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9 MB
- 2021-04-16 发布
第
17
讲 官能团与化学反应类型
-
2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考点一
官能团的性质
常见官能团的结构及其特征性质
-
3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
4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
5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
6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
7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
8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
9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
10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
11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
12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
13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如图表示
4-
溴环己烯所发生的
4
个不同反应。其中
,
产物只含有一种官能团的反应是
(
)
A.
①④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②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答案
解析
关闭
-
14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跟踪训练
1
.
某天然拒食素具有防御非洲大群蚯蚓的作用
,
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
未表示出原子或原子团的空间排列
)
。该拒食素与下列某试剂充分反应
,
所得有机物分子的官能团数目增加
,
则该试剂是
(
)
A.Br
2
的
CCl
4
溶液
B.Ag(NH
3
)
2
OH
溶液
C.HBr
D.H
2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根据该拒食素的结构简式确定其性质
,
进而确定其与不同试剂反应后产物的结构和官能团。有机物中的碳碳双键与
Br
2
发生加成反应
,
使官能团数目由
3
个增加为
4
个
,
选项
A
正确。有机物中的醛基被银氨溶液氧化为
—COOH,
官能团数目不变
,
选项
B
不正确。有机物中的碳碳双键与
HBr
发生加成反应
,
但官能团数目不变
,
选项
C
不正确。有机物中的碳碳双键、醛基与
H
2
发生加成反应
,
官能团数目减少
,
选项
D
不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15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2
.(2018·
杭州七校联考
)
已知有机化合物
A~F
存在下列关系
:
(1)
写出
E
的官能团名称
:
;
③
的反应类型为
。
(2)
写出
①
的化学方程式
:
。
-
16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3)
下列有关上述重要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述化合物中只有
E
能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
B.F
能够发生酯化、水解、氧化、加成等反应
C.C
、
D
、
E
三者可以使用新制的氢氧化铜一种试剂加以鉴别
D.
将绿豆大小的钠块投入
D
中
,
钠块浮于液面上
,
并有大量气泡产生
E.
检验反应
⑤
中淀粉是否发生水解
,
可以往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碘水检验
-
17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答案
:
(1)
醛基 氧化反应
(
2)CH
3
COOCH
2
CH
3
+NaOH CH
3
COONa+CH
3
CH
2
OH
(3)C
解析
:
淀粉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
,
即
F
为葡萄糖
;
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生成
D,
则
D
为乙醇
(CH
3
CH
2
OH);
乙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被氧气氧化为
E,
则
E
为乙醛
(CH
3
CHO);
乙醛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被氧气进一步氧化生成
C,
则
C
为乙酸
(CH
3
COOH);A
在加热条件下与
NaOH
溶液反应生成
B
和乙醇
,
且
B
能与硫酸溶液反应生成乙酸
,
故
B
为乙酸钠
(CH
3
COONa),A
为乙酸乙酯
(CH
3
COOCH
2
CH
3
)
。
-
18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1)E
为乙醛
(CH
3
CHO),
官能团为醛基
;
③
是乙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被氧气氧化为乙醛
,
反应类型是氧化反应。
(2)
反应
①
是乙酸乙酯的碱性水解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
3
COOCH
2
CH
3
+NaOH CH
3
COONa+CH
3
CH
2
OH
。
(3)A
项
,
葡萄糖和乙醛中都含有醛基
,
都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
错误
;B
项
,
葡萄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
错误
;C
项
,
乙醇与新制的氢氧化铜不反应
,
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生成砖红色沉淀
,
乙酸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发生酸碱中和反应
,
生成蓝色溶液
,
因此乙醇、乙醛与乙酸三种物质能够用新制的氢氧化铜一种试剂加以鉴别
,
正确
;D
项
,
钠的密度大于乙醇的密度
,
因此将绿豆大小的钠块投入
D
中
,
钠块沉于乙醇的底部
,
并有大量气泡产生
,
错误
;E
项
,
检验反应
⑤
中淀粉是否发生水解
,
应检验水解产物葡萄糖
,
可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或银氨溶液进行检验
,
错误。
-
19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规律小结
“
官能团
”
是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
如碳碳双键
(C=C)
、碳
碳
叁
键
(C
≡
C)
、卤素原子
(—X)
、硝基
(—NO
2
)
、羟基
(—OH)
、醛基
(—CHO)
、羧基
(—COOH)
等。属于官能团的原子团是
“
基
”,
但
“
基
”
不一定是官能团
,
如
—CH
3
、
—C
6
H
5
等不是官能团。一般来说
,
各类有机物都有典型的官能团
,
都能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如饱和烃主要发生取代反应
,
不饱和烃
(
典型结构为
C=C
或
C
≡
C)
主要发生加成和氧化反应
,
卤代烃
(
典型结构
—X)
主要发生取代、消去反应
,
醇类
(
典型结构
—OH)
主要发生取代、消去反应和氧化反应
,
醛类
(
典型结构
—CHO)
主要发生还原反应、氧化反应
,
羧酸
(
典型结构
—COOH)
主要发生酯化反应等。
-
20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考点二
官能团与反应类型
有机反应类型与官能团
-
21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
22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
23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
24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下图是一些常见有机物的转化关系
,
关于反应
①
~
⑦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反应
①
是加成反应
B.
