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00 KB
- 2021-04-16 发布
湖南省常德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科)试卷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的,是指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明清之际“士人从商,商人入仕”,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特色。下列关于中国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治国搭建了政治舞台
B.明清之际的“士人从商”反映抑商政策转变,等级观念淡化
C.面对鸦片战争失败,当时开明士大夫阶层发动了“自强”运动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2.“化性以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该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A.商鞅 B.孔子 C.荀子 D.韩非子
3.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而不在于生存”;“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与人类的东西”。这反映出他( )
A.思想中有进化论的成分 B.思想中包含有理性的内容
C.注意到对自然界的探讨 D.比较看重教育的现实作用
4.“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这恰好就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因为这就是使每个公民都有祖国,从而保证他免于一切人身依附的条件,这就是造成政治机器灵活运转的条件,并且也是唯有它才是使社会规约成为其合法的条件;没有这一条件,社会规约便会是荒谬的、暴政的、并且会遭到最为严重的滥用。”这段论述出自( )
A.伏尔泰《哲学通信》 B.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C.卢梭《社会契约论》 D.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5.王阳明认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对此
理解正确的是( )
A.开近代中国民主启蒙思想之先河 B.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D.与古希腊思想家“人是万物的尺度”异曲同工
6.昆曲《牡丹亭》描写进入阴间的杜丽娘与阴间判官据理力争,终于使自己还魂人
间,而且一鼓作气,让自己叛逆的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与杜丽娘这种追
求最为相似的是:( )
A.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彼特拉克说:"关于我们在人间所能希望的光荣,我们在人间的时候去追求它
是对的"。
C.马可·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
D.康德认为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7.“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
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培根的上述言论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
A.揭开世界近代史序幕 B.促进世界近代化进程
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 D.遏制殖民扩张的开展
8.古人云:“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人处
世不可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五雷轰顶”。你认为这些言论反映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学派的思想( )。
①儒家 ②道家 ③墨家 ④法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9.今本《道德经》有言:“夫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由此可以看出,道家认为
A.礼乐必须以“仁义”为其精神内核
B.礼乐的兴起是对原初“道”的偏离
C.没有仁作为基础,礼乐就是空虚的
D.仁义礼乐是道德堕落后的最好选择
10.西方汉学家称中国古代某历史人物为“儒家的第一个神学家。”下列各项中,属
于这位历史人物思想主张的是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11.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
A.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B.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
C.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
D.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
12.宗教改革早期,路德不赞成在学校中教授德语。但此后,他一改原有的主张,积
极推行用德语传教,并亲自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这一变化
A.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B.消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
C.激起德意志民族反天主教会风潮
D.否定《圣经》地位和上帝的存在
13.路德认为,“信”不是外在修炼的结果,而是与之俱来的、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的
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路德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
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这一主张
A.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B.升华了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
C.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D.与宋明时期“陆王心学”的思想本质上一致
14.“行政权力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
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这一观点可能出自
A.霍布斯 B.洛克 C.孟德斯鸠 D.卢梭
15.据美国沃克斯网站2015年2月3日的文章称,纵观历史,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天才
往往都相信占星术、炼金术和魔法等非常奇异的事物。这主要表明
A.经典力学受到封建神学的冲击
B.牛顿继承了伽利略的研究风格
C.伽利略和牛顿开创了经典力学
D.近代科学发展水平还不够深入
16.下表是近代中国某学校的课程表
推动这一重大教育变革的是
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预备立宪 D.辛亥革命
17.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学校课题小组在研究“李鸿章与中
国的近代化发展”时,收集到如下材料,其中最有史学价值的材料是
A.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B.网络搜集的李鸿章轶闻
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评论
D.李鸿章的部分奏折、书信影印件
18.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
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这表明严复
A.抛弃了进化论思想 B.认识到了西方文明的本质
C.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D.欲从传统思想中寻找出路
19.近代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
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一言论意在
A.推广民间俚语 B.提倡文言文复兴
C.否定外来文化 D.抵制白话文运动
20.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
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
