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2.00 KB
- 2021-04-16 发布
09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选择题
(原创题)科学家往往从连续性好的深海沉积岩芯、冰芯、黄土、树木年轮以及考古
遗迹、文献资料等信息源中获取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环境特征的信息,依此推测过去
的全球气候变化。据此完成 1~3 题。
1.长江上游涪陵段河道中白鹤梁上的石鱼题刻记载了公元 764 年以来 72 个枯水年份的水位,
据此可推测 ( )
A.地壳运动形式的变化
B.其上游地区的降水变化状况
C.该河年内径流的变化特点
D.该处农耕活动中的灌溉用水量
2.下图表示我国塔里木盆地内一棵古胡杨木的年轮横剖面(部分),较宽的年轮主要反映的是
( )
A.高温少雨年份
B.低温多雨年份
C.高温多雨年份
D.低温少雨年份
3.地质学家认为,在距今约 2.8 亿年的二叠纪,南极洲作为古冈瓦那大陆的一部分,位于南
半球的中纬度地带,当时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繁盛。能支持该观点的有力证据是该大洲
( )
A.埋藏有深厚的岩盐 B.有大量的海洋动物化石
C.海洋生物繁盛 D.有储量丰富的煤田
答案 1.B 2.C 3.D
(考题改编)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 4~5 题。
4.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 )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
C.山地荒漠带
D.山地冰雪带
答案 B
5.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
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
其最弱的环节及成因搭配正确的是 ( )
A.降水——位于非季风区 B.下渗——地势平坦
C.蒸发——夏季高温 D.地表径流——地表千沟万壑
答案 D
读“世界某地区图”,回答 6~8 题。
6.图示海峡
( )
A.沟通了地中海与大西洋 B.沟通了大西洋与太平洋
C.沟通了红海与印度洋 D.沟通了太平洋与印度洋
7.下列关于图中 A 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冬季有结冰现象 B.含沙量大,水能丰富
C.有冬汛 D.夏季水量大,水位高
8.甲乙两地的自然植被主要是
( )
A.甲为硬叶林 B.乙为落叶阔叶林 C.甲为荒漠 D.乙为阔叶林
答案 6.A 7.C 8.A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下图表示“南半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回答 9~11 题。
9.对南半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曲线的表示正确的是
( )
A.a B.b C.c D.d
10.南半球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 )
A.在低纬度地区最低 B.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C.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D.在中纬地区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
一致
11.关于下列山地雪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珠穆朗玛峰北坡纬度比南坡高,对应的雪线高度是北坡低于南坡
B.天山北坡降水多于南坡,雪线高度是北低南高
C.阿尔卑斯山南坡降水多于北坡,雪线南低北高
D.安第斯山南端东西坡纬度相同,对应的雪线东低西高
答案 9.A 10.C 11.B
在多年持续不断的施工后,目前,三峡工程建设已经进入到最后阶段,在 2008 年年底
基本建成,比原计划工期提前一年竣工。三峡水库自 2003 年 6 月蓄水至 135 米后, 库区水
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
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给人
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但无论结果怎样,建设三峡工程是利大于弊。据此完成 12~
14 题。
12.材料显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材料中所说的 要素变化引起其他要
素的变化 ( ) ①差异性 ②整体性 ③气候 ④水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库区形成人工湖泊,对自然要素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使生物多样性增加 ②地方气候更温和湿润 ③土壤肥力下降 ④洪涝加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引起三峡库区水污染、滑坡、泥沙淤积的原因是
( )
①含沙量提高 ②水位上升 ③水流缓慢 ④水量增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12.D 13.A 14.D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
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据此回答 15~16 题。
15.下列关于陆地环境整体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生物和土壤四部分组成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16.关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B.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
C.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性质保持固定不变
D.平衡功能是静态平衡
答案 15.B 16.A
二、综合题
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自然带的名称:A ,B ,C ,D 。
(2)A→B→C→D 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由 到 的地域分异,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 为基础的,形成非洲这种地域分异,主要是受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3)A→B→C 自然带的更替是主要由 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4)图中 C 自然带直通西海岸的原因是 。
(5)图中赤道穿过的地区东部形成 B 自然带,西部形成 A 自然带,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 (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赤道 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3)降水
(4)受西海岸加那利寒流影响
(5)B 自然带的形成:受地形影响,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A 自然带的形成:受热带雨林气候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18.(原创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
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
因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
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 (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
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3)A 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对应的自然带①是
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 地在 和 的交替
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 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中的 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 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 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 为基础的。
(6)①自然带近年来遭受人类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对自然环境产生的问题表现
为 ,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是 。
答案 (1)整体
(2)西风带 西南风,风向略
(3)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4)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6)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
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牵一发而动全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
-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 2016 届高2021-04-16 01:13:5618页
- 海南省高考地理试题2021-04-16 01:06:187页
- 广东高考地理复习资料 专题22 区域2021-04-16 01:05:1023页
-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提升2021-04-16 01:02:515页
- 2018年高考地理(人教版)大一轮复习课2021-04-16 01:00:2727页
- 2020版高考地理巩固练题(20)(含解析)新2021-04-16 00:55:275页
- 2019版高考地理创新大一轮(精致教师2021-04-16 00:42:2223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2021-04-16 00:37:1869页
-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第四2021-04-16 00:34:4813页
-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考前复习方略微2021-04-16 00:21:5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