只有反应
②
是加聚反应
C.
只有反应
⑦
是取代反应
D.
反应
④⑤⑥
是取代反应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乙烯和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
1,2-
二溴乙烷
,A
项正确
;
乙烯生成聚乙烯是加聚反应
,B
项正确
;
④⑤⑥也属于取代反应
,C
项错误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25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跟踪训练
1
.
某有机物
A
由
C
、
H
、
O
三种元素组成
,
其蒸气密度是相同条件下的氢气密度的
60
倍
,0.1 mol A
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
0.8 mol CO
2
和
7.2 g H
2
O;A
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
其苯环上的一卤代物有三种。
现有如下转化
关系
其中
D
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F
继续被氧化成
G,G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90
。
-
26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1)A
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A
的结构简式为
。
(2)C
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
填选项
)
。
A.
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B.
能在碱性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
C.
能与甲酸发生酯化反应
D.
能与
Ag(NH
3
)
2
OH
发生银镜反应
E.
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
27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
3)C D
的反应类型为
,G
与足量小苏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C
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
,
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
①
属于酯类化合物
;
②
遇三氯化铁溶液显紫色
;
③
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可生成砖红色沉淀
;
④
苯环上的一卤代物只有一种。
-
28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
29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解析
:
有机物
A
由
C
、
H
、
O
三种元素组成
,
其蒸气密度是相同条件下的氢气密度的
60
倍
,
则
A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20,0.1
mol
A
的质量是
12
g
。
0.8
mol
CO
2
中
m
(C)=0.8
mol×12
g·
mol
-1
=9.6
g,7.2
g
H
2
O
的物质的量为
7.2
g
÷
18
g·
mol
-1
=0.4
mol,
m
(H)=0.4
mol×2×1
g·
mol
-1
=0.8
g,
故
12
g
有机物
A
中
m
(O)=12
g-9.6
g-0.8
g=1.6
g,
故
n
(O)=1.6
g
÷
16
g·mol
-1
=0.1
mol,
故有机物
A
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目为
0.8
mol
÷
0.1
mol=8,
氢原子数目为
0.8
mol
÷
0.1
mol=8,
氧原子数目为
0.1
mol
÷
0.1
mol=1,
故
A
的分子式为
C
8
H
8
O
。有机物
A
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
分子中含有
—CHO,
苯环上的一卤代物有三种
,
说明苯环含有
1
个支链
,
故
A
为
-
30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
31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
32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
33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2
.
茉莉花香气的成分有多种
,
乙酸苯甲酯是其中的一种
,
它可以从茉莉花中提取
,
也可以用甲苯和乙醇为原料进行人工合成。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
-
34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1)
写出反应
①
的化学方程式
:
。
(2)B
中官能团名称为
。
(3)
反应
③
的反应类型为
。
(4)C
的结构简式为
。
(5)
在
①②③
三个反应中
,
原子的理论利用率为
100%,
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反应是
(
填序号
)
。
-
35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
36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热点
试剂与重要官能团的
关系
规律小结
-
37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
-
38
-
重点梳理
精选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