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38 KB
- 2021-04-15 发布
高中化学常考的 100 个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必修一
高中化学必修一
1. 混合物的分离
①过滤:固体 ( 不溶) 和液体的分离。
②蒸发:固体 ( 可溶 ) 和液体分离。
③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
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
来。
2. 粗盐的提纯
(1) 粗盐的成分:主要是 NaCl,还含有 MgCl2、CaCl2、Na2SO4、
泥沙等杂质
(2) 步骤:
①将粗盐溶解后过滤 ;
②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 BaCl2(除 SO42-)、
Na2CO3(除 Ca2+、过量的 Ba2+)、NaOH(除 Mg2+)溶液后过滤 ;
③得到滤液加盐酸 ( 除过量的 CO32-、OH-)调 pH=7得到 NaCl 溶
液 ;
④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顺序关键:
Na2CO3 在 BaCl2 之后 ;
盐酸放最后。
(3) 蒸馏装置注意事项:
①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 ;
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
③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 ;
④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4) 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时,选用萃取剂应符合原则:
①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大得多 ;
②萃取剂与原溶液溶剂互不相溶 ;
③萃取剂不能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3. 离子的检验:
①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 BaCl2 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
一定含有 SO42-。Ba2++SO42-=BaSO4↓
②Cl-( 用 AgNO3溶液、 稀硝酸检验 ) 加 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
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Cl-; 或先加稀硝酸
酸化,再加 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Cl- 。Ag++Cl-=AgCl↓。
③CO32-:( 用 BaCl2 溶液、 稀盐酸检验 ) 先加 BaCl2 溶液生成白
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CO32-。
4.5 个新的化学符号及关系
5. 分散系
(1) 分散系组成: 分散剂和分散质, 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
状态,分散系可以有 9 种组合方式。
(2) 当分散剂为液体时, 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
溶液、胶体、浊液。
6. 胶体:
(1) 常见胶体: Fe(OH)3胶体、 Al(OH)3 胶体、血液、豆浆、淀
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 胶体的特性: 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常
用方法丁达尔效应。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3)Fe(OH)3 胶体的制备方法:将饱和 FeCl3 溶液滴入沸水中,
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 Fe(OH)3 胶体。
7.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
酒精[ 乙醇] 、蔗糖、 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
8.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相关性质
(1)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
也不是非电解质。
(2) 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 ( 特殊:盐酸 ( 混合物 )电解质溶
液 ) 。
(3) 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能导电的物质: 电解质溶液、
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
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固态电解质 ( 如:
NaCl 晶体 ) 不导电,液态酸 ( 如:液态 HCl)不导电。
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电离方程式:要注意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如:
Al2(SO4)3=2Al3++3SO42-
9. 离子反应:
(1)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气体、水。
(2)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 写、拆、删、查 )
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 要注意配平。 )
②拆:把易溶的强电解质 ( 易容的盐、强酸、强碱 ) 写成离子形
式,这些物质拆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一律保留化学式。
③删:删除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 价态不变和存在形式不变的离
子) 。
④查:检查书写离子方程式等式两边是否原子个数守恒、电荷
数守恒。
10. 常见易溶的强电解质有:
三大强酸 (H2SO4、HCl、HNO3),四大强碱 [NaOH、KOH、Ba(OH)2、
Ca(OH)2(澄清石灰水拆,石灰乳不拆 )] ,可溶性盐
11.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看几看 )
①看是否符合反应事实 ( 能不能发生反应, 反应物、 生成物对不
对 ) 。
②看是否可拆。
③看是否配平 ( 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 。
