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9 MB
- 2021-04-15 发布
第十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
1
讲 区域农业
发展
-
3
-
-
4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考点一
东北地区的农业
发展
1
.
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 1 )
范围
:
黑龙江
、吉林、辽宁三省和
内蒙古自治区
东部。
( 2 )
地位
:
我国重要的
商品粮基地
、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 3 )
自然条件。
①
气候。
-
5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②
地形
:
包括高原、
平原
和山地
,
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③
土壤
:
黑土
、黑钙土广布
,
有机质含量高
,
利于农业生产。
( 4 )
社会、经济条件。
-
6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2
.
农业布局特点
( 1 )
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
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
及
农业
生产方式
的不同。
( 2 )
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
7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①
耕作农业区
。
②
林业和特产区
:D
大兴安岭
、
E
小兴安岭
、
F
长白山
。
③
畜牧业区
:
西部高原
、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3
.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
商品粮基地建设
( 1 )
地位
:
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
三
江平原
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 2 )
突出特点
:
大规模机械化
生产
;
地区
专业化
生产。
-
8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4
.
农业发展方向
( 1 )
东北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
9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2 )
东北地区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
10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2016
江苏连云港期末
)
读我国某区域图
,
完成第
1~2
题。
-
11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1
.
关于该地区的说法
,
正确的是
(
C
)
A.
甲省东湿西干
,
其南部地处中温带
B.
乙地位于小兴安岭北部
,
滨江靠山
C.
水稻的种植范围向北、向东扩展
D.
影响水稻产区扩大的主要因素是水热资源
2
.
该地区农业发展
(
B
)
A.
大力开垦荒地
,
扩大粮食生产规模
B.
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等农产品基地
C.
干旱缺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D.
全面退耕还林还草
,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
12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解析
第
1
题
,
甲省是辽宁省
,
东部降水较多
,
西部降水较少
,
东湿西干
,
其南部地处暖温带
,A
项错。乙地位于大兴安岭北部
,
滨江靠山
,B
项错。图示信息表明水稻的种植范围向北、向东扩展
,C
项正确。影响水稻产区扩大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
,D
项错。第
2
题
,
东北地区宜农荒地所剩不多
,
不宜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
,A
项错。该地地广人稀
,
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等农产品基地
,B
项正确。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低温冻害
,C
项错。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
,
不能全面退耕
,
应对生态恶化、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D
项错。
-
13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1
.
常考问题释疑
( 1 )
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
①
地势低平
,
排水不畅
;
②
纬度高
,
气温较低
,
蒸发较弱
;
③
冬季地下有季节性的冻土层
,
地表水难以下渗
;
④
地处河流交汇处
,
水源充足。
( 2 )
东北地区大米品质优良的原因
:
①
一年一熟
,
水稻生长期长
;
②
昼夜温差较大
,
夏季光照充足
;
③
冬季寒冷漫长
,
病虫害少
,
农药施用量小
;
④
开发历史晚
,
人口稀少
,
环境优良。
( 3 )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
(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
的优势条件
:
①
耕地面积广大
,
粮食总产量大
;
②
地形平坦、耕地集中连片
,
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
劳动生产率高
;
③
人均耕地面积大
,
商品率高。
制约因素
:
纬度较高
,
热量不足
,
单产低。
-
14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15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2015
浙江卷
,7~8 )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
,
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第
1~2
题。
-
16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1
.
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
,
可推断出
(
B
)
A.
甲地海拔较高
B.
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
丁地地势低平
D.
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2
.
目前
,
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B
)
①
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
增加耕地面积
③
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
改变耕作制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17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3
.( 2014
全国
Ⅱ
卷
,37 )
阅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列各题。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
,
于
1957
年开始垦荒
,
目前面积
1.24
万平方千米
,
人口
20
多万。这里空气清新
,
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
,
土壤肥沃。近年来
,
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
,
有
“
中国绿色米都
”
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
,
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
18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1 )
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答案
开垦历史短
,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
;
地广人稀
,
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
,
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
(
废气、废水、废渣等
)
较少
,
环境污染轻微。
( 2 )
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答案
纬度高
( 48
°
N
附近
),
冬季寒冷而漫长
,
害虫
(
虫卵
)
不易越冬
;
夏季气温日较差大
,
日低温较低
,
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 3 )
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答案
土壤肥沃
(
肥力高
);
精准施肥
,
控制施肥量。
( 4 )
建三江被称为
“
中国绿色米都
”,
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答案
环境质量优良
(
污染少
);
化肥、农药施用量少
,
生产绿色稻米
;
生产技术先进
,
具有示范作用
;
生产规模大
;
单位面积产量高
,
总产量大
;
商品率高等。
-
19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解析
第
(1)
题
,
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分析
:
三江平原由于地理位置偏北
,
气候寒冷
,
沼泽广布
,
开垦历史较晚
,
因而受人类的影响较小
,
从而保持了优良的环境质量。第
(2)
题
,
从三江平原的气温特点出发分析其虫害少的原因
:
纬度较高
,
冬季漫长严寒
;
夏季夜晚气温较低
,
害虫难以生存和繁殖。第
(3)
题
,
注意材料中的相关信息
,
如
“
土壤肥沃
”“
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
,
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
。第
(4)
题
,
解答要从
“
绿色
”“
米都
”
入手
:“
绿色
”
指环境质量高
,
污染少
;“
米都
”
说明稻米生产量大
,
商品率高。
-
20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21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三江平原作物一年一熟是由
积温
决定的
,
为实现农业大规模经营而改变耕作制度不现实
,
④
错
;
目前三江平原的草甸、沼泽大多已被开发成
耕地
,
因此要加强湿地保护
,
不可能通过
增加
耕地面积
扩大生产规模
,
②
错
;
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获得
大规模经营
的土地条件
,
①
对
;
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
能为农业大规模经营提供支撑
,
③
对。综合分析
,B
项正确。
-
22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考点二
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
安全
1
.
