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7 MB
- 2021-04-14 发布
元朝
宋朝
隋唐
魏晋南北朝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印刷术的发展
科技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商品经济的发展
经济
宋朝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的创作风格
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形成与繁荣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中央集权的加强
政治
科举制
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世卿世禄制
选官制度
给中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
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
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
特点
考试成绩
才能、品德到门第
世袭
依据
解析
土地规模
(
亩
)
户数
户数比例
20
以下
24
17.3%
20
~
130
103
74.1%
131
~
300
10
7.2%
300
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返回
唐初实行均田制,唐朝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在手工业和采矿业中,官营不断缩小,民营日渐扩大,这也是私有制不断增强和发展趋势的反映
私有制的发展
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唐宋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
国家更多使用经济手段管理
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
国家干预的减少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佃农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在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在宋代,雇募制成了普遍的方式
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解析
返回
解析
返回
特征
表现
朝代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南宋时期
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中唐以后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魏晋南北朝
解析
返回
解析
返回
文人画成就突出,绘画作品中诗、书、画进一步密切结合而且成为普遍的风尚
元代
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的
《
清明上河图
》
,典型地反映了北宋东京繁华的景象。反映了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文人画更加注重意境
宋代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期,人们欣赏刚劲有力的书法风格,王羲之的作品受到推崇
唐代
解析
返回
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拔的政治特权
政治上
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
文化上
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
经济上
解析
返回
解析
返回
解析
返回
解析
返回
解析
返回
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历史影响
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
“
海上丝绸之路
”
海上丝绸之路
“
陆上丝绸之路
”
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国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
2
世纪至公元
1
世纪间,直至
16
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陆上丝绸之路
解析
返回
解析
返回
解析
返回
解析
返回