④看“ =”“”“↑”“↓”是否应用恰当。
12. 离子共存问题
(1) 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 ( 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 ) 的离子不能大
量共存。
生成沉淀:AgCl、BaSO4、BaSO3、BaCO3、CaCO3、Mg(OH)2、Cu(OH)2
等。
生成气体: CO32-、HCO3-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 H+不能大量
共存。
生成 H2O:①H+和 OH-生成 H2O。②酸式酸根离子如: HCO3-既
不能和 H+共存,也不能和 OH-共存。如: HCO3-+H+=H2O+CO2↑,
HCO3-+OH-=H2O+CO32-
(2) 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无色溶液中不存在有色离子: Cu2+、Fe3+、Fe2+、MnO4-(常
见这四种有色离子 )。
②注意挖掘某些隐含离子: 酸性溶液 ( 或 pH<7)中隐含有 H+,碱
性溶液 ( 或 pH>7)中隐含有 OH-。
③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13. 氧化还原反应
(1)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 ( 包括电子的得失或偏
移) 。
(2)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元素化合价升降。
(3)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或有电子
的转移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 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
还原剂 ( 具有还原性 ) :失( 失电子 ) →升( 化合价升高 ) →氧 ( 被氧
化或发生氧化反应 )→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剂 ( 具有氧化性 ) :得( 得电子 ) →降( 化合价降低 ) →还 ( 被还
原或发生还原反应 )→生成还原产物。
【注】一定要熟记以上内容,以便能正确判断出一个氧化还原
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 氧化剂、还原剂在
反应物中找 ;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在生成物中找。
14.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
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15. 如果使元素化合价升高, 即要使它被氧化, 要加入氧化剂才
能实现 ; 如果使元素化合价降低,即要使它被还原,要加入还原剂才
能实现
16. 钠 Na的特质
(1) 单质钠的物理性质:钠质软、银白色、熔点低、密度比水的
小但比煤油的大。
(2) 钠的存在:以化合态存在。
(3) 钠的保存:保存在煤油或石蜡中。
(4) 钠在空气中的变化过程: Na→Na2O→NaOH→Na2CO3→
Na2CO3·10H2O(结晶 ) →Na2CO3(风化 ) ,最终得到是一种白色粉末。
一小块钠置露在空气中的现象:银白色的钠很快变暗 ( 生成
Na2O),跟着变成白色固体 (NaOH),然后在固体表面出现小液滴 (NaOH
易潮解 ) ,最终变成白色粉未 ( 最终产物是 Na2CO3)。
17. 钠与 O2反应
常温下: 4Na+O2=2Na2O(新切开的钠放在空气中容易变暗 )
加热时: 2Na+O2==Na2O2(钠先熔化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
成淡黄色固体 Na2O2。)
Na2O2 中氧元素为 -1 价, Na2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Na2O2 是呼吸面具、 潜水艇的供氧剂, Na2O2具有强氧化性能漂
白。
18. 钠与 H2O反应
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 2Na+2H2O=2Na++2OH-+H2↑( 注意配平 )
实验现象:“浮——钠密度比水小 ; 游——生成氢气 ; 响——反
应剧烈 ;
熔——钠熔点低 ; 红——生成的 NaOH遇酚酞变红”。
19. 钠与盐溶液反应
如钠与 CuSO4溶液反应,应该先是钠与 H2O反应生成 NaOH与
H2,再和 CuSO4溶液反应,有关化学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CuSO4+2NaOH=Cu(OH)2↓+Na2SO4
总的方程式: 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
实验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有气泡放出
K 、Ca、Na三种单质与盐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
碱,碱再和盐溶液反应
20. 钠与酸反应:
2Na+2HCl=2NaCl+H2 ↑(反应剧烈 )
离子方程式: 2Na+2H+=2Na++H2↑
21. 铝 Al 的特质
(1) 单质铝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密度小 (属轻金属 )、硬度
小、熔沸点低。
(2) 单质铝的化学性质
22. 铝与 O2反应:
常温下铝能与 O2反应生成致密氧化膜, 保护内层金属。 加热条
件下铝能与 O2反应生成氧化铝: 4Al+3O2==2Al2O3
23. 常温下 Al 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均有 H2
生成,也能与不活泼的金属盐溶液反应:
2Al+6HCl=2AlCl3+3H2 ↑
(2Al+6H+=2Al3++3H2 ↑)
2Al+2NaOH+2H2O=2NaAlO2+3H2↑
(2Al+2OH-+2H2O=2AlO2-+3H2 ↑)
2Al+3Cu(NO3)2=2Al(NO3)3+3Cu
(2Al+3Cu2+=2Al3++3Cu)
注意:铝制餐具不能用来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和咸的食品。
24. 铝与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 如 V、Cr、Mn、Fe 的氧化物 )
叫做铝热反应
Fe2O3+2Al==2Fe+Al2O3 ,Al 和 Fe2O3的混合物叫做铝热剂。利
用铝热反应焊接钢轨。
25. 铁的特质
(1) 单质铁的物理性质:铁片是银白色的,铁粉呈黑色,纯铁不
易生锈,但生铁 ( 含碳杂质的铁 ) 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原因:形
成了铁碳原电池。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Fe2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