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
资源硬约束日益加剧
,
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任务更加艰巨。
( 2 )“
靠天收粮、靠天养畜
”
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扭转
,
农业综合生产力比较低
,
农业生产波动较大。
( 3 )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
①
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与居民消费快速升级不相适应
;
②
种养结合不紧
,
粮经饲结构不合理
;
③
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转化增值率偏低
,
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 4 )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
,
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艰巨。
-
23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2
.
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1 )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
确保
“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
。
( 2 )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与布局
:
①
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
,
因地制宜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
;
②
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
( 3 )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
推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
如乡村观光旅游
)
。
( 4 )
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
:
①
科教兴农推广良种良法
,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水平
;
②
大力发展农机装备
,
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
;
③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提高
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
④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 5 )
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
,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
24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3
.
我国的粮食安全
( 1 )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①
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
,
粮食需求量刚性增长。
②
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制约着粮食生产潜力的挖掘。
③
种粮效益持续偏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④
受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日益加深
。
-
25
-
( 2 )
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途径。
①
“
藏粮于地
”:a.
稳定面积
:
坚守
18
亿亩
( 1
亩约为
666.7
平方米
)
耕地红线
,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b.
提高地力
:
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
大幅度提升耕地质量。
②
“
藏粮于技
”: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提升品质。
a.
加快新品种繁育
,
力争在种业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b.
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
;c.
集成推广应用综合技术。
③
“
藏粮于民
”:
调动农民种粮储粮积极性和提升农民素质
,
完善粮食生产支持保护政策体系
,
保证农民种粮合理收益。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真题通关
-
26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真题通关
4
.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
示意图
①
东北商品粮基地
②
黄淮海商品粮棉畜基地
③
长江中游平原商品粮油基地
④
华南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⑤
黄土高原农业果业基地
⑥
西部畜牧奶业基地
-
27
-
( 2016
山东师范大学附中二模
)
下图为中国区际主要农产品
(
包括稻谷、小麦和玉米
)
虚拟水
(
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看不见的水
)
流动格局网络系统图。据此完成第
1~3
题。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真题通关
-
28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真题通关
1
.
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
,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突出优势是
(
B
)
A.
光热充足
B.
地广人稀
C
.
交通便利
D.
市场广阔
2
.1999—2010
年
,
华南、西北之间虚拟水流动格局发生明显变化
,
其原因最可能是
(
C
)
A.
西北地区粮食种植面积激增
B.
西北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C.
华南地区的粮食种植面积减少
D.
交通条件制约了两地间的农产品流动
3
.
为了提升我国虚拟水流动格局的稳定性
,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安全
,
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D
)
①
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②
巩固并加强虚拟水输出区的地位
③
减小虚拟水净输入地区的粮食生产和储备能力
④
适当增加虚拟水净输入区的输出量
A.
①②③
B.
②③
④
C
.
①③④
D.
①②④
-
29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真题通关
解析
第
1
题
,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低
,
光热条件好于东北
,A
项错。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
,
东北地区平原广阔
,
人口少
,
地广人稀
,
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
优势明显
,B
项正确。长江中下游地区与东北地区相比交通更便利
,C
项错。东北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
市场不如长江中下游广阔
,D
项错。故选
B
项。第
2
题
,
随着华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
大量耕地被占用
,
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
,
农作物种植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
,
使得华南地区向西北地区的粮食输出量大幅减少
,
导致两地之间虚拟水流动格局发生明显变化。故选
C
项。第
3
题
,
减少虚拟水净输入地区粮食生产和储备能力会进一步降低我国的粮食安全
,
③
错误。故选
D
项。
-
30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真题通关
( 2015
江苏卷
,23~24 )(
双选
)
下图为
2011
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格局图。读图
,
完成第
1~2
题。
-
31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真题通关
1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D
)
A.
Ⅱ
区人口稠密是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B.
Ⅲ
区内部不同省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大
C.
Ⅳ
区具有耕地面积大
,
土地后备资源多的优势
D.
Ⅴ
区自然条件差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
.
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
,
可定位为粮食生产型农业区的省份主要位于
(
BC
)
A.
Ⅰ
区
B.
Ⅲ
区
C.
Ⅳ
区
D.
Ⅴ
区
-
32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真题通关
解析
第
1
题
,
Ⅱ
区位于东部沿海地区
,
经济发达、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是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A
项错误
;
Ⅲ
区内部不同省区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大
,B
项正确
;
Ⅳ
区位于河北省、陕西省、河南省、安徽省
,
人口稠密
,
人均耕地数量较少
,
后备资源不多
,C
项错误
;
Ⅴ
区主要位于西北地区、云贵地区、青藏地区
,
自然条件如热量条件、土壤条件、水分和地形条件较差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D
项正确。第
2
题
,
Ⅰ
区主要位于京津地区
,
农业现代化程度高
,
主要为城市提供新鲜的乳肉产品
,
不是以粮食生产为主
,A
项错误
;
Ⅲ
和
Ⅳ
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
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
,
土地的生产潜力较大
,
可定为粮食生产型农业区
,B
、
C
两项正确
;
Ⅴ
区主要位于西北地区、云贵地区、青藏地区
,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D
项错误。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5 19:46:05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二2021-04-15 01:11:0718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4 23:08:57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4-14 19:53:155页
- 【人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4-14 17:58:5441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4-14 17:22:00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新课2021-04-13 22:14:4212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52021-04-13 19:47:2810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件2021-04-12 14:22:4665页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2021-02-27 08:56:4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