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6 MB
- 2021-04-15 发布
专题八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环境
因素
主要影响
气候
①
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背风坡降水少;
②
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发生变化,形成高山、高原气候;
③
对冬季风的阻挡,使部分区域比同纬度气温高,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④
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如山谷风的形成;
⑤
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走向
河流
①
河流流向,从高处流向低处;
②
河流的落差及流速;
③
河网密度及河流长度,一般平坦地形河网密度大,山地地区河流短小
土壤
一般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部分冲积盆地、山间谷地等地区土壤肥沃、水分条件好
农业
平原、盆地及山间谷地等平坦地形区,适宜发展种植业,便于机械化操作,而山区适宜发展牧业或林业,便于保持水土,涵蓄水源
工业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开阔的地形中,封闭的地形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污染
交通
①
海港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受海岸线形态、沿岸水深等条件的影响;
②
影响交通运输线的方向,对铁路影响最为明显;
③
影响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平坦地形一般交通网密度大
城市
地形平坦、地势稍高、面积大的区域是建城的理想地形,有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可减少投资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措施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
要从
“
开源
”
(
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
)
和
“
节流
”
(
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
)
两方面入手
土地资源短缺
土地退化、建设占地等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
能源短缺
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生态破坏
水土
流失、
土地荒
漠化
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均调节功能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过度捕猎等原因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
“
三废
”
的大量排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固体废弃物
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
“
围城
”
现象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噪声等
城市噪声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石油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