均应舍去。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