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7.50 KB
- 2021-04-15 发布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八所中学高一年级第二次 地理月考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张彩曲
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第1-25题每题2分;第26-35小题每题3分;共80分。)
读右图,完成1~3题。
1.图中天体M可能是( )
①水星 ②火星 ③天王星 ④金星 ⑤木星 ⑥土星⑦海王星
A.②⑥ B.④⑤ C.③⑦ D.①④
2.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3.图中箭头显示了八颗行星运行的( )
A.共面性 B.同向性 C.近圆性 D.随意性
美国国家科学院称2012年地球将遭遇强太阳风暴袭击,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将难逃其灾难性的影响。现在来看,2012年太阳活动波澜不惊,灾难“预言”不攻自破。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关于图中太阳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色球层 B.②—光球层 C.③—日冕层 D.①—日冕层
5.用一般收音机收听短波广播时,声音常常会忽大忽小,甚至中断,主要是因为A.太阳大气层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大气层
B.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扰乱了地球磁场
C.短波在大气中传播时,被空气分子吸收
D.短波到达电离层后,被全部反射回地面
6.下图是“北半球某河流的横剖面图”,根据河床形态判断该河流的流向应是( )
A.自北向南流 B.自南向北流 C.自东向西流 D.自西向东流
2006年,日本探测船“地球号”,从海底向下钻入7 000米深处,进行探测、钻孔、取样。这是人类首次尝试钻入地幔层,科学家希望能够揭开地震的成因。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地球号”探测船的钻探深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次钻探能够完全揭开地震的成因
B.此次钻探是迄今为止人类第一次地球钻探
C.此次钻探的深度只能到达地壳
D.此次钻探可达莫霍面
8.有关此次钻探到达的地下圈层及圈层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 由岩石组成,厚度均匀
B.地幔 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
C.地核 分外地核和内地核,以铁、镍为主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读图,分析回答9~10题。
9.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 )
A.增温和增湿 B.净化和增温 C.净化和增湿 D.降温和减湿
10.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山谷风示意图,那么上升气流③表示的可能是( )
①白天的谷地 ②白天的山坡 ③夜晚的谷地 ④夜晚的山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关于该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该图缺少了两个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B.该循环使水资源得到不断的更新
C.A环节是水汽输送,B环节是地表径流
D.人类目前只能影响该循环的个别环节
12.属于陆地内循环的地理现象有( )
A.长江东流 B.塔里木河夏汛 C.台风登陆 D.海水蒸发
读“地貌景观图”,回答13~14题。
13.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
14.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读“某城镇略图”,回答15~17题。
15.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B.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16.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在甲处布局印染厂主要是因为其( )
A.距离城市较远 B.位于城区河流下游
C.地处盛行风下风向 D.靠近铁路
17.若乙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词中,能反映其优美自然环境的是( )
A.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 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C.视野开阔,俯瞰全城 D.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
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距今4亿~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读“该地区地质剖面图”,回答18题。
18.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沉积
下表是四个地区建厂的优势比较(点数越多,优势越明显),据此完成19~20题。
地点
优势比较
原料
市场区位
工资
甲
乙
丙
丁
19.最适宜发展原料导向型工业的地区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0.某跨国公司要建一现代化家具厂,上述四地最有可能选择(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为“农业类型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符合图中M处农业地域类型的是( )
A.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
B.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C.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D.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
22.该农业地域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
C.塔里木盆地 D.青藏高原
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M国不同时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其中某一时期的一处图例标错。据此完成23~25题。
23.图例标错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4.根据人口演变规律,图中正确的三个时期中最早的时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5.图中,人口性别与年龄构成最符合M国①时期的是( )
读“某城市内部和对外联系路线图”,完成26~27题。
26.最不可能发展成为商业中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7.对图中路线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城市内部道路网比较合理
B.城市内部道路不宜改造成为“井”字形道路
C.城市内外联系十分方便
D.高速公路、铁路应穿越城市中心
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读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28~29题。
28.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该流程( )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的和谐统一
C.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D.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提高
29.图示信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读图完成30~31题。
30.甲图为模拟温室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的温度计的读数上升为12°C,这种温室效应与乙图中哪一环节的加强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31.乙图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阅读下面四幅漫画,完成32~34题。
32.漫画中人类的行为会加剧气候变暖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3.上图中描述水资源短缺的漫画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4.解决四幅漫画中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寻找资源的替代品 B.提高资源利用率
C.控制人口规模 D.减少浪费
2011年9月,公安部统一指挥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首次全环节破获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的系列案件,摧毁了涉及14个省的“地沟油”犯罪网络。地沟油流向餐桌的报道,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据此回答35题。
35.关于“餐桌污染”产生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
A.食品添加剂技术越来越发达
B.人们不良的消费和饮食习惯
C.增加添加剂可提高食品质量
D.食品添加剂有利于食品保存和提高营养价值
二、综合题(共2题,共20分)
36.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甲地地形是________(1分),试分析其形成原因(2分)?
(2)乙地和丁地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共2分)。
(3)丙处地貌的名称是________,形成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____ ____。(共2分)
(4)图中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属于_____ ___循环(1分),该循环最重要的地理意义是什么(2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内蒙古近年来通过内部结构调整、控制牧区草场载畜量等措施,使内蒙古畜牧业传统养畜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全区牲畜总增数、良种和改良种牲畜比重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牲畜存栏连续4年超过1亿头。
材料二 世界部分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
(1)A、B、C区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3分)
(2)我国畜牧业可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有人说我国牧区畜牧业属于大牧场放牧业,你认为合理吗?请简要分析。(共3分)
(3)阿根廷为发展牧牛业采取了哪些措施?(共4分)
高一年级第二次地理月考试题 参考答案
答案:1-5:D B B C A
6-10:A D B C B
11-15:A B D C D
16-20:B D C A B
21-25:A A D C A
26-30:D D B B D
31-35:B C A C B
二、综合题(共2题,共20分)
36. 答案
(1) 山地(1分)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2分)
(2)断层 背斜 (每空1分,共2分)
(3) 冲积扇 流水沉积 (每空1分,共2分)
(4)海陆间(1分) 更新陆地淡水资源。(2分)
37.答案
(1)商品谷物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 混合农业 (共3分)
(2)不合理(1分)
我国牧区畜牧业一般以游牧业为主,规模小,商品率低。(共2分)
(3)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共4分,每点2分,写出2点就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