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
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这表明苏格拉底( )
A.高度赞扬雅典的民主制 B.公民意识淡漠
C.认识到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D.缺乏民本思想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
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
A.宗教改革并没有对天主教会进行改革
B.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C.宗教改革只是为了反对教会出售赎罪券
D.宗教改革的目的是否定上帝的权威
22.1539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诏令,规定婴儿出生时必须向官方登记,法院
各类文书必须以法文书写,舍弃之前罗马教廷在欧洲推广的正统文字拉丁文。法
国国王采取这种做法的主要原因应是( )
A.抗击英国对法国的渗透和操纵
B.强化世俗君主权力
C.提高法国的教育文化水平
D.响应文艺复兴运动
23.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这说明近现代中国思
想发展历程( )
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24.《中国文学史》在论述先秦的一部作品时写道:“诗人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
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山川日月、香草美人、千里流沙、蜿蜒八龙等罗织起来,
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虚幻世界;另一方面,诗人又通过一系列曲折迷离的情节来
展示对现实政治和坎坷人生的悲剧性思考。”该作品的风格为( )
A.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 B.脱离真实世界的唯心主义
C.内容古朴的现实主义 D.关注自己内心的个人主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和技术诸领域,中国宋代无疑是当时最有成就的国家。……中国社会在这个时代经历了一场真正的变化,人们于此采纳了“文艺复兴”一词。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
(1)结合所学,以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史实印证(各举一例)材料一中“宋代无疑是当时最有成就的国家”的观点,并指出宋代的“文艺复兴”与欧洲文艺复兴的根本区别。(8分)
材料二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8分)
(3)中国古代统治者的许多做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甚至是扼杀人性,试从政策措施、思想方面举例说明。(4分)
26.(12分)14.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有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说明:多摘录或少摘录都要扣分)
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政治家。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
周代以来的宗教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
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其《举贤良对策》中
指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即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他又说“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意思是要兴建太学,选
任品行高尚、学问出众的学者在此担任老师,从而培养全天下的读书人。以上建议
均被汉武帝采纳。
汉武帝的这些做法一方面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
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专制“大一统”
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的
地步。
文中哪些表述属于史料?(4分)
(2)文中哪些表述属于史料解释?(4分)
(3)文中哪些表述属于历史评价?(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1)根据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中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6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6分)?
材料二
1840年中国社会进入近代时期,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近代思想界也开始了它近代化的历程。在西方各种思潮传入影
响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近代思潮勃然兴起,起决定作
用的因素“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制度性因素,也包括精神性因素”……同时“中国社
会的特定的历史土壤……从根本上限制、影响与规定着不同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基
本方向和格局”。
——孟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变迁的社会原因初探》
(2)依据材料三概括1840年后中国思想界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8分)
历史(文科)试卷参考答案
1~ 6. D C B C D B 7~12. B B B C A C
13~18. A D D A D D 19~24. D C B B A A
25.(1)史实:①思想:儒学发展为理学;②科技:发明活字印刷术、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③文学:宋词流行、民间兴起散曲;④艺术:苏轼的行书、宫廷画院活跃、画学兴起、风俗画是画坛最大亮点。(4分)
区别:欧洲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宋代只是古代农业文明的继续发展和繁荣。(4分)
(2)对象:更加猛烈地抨击天主教会。(2分)并将斗争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2分) 政治追求:追求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性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4 分)
(3)政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等。 思想: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
(每方面任一点2 分, 共4分))
26.(12分)答案:14.(1)史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2)史料解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建太学,选任品行高尚、学问出众的学者在此担任老师,从而培养全天下的读书人。
(3)历史评价:汉武帝的这些做法一方面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27.(1)过程
西汉:董仲舒发挥儒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理论, “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分)
宋朝:朱熹等吸收佛道教义,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
(2分)
原因: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
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2分)
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2分)
文化上: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政策(2分)
(2)特点:思想近代化起步;思想的多元化;传统思想的束缚。(4分,答出2点即可)
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思想的传入;崇实致用思想的进一步发展。(4分,答出2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